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人体内的血液是正常流动的,并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凝结现象,而当人体表皮出现小伤口后,本身在流血的小伤口却又能很快自动止血。那么为什么在血管中正常流动的血液不会凝结,而伤口处的血液又不会血流不止呢?这一切的根源是人体内的凝血系统、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
凝血系统是由许多蛋白酶组成的,通常称之为“凝血因子”,正常状态下凝血因子在血液中大量存在,但没有活性不会形成血栓。当机体遇到某些异常情况时,凝血因子由无活性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将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换为不溶的纤维蛋白,从而使血液由流动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而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共同构成机体内两个重要的防御系统。
AT-III的抗凝机制
AT-III是抗凝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是由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一种相对分子质量约58.2kD的糖蛋白,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物,它是血浆中重要的生理性抗凝因子,其作用约占抗凝系统总活性的70%~80%,可以中和凝血途径中的丝氨酸蛋白酶。
AT-III的抗凝机制如下所示:AT-Ⅲ是凝血酶及因子Ⅻα、Ⅺα、Ⅸα、Ⅹα等含丝氨酸的蛋白酶的抑制剂。AT-Ⅲ与凝血酶通过精氨酸-丝氨酸肽键相结合,形成AT-Ⅲ凝血酶复合物而使酶灭活。肝素可加速上述反应达千倍以上,肝素与AT-Ⅲ所含的赖氨酸结合后引起AT-Ⅲ构象改变,使AT-Ⅲ所含的精氨酸残基更易与凝血酶的丝氨酸残基结合,一旦肝素与AT-Ⅲ凝血酶复合物形成,肝素就从复合物上解离,再次与另一分子AT-Ⅲ结合而被反复利用。AT-Ⅲ凝血酶复合物则被网状内皮系统所消除。
AT-III异常的临床意义
AT-Ⅲ病理性增高:见于血友病甲和血友病乙、口服抗凝药物、使用黄体酮类药物等。
AT-Ⅲ病理性降低:
01 AT-Ⅲ合成降低
见于肝脏疾病、肝功能障碍、主要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常与疾病严重度相关,可伴发血栓形成。
02 AT-Ⅲ丢失增加
见于肾病综合症。
03 AT-Ⅲ消耗增加
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管疾病、DIC、外科手术后、口服避孕药、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肺梗塞、妊高症等。
04 疗效评估
AT-Ⅲ是诊断DIC的一项敏感指标,且可作为动态观察DIC演变过程的一项敏感指标;AT-Ⅲ亦可以反映肝功能受损的程度,可作为判断肝脏病变严重程度的监测指标。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AT水平降低,与其病理类型具有相关性。
基蛋生物BCA系列全自动凝血仪,助力抗凝血酶检测
基蛋生物全自动凝血仪BCA-700/710利用双磁路磁法、免疫比浊法、发色底物法,且测试通道均为双方法学,保证血凝项目检测快速准确。可检测项目涵盖了常规血凝的全部七项,包括——凝血系统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纤溶系统两项:D-二聚体含量(D-dime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含量(FDP);抗凝系统一项:抗凝血酶III含量(AT-II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