前两天的文章最怕的是蛋糕做小的技术革命写出来,有朋友找我聊,认为里面的内容有点腹黑,不少企业,特别大公司都是技术革命的推动者,便想再聊聊这个问题: 1. 躺枪倒地的ICL 存量市场里,没有革命,只有竞争, 昨天,正好碰见一位做药的朋友K总,聊到了现在遍地的PCR仪, K总问我,这些设备对市场有什么影响呢? 我说:看你从什么角度来看,从医院角度来说,给开展更多项目创造条件了,但对于一些第三方机构,却是彻底的利空消息。 K总:医院会把以前外送的标本留下来自己做? 我:是的,以前没有设备,现在设备、人员、资质都有了。 现在不做新冠了,仪器也不可能闲置下来,用起来先把第三方实验室的蛋糕分了一部分,这个结果确实有点意思。 K总:确实是,这应该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 我:一开始不少分子厂家可能还是想推自己的呼吸道项目,但发现这个需要培育的新蛋糕还是没有抢现成的外送蛋糕来得快,再加上医院自己也有这方面的需求。 这段时间各个厂家的销售也都在市场上拼命地跑动,就是干这事。 互联网思维里有个有趣的理论:没有一种模式是长存的。 打败康师傅的不是统一方便面,而是饿了么,影响短距离出租车订单的不是黑车,而是共享单车。 遍地铺开的分子实验室,谁出钱,谁赚钱不好说,但旁边的第三方实验室在一些项目上却一定躺枪倒地。 技术革命和商业化之间的关系就如同量子纠缠一样玄妙,难以预料。 2. 拥抱还是拒绝背后从来没有原则 聊到技术和商业化,最值得聊的毫无疑问是爱迪生和特斯拉之间的故事或者黑历史。 老爱作为发明家,利用直流电和电灯、电车、电影……的发明,慢慢进入到发明家或者科学家老炮的行列,其中奠定公司基础的直流电更是他和公司的心头肉。 作为移民的特斯拉在老爱公司以及离职之后一直做的是交流电的研究, 直流电和交流电,哪个更安全,哪个更有效是一个科学问题,但背后却涉及到相关企业巨大的蛋糕。 试想交流电直接把直流电降维打击了,意味着爱总和公司之前多少投入打水漂,更不用说背后资本的想法了。 所以,老炮们开始通过政客、媒体、资本手段在各州立法禁用交流电,甚至还曾经用钱忽悠小朋友偷一些猫猫狗狗,再用交流电电死他们,用来恐吓对电力无知的民众。 这个纷争一直持续到老爱下面的企业GE进入到交流电领域才宣告结束,曾经作为公司心头肉的直流电也从过去的小甜甜变成最后的牛夫人。 从拒绝到拥抱的转向背后一方面在于背后资本的推动(两边下注,类似在一些互联网巨头合并中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在于老爱旗下的公司也准备了相关的交流电产品,可以进行竞争。 让处于不同阵营的人用脚投票去讨论不同技术本身就是一件不太合理的事情,但这样的事情却常常发生。 在非黑即白的互联网时代更是变得严重,舆论、流量都会对我们的判断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但总的来说,新旧势力在搏击过程中互相抹黑一定是常态,也没有太多的原则或者立场可言。 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符合自己利益的就是对的,不符合就是错的。 就像在有没有自己的产品销售前后,往往说的东西,讲得故事都不一样。 3. 朋友和敌人的分割线比想象的还要短 所以,上次文章中最怕的是蛋糕做小的技术革命提到的一次蛋糕做小的技术革命: 微生物质谱仪技术在临床最开始的普及就是如此。 作为对传统生化鉴定方法的替代或者说降维打击,一开始在市场推广的时候,这部分产品也受到传统方法学厂家对其设备高额价格、后续持续维保费等弊端的负面宣传。 同时,由于质谱仪没有太多的耗材,不像之前的生化鉴定好歹还有一些试剂卡的销量。 如此砸自己饭碗的事情肯定在流通渠道看来也不受待见,这也使得起初市场上相关技术的推广并不算很快。 不过相比to C市场普通大众对技术的不够专业,各个顶级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在这方面还是专家,从而从客户端首先推动了这样一场技术革命。 最终看到大势所趋的传统设备生产企业选择或结盟,或贴牌,与质谱生产厂家开始了合作,也就是现在最终看到的市场局面。 而这样结果的背后,从来不是顺理成章的, 背后有站在不同位置企业的考虑,市场竞争下的压力,行业发展的趋势,最终才有了这样的结局。 最后再给一个彩蛋,当时的结盟方式本身可能会有不同的组合,只可惜有些偶然或者必然的原因导至了现在的结局。 专业领域的客户或者专家可以凭借专业知识对产品或者技术的好坏做出相对理性的判断,但是在红海或者to C的市场里,这样的判断并不是那么简单,这也使得智商税永远是人类社会的第一大税。 4. 最后 总的来说,技术革命和商业化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因素,商业化的利益推动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而技术革命带来的增量蛋糕也会使得商业中的个体获利。 但这样大团圆的故事不是每次都能够上演,就像PCR遍地开花之后,医院对于分子项目开展形式的转变。 对于曾经的获利方也带来新的挑战,商业化一直在,蛋糕却在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