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靶向药物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将恶性肿瘤看做绝症,而慢慢开始接受“癌症是一种慢性病”的观念。然而,癌症作为人类千百年来都无法彻底消灭的顽固劲敌,是在人体内精心布局各种防线的老滑头。即使拥有了更高级的“武器”,也需要在战役中选择针对性的战略战术,才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弹药的威力。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吉林省肿瘤医院院长程颖教授近期在CSCO的访谈中,就针对如何更好地利用精准医疗这一武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也对肺癌药物目前的医保政策消息表达了看法。 01 找准“闹事”基因 才能靶向逐个击破 精准医疗听起来很美,但是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种疗法是全包全能的,精准医疗也有其无法避免的认知和使用误区。 程颖教授认为“现在精准医疗的误区非常多,最大的误区就是关于基因检测”。她指出,很多患者目前存在盲目求诊的情况,在听说精准医疗的火爆后就盲目的上网搜索各种热门药物,病急乱投医,没有在诊疗前做到基本的基因筛查和疗法定制,没有看到药物是不是真正定位到了合适的靶点就直接进行治疗。 “前一阵我们在北方做了一个针对检测的回顾性调研,结果显示我国的检测比率低得惊人,即使在大医院也只有大约40%,基层医院甚至不足20%。对比日本超过60%的检测率,确实值得反思。”程颖教授表示,磨刀不误砍材功,乱诊乱吃不仅不能保证治疗效果,反而有可能对身体造成意外损伤。 02 医保目录扩大收录肺癌领域药物 支付手段仍有改进空间 提到医保的最新动作,程颖教授非常欣慰: “ 抗肿瘤的药物进入医保是医生和患者多年来的共同心愿,我作为吉林省人大代表,很早时就做过相关提案,现在15种抗癌药物进入医保,尤其是很多肺癌药物都被收入医保目录,我们感到非常欣慰。由于我国肺癌患者基数大,创新药物进入医保,更丰富的治疗方案选择给了患者更多生存可能,这也是医疗公平性进展的重要体现。 ” 之前在定制诊疗方案时,很多医生会首先询问患者的经济情况,再决定是使用精准治疗还是传统的化疗。由于化疗效率低、毒性大,很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耐受,身心都经受巨大痛苦。 肺癌药物进入医保后,国家人社部也专门走访了相关的医院和机构,医务工作者对这一医保变化都有极高的评价。均等化、同质化、规范化服务一直以来都是医疗从业人员对患者关怀的最高期待,而医保减免的政策让医生敢于在确诊恶性肿瘤后使用最先进和精准的疗法尽可能地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这种使命感也给予了医疗工作者更多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但在利好形势下,也有一些仍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检测费用进入医保的呼吁,”程颖教授表示,“检测费用虽然不高,只有3000元左右,但是因为检测是先行,所以我们非常希望基因检测也能在药物医保的同时进入医保报销领域,从而有效减少盲诊盲治的情况。除此之外,支付方法也有改进的余地。目前在药物医保支付方面我们还是用总额付费,而我们目前在呼吁的方法叫做单病种付费,这种付费方法是针对不同病种、单病种中不同通路来设定固定额度,从而让不同经济水平的重病患者都享受到先进医学疗法带来的福利,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来源:生命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