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学企业家
来源|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网易独家授权内容
生物大数据最核心的部分是组学数据,而组学数据中最基础的数据是基因组数据。有了近年的基因组研究才派生出蛋白质组、代谢组、生物网络。也正是因为基因组的研究,才使得生物大数据实实在在地成为了大数据。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传统医疗的融合,医学界开始在研究大数据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发现新的生物学规律。
2015年1月20日,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提出了要开展精准医学的研究,这标志着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了精准医学研究。之后,在国家领导人的直接过问支持下,我国的精准医学研究随即展开,精准医学重大专项已经立项。那么这个新兴产业在我国究竟发展前景如何呢?
科学企业家项目特别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解读《基因组、大数据与精准医学》。
以下内容摘编自陈润生院士课堂授课,根据录音整理
全文:1800字
预计学习时间:5分钟
课堂上,陈润生院士首先对精准医学进行了解释:
“核心就是一句话,组学大数据在医学、特别是在临床医学当中的应用。”
组学大数据是指分子水平的数据,随着上世纪90年代遗传密码的破译,以遗传密码或者基因组为代表的大量分子水平的数据不断产生。陈润生院士是我国最早从事理论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的专家,他介绍说,目前组学数据的增速比任何已知的数据增速都快。
“精准医学可以使医疗健康的概念发生本质变化,从医疗健康体系以诊断治疗为主,转变到以健康保健为主。现在的医学都是以病人为对象,以诊断治疗为目的。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在一个人没有病的时候,了解他的健康状况,预测他未来健康的发展,这种情况下我们医疗健康所面对的就不再是病人,而是全民,全体人。”
这种根本性的变化,必然会导至相应产业的发展。
当前,精准医学研究已成为新一轮国家科技竞争与引领国际战略的制高点。
那么精准医学可能在哪些方面促使产业的变革和发展呢?
陈润生院士表示,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精准医学可以促使百万量级的商务样本库和数据库产业的发展。
大家知道,由于精准医学的推动,带来的是海量人群组学数据的获取和分析。那么你要测100万人,你就得搜集100万人的样品,这些样品不是简单的样品,首先就要涉及到这百万人生物样品的获取,保管、提取和提供给这些人使用,这当然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同时,这些样本测完之后的数据是百万人数量级的,一定会促进相应的大规模的数据库的发展,有人估计,这个产业的规模可能是百亿数量级。
第二,精准医学可以促进以基因组为代表的组学数据测序的发展。
因为有了这些生物样品以后,就要测以基因组为代表的这些组学数据,包括基因组、蛋白组、转录组等等。基因测序是精准医疗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BBC research的数据显示,全球基因测序市场总量从2007年的794.1万美元,增长至2013年的45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市场仍然将保持快速增长,2018年,就可以达到117亿美金的规模。
在2016年初的时候,国内的报价,测一个人的遗传密码,30层,大约5000元左右人民币。所以,现在已经成为任何人都能干的事,花5000块钱就可以测你的遗传密码。但其实简单的成立一个测序公司是有危险的,因为测序不是关键,数据挖掘才是关键。如果你只会测序,而不会对于海量数据的分析,那么这个公司的命运就是跟别的公司进行价格战。
第三,精准医学可以促进分子诊断和药物设计靶点的相关产业的发展。
是一个性能价格比极好的产业,但是需要基础研究,需要高端知识的融合。因为有了样本库,有了组学数据的测量之后,下一步在这些海量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就可以促进产生大量的新的分子诊断的指标的。同时,也可以发现很多新的药物设计的靶点。分子诊断是精准医疗的另一重要子行业,已经成为生物医药的行业新热点。有国外公司预测,2018年的全球市场市值将达到79亿美元。
第四,当然最大的从事产业,就是适应——所谓概念的转化,精准医学可以促进相关新型医疗设施的产业的发展。
伴随着精准医学的概念,比如会产生一些新的医疗设施,比如说需要一些健康师等等,为所有的对象,为全民进行健康评估。这些方面是可以和现在的医院、医生相关系的产业。
在课程尾声,同学们纷纷就自己刚兴趣的方面向陈润生院士求教,包括测序公司的投资、芯片的发展、医疗大数据等问题,陈润生院士分别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最后课程结束时,同学们表示陈院士的授课言简意赅、气场强大,能把高深的问题讲解的浅显易懂,不愧为大家风范,同时也深深地解答了好多同学有关精准医学方面的困惑,对国内精准医学的发展有了更为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陈润生
现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非编码核酸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最早从事理论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曾参加中国第一个完整基因组泉生热袍菌B4基因组序列的组装和基因标识,以及人类基因组1%和水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研究。
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毕业后至今一直在生物物理所从事研究工作。
1996年10月在日本筑波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大会上应邀发表题为"从DNA序列数据到蛋白质三维结构"的"小谷正雄"纪念演讲,同时获得“小谷正雄”奖。1985-1987年获洪堡奖学金作为访问学者在德国纽伦堡大学从事生物大分子电子结构研究。此后不断地在香港科技大学、中文大学,日本大阪大学、德国纽伦堡大学、美国落杉矶加州大学、哈佛大学等从事合作研究。
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
2012年获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
2013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4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本文来源:科学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