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诊断,一年比一年难。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本以为恢复2020年前的生活以后,很多事情也会慢慢回复到我们熟悉的感觉。结果现实却很恨地扇了我们一巴掌:“大人,时代变了!” 我之前发过一篇“核酸退场,抗原势颓,凛冬将至”引起了很多好友的兴趣,有人私下问我:“你这文章结论看似很消极啊,IVD就只剩下马太效应大显神威了吗?非大厂就没有什么机会了吗?” 这些天,我静下心来想了一想,机会,似乎还是有的! 我眼中的机会:单人份小发光(以下简称小发光) 我的依据也相对简单,概括起来就一句话——用小发光去在几十亿的免疫层析存量市场里切蛋糕。同时用一些特色项目抓住属于自己的增量市场。 接下来详细说: 一,切免疫层析的蛋糕。 免疫层析的市场少说有几十亿,而且竞争充分、用户教育成熟,只要有更好的平台入局,是很容易切出一块存量来的。 现在的小发光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大发光的缩小版了(尤其是本文提及的单人份小发光): ✔你层析卡条是单人份的,现在小发光也有单人份的; ✔层析无液路免维护的,现在小发光也能做到; ✔层析法检测20分钟以内,小发光也已经不是问题; ✔层析可以做全血标本,小发光也能做全血标本; ✔层析的设备有手动的也有自动的,小发光也有手动的和自动的,适应不同需求。 要说层析的优势,客观地说,我认为不需要冷链确实发光没得比。 但是发光对于冷链与反应的温度精准控制、体系相对封闭(较少受空气尤其是湿度影响),以及方法学自身带来的精度优势,在这块也是有差异化价值的。 说到差异化,小发光在方法学收费、特色项目、线性范围等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化优势。 那么是不是现在就可以下结论说小发光去切免疫层析就可以大杀四方了呢? 我想还要结合如下条件: 1,设备成本、试剂成本不能太贵,要在免疫层析面前表现出非劣势; 2,产品质量要过硬; 3,要有自己的平台深度。 这三点也可以展开说一说: 1,传统意义上,发光的仪器成本都要高于荧光的成本,甚至要高好多。但如果企业能够掌握核心原件或者控制上游供应链,把设备成本降到一个有竞争力的水平,这就很有优势了。试剂条的成本也是同样的道理。 2,我说这条赛道好,其实也是拾了前人牙慧,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方向是对的,也有不少企业做了尝试。但是由于发光设备、发光试剂条的生产加工工艺远复杂于层析,最终导至许多产品看起来不错,用起来一般。在这一点上,一家企业的技术沉淀、工艺打磨显得尤为重要。 3,说白了,自己要能换掉自己。很多单人份发光的设备处于手动或半自动阶段,一旦在用户那里把量做起来之后,就会面临着一个尴尬的情况——我拿什么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各位看官看到这里,可以问一问自己,如果有一家小发光可以做到:便宜、质量稳定、全血、单人份、手动设备+原始管全自动设备都有,使用起来既不需要什么瓶瓶罐罐,操作上面也就是一键直达。这样的产品去换荧光层析,您觉得靠谱不? 二,特色项目 前面洋洋洒洒写了许多,这条其实一句话就可以写完了——发光法可以做很多层析法做不到的项目,小发光又可以补充大发光所不能触达的用户。在这个细分市场上找机会做增量,显然是可行的。 最后,希望各位小伙伴不要焦虑,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只要保持善于发现的眼睛以及勤于思考的脑袋,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好赛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