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小桔灯网 门户 资讯中心 国内新闻 查看内容

【P4 2024】临床科研/转化专场首日盛况实录-第八届精准医疗大会

2024-11-27 10:11| 编辑: 归去来兮| 查看: 740| 评论: 0|来源: 先进诊断

摘要: 现场盛况,精彩纷呈

2024年11月22-23日,第八届P4 2024精准医疗大会在上海浦东绿地假日酒店顺利召开。


“临床科研/转化”专场邀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医生学者,从临床转化角度探讨新技术的应用。


以下为11月22日临床科研/转化专场的会议纪要。


P4 2024

肝胆肿瘤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几点思考

贾户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普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肝胆肿瘤规范化多学科综合诊疗的全程式管理使更多患者获益,在系统治疗药物进展的基础上,转化治疗的开展使更多患者有机会接受根治性治疗。转化治疗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肿瘤学意义上的转化和外科学意义上的转化。转化治疗方案目前多数为系统联合局部治疗方案。靶免联合系统治疗对于提高晚期肿瘤病人预后有很大意义。存在高危复发因素的HCC患者术后积极辅助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几个挑战和思考点,包括如何精准识别可能获益人群,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何种联合治疗方案最佳,以及如何判断完全缓解(CR),完全缓解后如何选择后续治疗方案,如何预测和应对免疫治疗后的超级进展等。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贾户亮主任讨论了一些生物标志物,以便最佳识别对治疗响应的个体。他指出了PD-1表达、TMB、MSI、免疫微环境中的一些潜在标志物,并表示目前尚无一个标志物能够准确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最后他呼吁基于单细胞/多组学的免疫分析以及研究肠道/瘤内微生物,肿瘤微环境或许在免疫评估中找到更多免疫标志物。


贾户亮主任还提出肝癌患者在慢性肝病和肿瘤双重作用下导至肝癌特有的免疫抑制微环境,建议分析肿瘤TAMs和Treg作为新的靶点进行研究。他还探讨了CSF-1在微环境中的重要性,研究中CSF-1抑制可以平衡免疫微环境中Th1/Th2失衡,增加PD-L1抗体的疗效;同时也讨论了PD-1单抗和干扰素联合应用的各种研究。贾户亮主任还提及了对于CR的判断,以及后续治疗选择的挑战,提倡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践中。


P4 2024

肿瘤细胞生物治疗与分子标志物

许青,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教授

许青主任分享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种常见癌症中的有效治疗效果,包括肺癌、胃癌、食管癌、膀胱癌和宫颈癌等。他特别提到了细胞免疫治疗在膀胱癌和结直肠癌患者中的CAR-T细胞治疗效果,并指出该疗法可有效降低代谢活性。许青主任提出美国研究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早期膀胱癌诊断中的重要性,早期诊断后通过TURP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可有效降低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其意义需要探究。此外,许青主任还分享了TIL疗法的优势,包括可降低脱靶毒性风险,具有多种肿瘤抗原识别能力,以及对实体瘤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杀伤效果。


在Lovance的临床试验中,探究lifileucel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临床研究(C-144-01)安全性,在临床试验中可得出30%完全缓解的临床数据,因此目前对医学界对lovance临床试验免疫治疗表示非常期待。目前美国正在对lovance研究进行下一步TIL战略进行布局,而在专业授权治疗中心(ACT)大约有30家ACT完成了获批前的入院步骤,其便于后续对lifileucel治疗黑色素瘤患者的使用,这对在中国的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在研溶瘤病毒疗法中(CG0070)快速通道资格和突破性疗法认定中得到美国FAD授权,2024 FDA获批溶瘤病毒膀胱癌治疗快速通道。OV临床研究工作中对KRAS突变溶瘤病毒疫苗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通过开展早期研究、评价KARS突变溶瘤病毒疫苗的安全性、申报其I期临床研究等过程。


许青教授还提到了iNKT扩增和提纯技术的突破,这有望推动临床研究取得进展。他强调了规划建设肿瘤精准诊疗及公共卫生应急综合中心的重要性,以促进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用和技术推广,并应对新的挑战并寻求对应策略。许青教授的分享展示了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创新和前沿研究,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P4 2024

乳腺癌诊疗中ctDNA-MRD检测的应用

孟艳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及一期临床试验研究中心、肿瘤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孟医生在会议上分享了关于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以及其强大的异质性。她强调了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1-3年内复发风险较高的问题,并介绍MRD微小残留病灶、分子残留病灶对疾病监测有一定价值。孟医生指出MRD与常规ctDNA检测不同,检测ctDNA可应用于不同肿瘤诊疗场景,因此从产品设计、检测技术、生信技术来说对其有更高要求。另外也介绍了血浆独行与肿瘤先验对应通过固定panel检测和定制化panel检测突变,表示其各有利弊。她还分享了ctDNA在早期乳腺癌研究中的进展,强调了ctDNA阳性提示存在MRD和较差预后的重要性。


此外,孟医生提到了ctCNA在不同类型乳腺癌预后和复发监测中的应用,以及治疗早期ctDNA变化较其他免疫治疗更为显著的优势。她分享了对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辅助治疗晚期复发检测的MRD应用,强调了追踪治疗期间ctDNA动态变化与结局相关的重要性。她还提到ctDNA在早期治疗中作为更具信息性和普适性的治疗标志物,可以帮助预测治疗效果和复发转移风险。


最后,孟医生总结了MRD作为治疗或治疗后识别影像学不可见但分子检测可识别的残留病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她指出通过ctDNA阳性预测MRD可准确预测复发风险,并强调动态监测的重要性。强调了ctDNA作为精准临床指标的最大化价值,可以提前预测分子级别的复发,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P4 2024

肺癌生物标志物现状与进展

苏春霞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内科教研室/肿瘤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春霞主任课题组在会议中指出免疫治疗已经成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的主要手段,目前寻找生物标志物以筛选适合免疫治疗的患者仍然是NSCLC研究的重点。目前生物标志物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较以前有所提升,但仍然未尽人意。全球生物标志物检测调查报告显示成本是接受检测的首要障碍,因此加强政府及商业保险资金支持是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苏主任课题组分别从肿瘤细胞、肿瘤微环境、循环指标及其他因素四方面分享了免疫治疗biomarker的研究进展,包括PD-L1>=50%对一线免疫维持治疗疗效的预测,基于RNA-seq的免疫微环境亚型,LILRB2+单核细胞亚群,cfDNA及肠道菌群等对免疫治疗联系的预测,也提到了机器学习模型在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探索中的重要应用。


此外,苏主任课题组还分享了团队在免疫治疗biomarker方面的一些研究,他们利用K-cell RNA检测技术、全光谱流式细胞术、NGS技术等分别从肿瘤组织、外周血免疫细胞、ctDNA等层面挖掘了一些新的免疫治疗相关生物标志物。她还详细分享了团队开展的一些IIT研究,包括探索卡度尼利单抗联合化疗在PD-L1阴性人群中疗效的研究,以及探索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中疗效的研究等。


最后,苏主任课题组强调了以标志物为研究出发点进行临床研究是以患者为中心的研究方向,并对未来的展望表示希望通过Biomarker-based的免疫治疗临床进一步优化免疫治疗效果。


P4 2024

多组学助力免疫衰老研究

武多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研究员

武医生指出了免疫衰老是一个重要的健康和社会问题,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慢性疾病和老年疾病也愈发普遍。免疫衰老会导至机体释放炎症因子,引发慢性炎症相关性疾病,并驱动组织器官乃至整个个体的衰老过程。因此,将免疫细胞作为抗衰老药物的靶点具有潜在的抑制多种老年疾病的可能性。免疫衰老主要表现为免疫缺陷和慢性炎症,通过定义衰老标志物来理解衰老机制和研发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在临床条件下,通过ML算法量化CD8+T细胞的衰老程度,研究发现病毒感染可能会加速细胞生物学衰老。通过建立免疫年龄的多维纵向监测,可以建立具有临床意义的指标,例如弗莱明汉心脏研究已经能够预测超过已知全因死亡风险因素之外的死亡风险。


这些研究提出了许多科学问题,如表观遗传特征是否是衰老的原因还是结果,以及如何通过找到靶点并验证它们在动物研究中的有效性,进而将其应用于临床。


武医生在最后展望未来,希望衰老研究可以有更多干预措施用于预防,而不仅仅限于甲基化网络的研究。通过不断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衰老的机制,并为延缓衰老和提高老年生活质量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P4 2024

多组学后时代验证工作

侯英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主任

肿瘤是我国第二大死亡原因,肿瘤研究是医学领域的重点、难点、热点。历史上的大科学计划,包括人类基因组计划、肿瘤基因组计划、人类蛋白组计划以及肿瘤蛋白组计划,将肿瘤研究推向了大数据时代。


侯主任课题组提出问题,1、如何实现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标志物的临床转化?2、病理医生如何结合专业知识助力生物标志物的临床转化?


侯主任课题组在介绍中提到了两个重要的组织平台,即组织芯库平台和类器官库技术平台。


首先,侯主任课题组介绍了组织芯片技术的探索历程,最终实现了组织芯片的高产和量产。通过分析组织芯库的规划,提出了其四大应用方向,包括临床实践应用、普通研究应用、抗体开发应用和高层次的应用。课题组还介绍了Yx系列和Fx系列在鉴别与组织开发、产品研发方面的应用,并成功研发出抗体序列鉴定并实现了临床应用。


另外,类器官库平台的结构和功能应用于发育模型、疾病模型、再生医学、精准医疗以及新药开发等领域。目前,病理科已建立了完善的类器官平台,筛选敏感药物组合,使患者获益。


课题组举例,利用量产组织芯片的Y4验证之路。通过对比Y4、Arg-1和Hep Par-1对HCC的诊断价值,发现联合检测有一定的协同作用。研究表明Y4分子有望成为常规病理实践中诊断或鉴别诊断肝细胞癌有效的标志物,特别是对于低分化肝细胞癌。


最后侯主任课题组对于后续的专利许可、转化和产品管线推广应用以及培育青年人才等,也进行了相应的规划介绍。


P4 2024

超多重血浆蛋白组学:从生物标志物发现到临床诊断

吴昊珞米生命科技,Founder & CEO

在会议中,吴总分享了关于蛋白靶点和数量对人类健康以及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提出了现代社会中蛋白组学在弥补缺失的中心法则角色。吴总重点介绍了高通量质谱蛋白组学在商业化领域的发展,以赛默飞为例,展示了该公司推出的Orbitrap Astral直接将蛋白组学带入高通量时代,并不断扩展其应用范围。


此外,吴总介绍了大队列血浆蛋白组的现状和挑战,重点介绍了国外蛋白组学专家如Jennifer Van Eyk在血浆蛋白标志物发现和验证的研究成果。吴总着重讲解了全流程的肽段筛选流程,以及如何利用蛋白组学进行不同疾病的筛查和分类。吴总还介绍了蛋白组学在工业界的应用,以及两个公司InterVenn即将发布基于蛋白组学的结卵巢癌早诊产品和C2N Diagnostics在阿兹海默患者招募中的应用案例。


在公司方面,吴总详细介绍了珞米建立的高通量超多重蛋白组平台Proteonao™,旨在成为蛋白组学领域的领导者,涵盖蛋白组工具平台、蛋白组数据科学服务和蛋白组转化医学三大业务板块。


最后,他分享了关于蛋白组标志物的发现和验证全过程,并介绍了珞米生命科技正在开展的转化项目,如糖尿病肾病、阿尔兹海默症等。吴总还分享了走向制药和临床面临的挑战,及自动化流程在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性,并强调了这些研究需要时间来验证和发展。


P4 2024

细胞外囊泡标志物多组学解析与转化研究

钱晖 江苏大学医学院院长

钱院长首先详细介绍了精准医疗与液体活检技术的重要性,指出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以及大数据领域的相互交叉,液体活检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他提到细胞外囊泡作为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其无处不在,功能强大,通过膜融合、吞噬、大胞饮,内吞等多种方式进入靶细胞,发挥生物学作用。钱院长还介绍细胞外囊泡的定义,及其包括外泌体、迁移体和凋亡小体,界限以200nm为界限分为小细胞囊泡和大细胞囊泡。


钱院长进一步介绍了国际细胞外囊泡协会ISEV对囊泡研究的指南,并强调了囊泡作为新一代药物递送平台和工程化囊泡的重要性。在多组学在囊泡研究中发挥的作用方面,钱教授提到了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技术在此领域的应用,以及液体活检技术在体外诊断中的重要性。通过质谱分析解析囊泡中的蛋白标志物对肿瘤诊断及分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探讨了肿瘤细胞外囊泡在肿瘤相关过程中的作用。


在最后一部分中,钱院长分享了他们团队在囊泡标志物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包括利用工程化sEV进行胃癌可视化研究、以及关于circRNAs与胃癌的研究,还分享了血浆外泌体circRNA芯片测序的研究,并探讨了如何在胃癌中发挥作用。


最后,钱院长表达了对团队成员以及自然基金项目的感激之情,并分享了他们获得的科学技术奖、发明专利证书以及主编书籍出版的喜悦。


P4 2024

大队列定量代谢组学与精准医学

唐惠儒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唐教授课题组提到了脂蛋白是循环系统中脂质存在、转运以及代谢的载体。脂蛋白代谢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脂蛋白亚类颗粒及其组分能够更精准地预警疾病。因此对脂蛋白亚类及其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的需求尤为重要。传统方法如超速离心、凝胶电泳、凝胶色谱等存在局限性,而核磁共振(NMR)技术可快速无损地定量脂蛋白亚类及其组分。唐教授课题组发展的NMR定量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可在10分钟内定量 300个脂蛋白亚类及其组分和 50 余个小分子代谢物。该技术具有优异的长期稳定性和定量准确性,适用于大规模人群代谢组学研究。


唐教授课题组分享上述NMR定量代谢组学技术用于多个大型队列人群研究,揭示了代谢功能障碍可能是PNPLA3/TM6SF2突变参与肝脂肪变性发展的先决条件,脂蛋白VLDL1亚类与高遗传易感性MASLD患者的肝病特异死亡风险增加相关;基于代谢组学建立的肌少症特征评分可识别具有更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肝纤维化风险的肌少症瘦型MASLD患者,MASH预测评分可准确识别MASH风险和预测MASLD相关死亡风险;揭示了循环代谢物介导心血管健康指标与认知功能下降的关联;发现了与衰弱严重程度和COVID-19严重程度相关的特征代谢物。


综上,唐教授课题组发展了一种适用于大队列研究的定量代谢组学技术,并建立了多个代谢组学衍生的疾病预测评分模型,有助于多种疾病的个体化危险分层和预测临床预后等,还揭示了多种疾病相关的生化基础。


最后,唐教授课题组致谢了各位合作团队、学院以及研究平台的支持。


P4 2024

单细胞与空间多组学技术在前列腺癌和煤尘肺中的应用

王建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 二级研究员,资深PI,博士生导师

王教授首先通过引出前列腺癌在所有男性患者中新发病例位居第二,指出其发生率逐步增加,逐渐探讨前列腺癌其复杂的发病机制,与种族、恶性程度的个体差异、雄激素依赖性的动态变化、组织内部的异质性相关。分享了前列腺癌微环境的异质性形成和作用,通过ScRNA-Seq测序分析了前列腺癌肿瘤细胞和微环境的情况,并进一步进行了研究PSA中CD8+T细胞与C4-2B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共同培养实验。


为了优化实验设计,王教授利用单细胞空间转录组测序研究前列腺微环境,将微环境细胞划分为9个细胞亚群,并发现KLK12在CRPC中高表达。时序分析显示上皮细胞表现出进化特征,从正常上皮细胞到CRPC的演变过程。


结果总结显示,前列腺癌细胞的第10和第12亚群可能与前列腺癌进展相关。CD8T细胞在Pca中可能处于被抑制状态,但C发现存在杀伤能力的CD8+CXCR6+效应T细胞,并确定其与肿瘤恶性程度负相关。空间转录组分析显示T细胞的空间定位。分享了Fibroblast亚群区分和功能注释,FAD+Fibroblast通过分泌CXCL12和TGF-β,调整微环境中Tregs的分化,具有潜在的免疫调节功能。


王教授在此感谢各位研究团队的辛勤工作和宝贵贡献,为科学研究领域带来了许多创新和进步。


王教授还表明,成纤维细胞亚群显示出病人特征,与上皮细胞及巨噬细胞存在明显的细胞互相通讯,通过分泌CXCL12和TGF-β调整微环境中Tregs的分化,具有潜在的免疫调节功能。


最后,王教授分享了单细胞联合空间多组学技术在尘肺进展的研究中的应用,展示了维生素D潜在替代疗法的研究成果,并感谢各位研究团队和健康教育部的支持。


P4 2024

Level One 代谢组方法:为队列而生

舒烈波欧易生物质谱总经理


舒博士强调队列研究的发展对准确定性定量的要求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首先,介绍了国内外队列研究的情况,并重点展示了英国生物银行UK Bio Bank和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情况。其次,强调了队列研究各个环节的高质量要求对队列研究的重要性,包括采集运输、样本制备、上机检测、数据分析、验证筛选等环节。最后,详细讲解了专门为队列研究开发的以“准”为特点的Level One代谢组方法,以及万例队列研究的实际价值。空间代谢组是代谢组的技术新高地。在空间组学研究方面,舒博士讨论了生物分子在不同区域发挥不同功能的需要,并介绍了空间代谢组体系的建设。最后,舒博士以一篇最新发表在Nature Genetics的合作论文,详细解说了一篇有关经典代谢组与空间代谢组以及多组学研究助力肿瘤分子分型研究的论文,强调了多组学联合应用对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在分享创新多组学技术与应用之余,舒博士还分享了公司在蛋白组,转录组,单细胞测序等其它组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发展进展,并呼吁更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生物医学科学的发展。


现场盛况,精彩纷呈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