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5705|回复: 0

[分享] IVD产品经理系列-免疫知识细说之过敏反应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7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变态反应病
小桔灯提供了知识文库的服务,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精彩的单元式分类精彩内容回顾,今天小编分享的是第9部分9.免疫相关检测--变态反应病。
变态反应
节选《变态反应疾病诊断与治疗进展》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
王刚生 郭兵申
《过敏反应及过敏性休克》
变态反应(allergy),过去习惯称超敏反应或过敏反应,是指人体与抗原物质接触后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它与生理性免疫反应不同,不但不起保护作用,相反由于反应的过度剧烈而导至生理功能的紊乱或组织的损伤。
变态反应的发生需要具备两个主要条件:
一是容易发生变态反应的特应性体质。这是先天遗传决定的,并可传给下代,其机率遵循遗传法则;
二是与抗原的接触。有特应性体质的人与抗原首次接触时即可被致敏,但不产生临床反应,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就可发生反应,其时间不定,快者可在再次接触后数秒钟内发生,慢者需数天甚至数月的时间。
一.变态反应病的分类
变态反应病(allergic disease)是由于异常的免疫反应即变态反应而引起。目前变态反应病按变态反应分型,相应的分为I、II、III、IV型变态反应病,对各型的变态反应病的检查是不同的。
二.变态反应病I/II/III/IV型
Ⅰ型变态反应 即速发型,又称过敏反应
过敏原进入机体后,诱导B细胞产生IgE抗体。IgE与靶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牢固地吸附在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
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与IgE抗体结合,就会引发细胞膜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启动两个平行发生的过程:脱颗粒与合成新的介质。
(1)肥大细胞与嗜碱粒细胞产生脱颗粒变化,从颗粒中释放出许多活性介质,如组胺、蛋白水解酶、肝素、趋化因子等;
(2)同时细胞膜磷脂降解,释放出花生四烯酸。它以两条途径代谢,分别合成前列腺素、血栓素A2和白细胞三烯(LTs)、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各种介质随血流散布至全身,作用于皮肤、粘膜、呼吸道等效应器官,引起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嗜酸粒细胞增多、浸润,可引起皮肤粘膜过敏症(荨麻疹、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喉头水肿),消化道过敏症(食物过敏性胃肠炎),全身过敏症(过敏性休克)。
小结:由于IgE多由粘膜分泌,所以I型多引起粘膜反应。
Ⅱ型变态反应 即细胞毒型
抗体(多属IgG、少数为IgM、IgA)首先同细胞本身抗原成分或吸附于膜表面成分相结合,然后通过四种不同的途径杀伤靶细胞 。
(1)抗体和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IgG/IgM类抗体同靶细胞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后,经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最后形成膜攻击单位,引起膜损伤,从而靶细胞溶解死亡。
(2)炎症细胞的募集和活化:补体活化产生的过敏毒素C3a、C5a对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趋化作用。这两类细胞的表面有IgG Fc受体,故IgG与之结合并激活它们,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水解酶和细胞因子等从而引起细胞或组织损伤。
(3)免疫调理作用: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IgG抗体Fc片段同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以及C3b促进巨噬细胞对靶细胞的吞噬作用。
(4)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靶细胞表面所结合的抗体的Fc段与NK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使它们活化,发挥细胞外非吞噬杀伤作用,使靶细胞破坏。
Ⅲ型变态反应 即免疫复合物型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是一种常见现象,但大多数可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如果因为某些因素造成大量复合物沉积在组织中,则引起组织损伤和出现相关的免疫复合物病。
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影响因素有如下几个:
(1)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大小:这是一个主要因素,一般来讲分子量为约1000kD沉降系数为8.5—19S的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易沉积在组织中。
(2)机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它同免疫复合物在组织中的沉积程度呈反比。
(3)抗原和抗体的理化性质:复合物中的抗原如带正电荷,那么这种复合物就很容易与肾小球基底膜上带负电荷的成分相结合,因而沉积在基底膜上。
(4)解剖和血流动力学因素:对于决定复合物的沉积位置是重要的。肾小球和滑膜中的毛细血管是在高流体静压下通过毛细血管壁而超过滤的,因此它们成为复合物最常沉积的部位之一。
(5)炎症介质的作用:活性介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增加了复合物在血管壁的沉积。
(6)抗原抗体的相对比例:抗体过剩或轻度抗原过剩的复合物迅速沉积在抗原进入的局部。
常见的Ⅲ型变态反应疾病有:Arthus反应、一次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等。
Ⅳ型变态反应 即迟发型
与上述由特异性抗体介导的三型变态反应不同,Ⅳ型是由特异性致敏效应T细胞介导的。此型反应局部炎症变化出现缓慢,接触抗原24—48h后才出现高峰反应,故称迟发型变态反应。
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后,T细胞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使机体处于过敏状态。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时,致敏T细胞识别抗原,出现分化、增殖,并释放出许多淋巴因子,吸引、聚集并形成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甚至引起组织坏死。
常见Ⅳ型变态反应有: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多种细菌、病毒(如结核杆菌、麻疹病毒)感染过程中出现的Ⅳ型变态反应等。
实验室检查:
1、当考虑为Ⅰ型变态反应病时,可选择血清tIgE测定、吸入变应原和食入变应原筛查试验(sIgE)、ECP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等。筛查试验阳性可根据病史和主要临床表现选择适当的变应原如花粉、鸡蛋、牛奶等,检测其相应的sIgE。
2、当考虑为II型变态反应病时,需检测抗血细胞抗体。Coombs试验检测抗红细胞抗体;还可检测免疫性血型抗体血型、血小板抗体等。
3、当考虑为III型变态反应病时,需检测CIC和某些自身抗体等。
4、当考虑为IV型变态反应病时,需检测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和细胞因子等。
5、当考虑为混合型变态反应病或不明变态反应病时,可进行上述实验项目不同组合试验。
6、当变态反应病患者进行脱敏治疗时,可选择血清sIgG测定,监测疗效。
三.过敏性休克
变态反应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是由特异性变应原作用与致敏病人所引起的以急性循环衰竭为主的全身性速发型变态反应,它是所有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发病最急、病情最严重的病症之一。
变态反应性休克实验诊断的目的:
一是明确反应的性质;
二是明确引起反应的变应原。原则上对于发生严重变态反应性休克的患者都应尽力查明变应原,以防再发。
对这类患者进行体内试验是非常危险的,这可能再次引起严重变态反应的发生。这时进行体外实验诊断是明智的选择。
但是,在休克状态下,体内sIgE已被大量用于变应原的结合,故可能得出假阴性结果。所以,体外实验至少应在半个月后再进行,而且应在停用一切抗过敏药物之后进行。可按Ⅰ型变态反应病的实验诊断策略检查。
变态反应病的诊断原则
变态反应病的诊断,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即非特异性诊断与特异性诊断,见图10-5-1。
变态反应病的非特异诊断是指对变态反应病作出一般临床诊断,如变态反应性结膜炎。这类诊断是比较初步的。在确定变态反应病后,则进一步查明它的病因,这就是变态反应病的特异性诊断。
由于体内试验或多或少给病人带来一定痛苦和危险性,对结果的判定有一定主观性,所以,不断地探索体外检测方法即实验诊断方法,查明病人过敏原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途径。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可反应性升高,
嗜酸性粒细胞可升高
尿常规可出现蛋白
血清电解质、血气可出现失衡
血清IgE升高
皮肤敏感试验可出现阳性反应
心电图可有ST-T改变或心律失常
胸部X线片可出现休克肺
实验室检查不是诊断过敏性休克必要的条件,不要为了检查延误了抢救。
四.支气管哮喘
《2016年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运城中心医院呼吸内科杨先锋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解读
哮喘指南的推广与规范化治疗》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由多种炎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炎症介质(组织按、前列腺素、ECP)和细胞因子参与的气道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咳痰等症状。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版》是在我国既往修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的基础上,参考2015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报告,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由我国哮喘学组数十位专家集体讨论和重新修订而成。
分期根据临床表现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哮喘急性发作期是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加重,并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刺激物或呼吸道感染诱发。
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
临床缓解期是指患者无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并维持1年以上。
1.严重程度的分级:
(1)初始治疗时严重程度的判断,在临床研究中更有其应用价值。可根据白天、夜间哮喘症状出现的频率和肺功能检查结果,将慢性持续期哮喘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间歇性、轻度持续、中度持续和重度持续4级(表1)。
(2)根据达到哮喘控制所采用的治疗级别来进行分级,在临床实践中更实用。
轻度哮喘:经过第1级、第2级治疗能达到完全控制者;
中度哮喘:经过第3级治疗能达到完全控制者;
重度哮喘:需要第4级或第5级治疗才能达到完全控制,或者即使经过第4级或第5级治疗仍不能达到控制者。
儿童
2.急性发作时的分级(表2):哮喘急性发作时程度轻重不一,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偶尔可在数分钟内即危及生命,故应对病情作出正确评估,以便给予及时有效的紧急治疗。
儿童
儿童
实验室检查:
①一般应首先检测血清tIgE,可高于参考范围上限2~6倍,可通过sIgE检测寻找其变应原,包括吸入变应原(如尘螨、花粉、真菌、动物毛屑、二氧化硫、按其等)、食物变应原(如鱼、虾、蛋类、牛奶等)和感染变应原(如细菌、病毒、原虫、寄生虫等)及某些药物(如阿斯匹林)等。
②血液细胞计数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并发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
③痰涂片中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和Charcort-Leyden结晶。
④动脉血气分析时,若哮喘严重发作时,可见PaO2减低;过度通气使PaCO2下降,出现呼吸性碱中毒。若气道严重阻塞,导至缺氧和CO2潴留,有可出现呼吸性酸中毒。
五.湿疹
《皮炎和湿疹》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
高兴华
接触性皮炎:皮肤或黏膜在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于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是经典的IV型变态反应。
湿疹:可由多种体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多与变态反应有关;皮损多形,急性期易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病程多迁延,容易反复。
湿疹可分为
传染性湿疹样皮炎
自身敏感性湿疹
婴儿湿疹
乳房湿疹
手部湿疹
肛门湿疹
钱币状湿疹
六.变态反应病的检测方法
一、血清IgE测定
在人体血清五种Ig(IgG、IgA、IgM、IgD、IgE)中,IgE含量最低。血清IgE升高提示有患变态反应病的可能。
1、血清总IgE测定
㈠适应症:
①用于Ⅰ型变态反应病如变态反应性休克、花粉症等的辅助检查。不明原因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或发热;
②用于寄生虫病的辅助检查。
㈡标本采集:血清。
㈢检测方法
1)放射免疫吸附剂试验。
2)ELISA。
3)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FEIA)。
㈣参考范围:血清tIgE<100.0 KU/L (FEIA法)。
㈤临床意义
1)变态反应性皮炎,血清tIgE最高,可达10000 KU/L甚至更高,通常见于花粉(pollen)高浓度季节。
2)寄生虫病。
3)免疫缺陷病:HIV感染,尤其是在感染的晚期,可出现变态反应样综合征,有时可出现过高的tIgE水平,见于CD4+T细胞明显减少之前。
2、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测定
㈠适应症:
①用于Ⅰ型变态反应病的病因诊断。
②监测变态反应病脱敏疗效。
㈡标本采集:血清。
㈢检测方法:FEIA、ELISA和放射变应原吸附剂试验(RAST)。FEIA在临床较为常用。
㈣参考范围:<0.35 KU/L (FEIA法)。
㈤临床意义
1)确定变应原。
2)判断变态反应程度。
3) 通过定期检测血清sIgE量的动态变化来观察疗效。随着疗效的提高, sIgE量将逐步下降。
二、变应原特异性IgG测定
特异性脱敏是Ⅰ型变态反应病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检测血清sIgG量可了解脱敏治疗的效果。
㈠适应症:监测脱敏疗效。
㈡标本采集:血清。
㈢检测方法:ELISA和FEIA法,后者在临床常用。
㈣参考范围:阴性。
㈤临床意义:
Ⅰ型变态反应病经脱敏治疗后,使变应原进入体内作用于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sIgG,该抗体与以后进入的相应变应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最后由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清除掉,从而阻断或减少该变应原与sIgE结合的机会,故该sIgG又称为阻断抗体。检测sIgG浓度变化来检测脱敏治疗效果。随着疗效的提高,血清sIgG量可逐渐升高。
三、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测定
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是嗜酸性粒细胞颗粒释放的特异性标志,反映了嗜酸性粒细胞活化程度。在炎症过程中,能诱导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并介导气管上皮和角质细胞的损伤。
㈠适应症:判断气管炎的炎症反应程度,评价抗炎治疗的效果。
㈡标本采集:全血标本在标准条件下(19~21℃,1h)凝固后分离血清,使已活化的嗜酸性粒细胞释放ECP。
㈢检测方法:FEIA。
㈣参考范围:<13μg/L
㈤临床意义:
1)血清ECP水平可反映嗜酸性粒细胞激活的程度和分泌毒性蛋白的能力,对反映气管炎症反应的程度较为敏感,故ECP可作为监测气管炎症反应的指标。ECP含量越高,气管炎症越严重。ECP含量改变与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无关。
2)ECP可用于指导抗炎的指标。患者经抗炎治疗后,若ECP含量不降或轻度下降,可能药物剂量不够或需换药。在治疗过程中,尽管患者病情好转,症状消失,但ECP还>13.0μg /L,预示患者可再度复发。
四、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
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增高与较多的疾病有关,尤其是III型变态反应病。
㈠适应症:主要用于III型变态反应病,如SLE,免疫复合物型肾炎等的辅助诊断。
㈡标本采集:血清。
㈢检测方法
1)聚乙二醇法。在波长280nm下测量溶液的吸光度,换算成CIC的浓度,以每毫升相关单位(RU)或μg/ml报告。
2、ELISA。
㈣参考范围:<20 RU/ml或<20 μg/ml(ELISA)。
㈤临床意义:
血清CIC升高可见于多种疾病,如SLE,免疫复合物型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血清病、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慢性活动性肝炎、恶性肿瘤等,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检查指标,对疾病的诊断无特异性,而且仅凭血清CIC增高也不能确诊为免疫复合物病,应结合其它指标综合分析,连续监测CIC含量对判断疾病活动性和治疗效果有一定意义。
因此小编将在本周更新蓝皮书的内容哦,请多多留言,敬请期待。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