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2022年底的退烧药断货,可能老百姓很难看到医疗上游供应链这么重要却这么弱。而退烧药只是医疗供应链冰山一角... 2018年6月,中国第一家外销美国的原料药龙头华海制药,因降血压药原料“缬沙坦”可能致癌,被22个国家召回。在FDA的警告信中指出:致癌原因可能是华海在3个生产工艺步骤中,溶剂降解产生了微量杂质。于是华海历时3年整改,改良工艺,于2021年11月解除警告,恢复生产。【1】 2022年几乎所有介入器械厂家的导管原材料PTFE发货周期延长到12个月。2022年6月,在俄乌战争爆发4个月后,随着能源价格飙升,130年历史、全球前3的化工巨头索尔维宣布2023年1月停产PTFE。【2】 其他供应商将稀缺的产能划给快速增长的新能源车与5G通讯。供需两头被截流,只占PTFE市场8%的医疗行业更无货可用。 PTFE下游市场,医疗占8% 资料来源:global market monitor 如果医药处在“工艺迭代”的爬坡期,医疗器械则还在实现“原材料自由”的起步期。两者处境证明了两件事: 1.中国医疗的供应链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远未独立完善 2.在供应链完整前只能改良产品、难以创新,因为有想法也造不出来 医疗器械原材料怎么突破?工艺迭代为什么这么难?医疗供应链从“材料-工艺-制造”是如何炼成的? 材料:被等出来的机会 工艺:一场迟到的补课 制造:谁在重构产业链? 材料:被等出来的机会 经济学中有一个“溢出效应”,指一个技术除了对本行业产生影响,还影响了其他领域。正面影响如2008年后中国高铁带动城市经济,负面影响有90年代工厂废水污染了一个村的水源。 医疗器械底层原材料的进步,几乎指向了同一个领域的“溢出”:军工。 来自军工的外溢 1957年10月,苏联将人类第一个卫星发射入轨,震惊西方,因为这意味着苏联也能将洲际导弹送出大气层且无法被雷达监测。美国随即启动洲际导弹升级,为了保证Polaris导弹穿越大气层时耐摩擦、耐热,美国海军1961年发明了一种新合金:镍钛 就在同年,Thomas Fogarty第一次将介入疗法应用于下肢血栓治疗,疗法与材料创新同时在1961年交汇,随着镍钛可恢复原状的“记忆合金”属性被发现,2002年诞生了第一个能被放在导管里、在心脏狭窄处自膨胀展开的“镍钛心脏支架” 从原材料到产品,心脏支架用了41年 时至今日,中国每年使用上百万个心脏支架,在集采前,70%镍钛原材料依然依赖进口。 镍钛难以模仿的原因就藏在名字里:NiTiNOL,前2个字母是镍与钛,后3个字母是美国海军实验室(Naval Ordinance Laboratories) 镍钛发展历史除了支架,镍钛同时是洲际导弹弹头与火星探测器车轮的原材料,被作为国家保密的战略金属。类似材料还有同时用于美军防弹衣与颅骨修复的PEEK(聚醚醚酮),同时用于F35战斗机机身与人工关节的钛合金。 因此医疗器械强国也是美、德、日、以色列等军工强国;医疗器械供应链,往往是在军工技术成熟后,被等出来的。 军工与医疗器械同为交叉学科创新,只有多学科同时成熟后才能诞生新技术,能调动高校、军队、工业同时攻关的只有政府,而非企业。 问题是,镍钛从军用到民用美国为何要41年之久?中国医疗器械为何少有来自军工的“外溢”? 逼出来的改革 两个问题有一个相同答案:对于国防技术,政策不允许。 直到1980年,日本在钢铁、半导体、汽车领域全面反超美国,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美国通过《拜杜法案》,允许将政府资助专利的所有权给予企业。 政策一出,帮助政府研发的美国高校技术转化率从1979年的5%翻了10倍。大学成为政府与企业的技术中介,将尖端科技转化为民用产品,收益与政府分账,形成“政府投资-大学研发-企业销售-增加税收”的产学研正循环。 反观中国,2021年4月全国人大修改《国防法》:国防科技成果,除为军队服务以外,可开放为社会服务。同年12月,修订《科学技术进步法》:项目承担者可以依法自行投资实施转化、向他人转让、联合他人共同实施转化、许可他人使用或者作价投资等 2021,堪称中国技术转移元年。 正如美国面临苏联与日本,进化出更强的材料与体制;中国的改革源于一个更强大的对手,美国。 因此,改革都是被逼出来的;第二名的改革比第一名更难,因为第一会封锁第二 稻盛和夫曾对2个人问过一个相同问题:“当欧美不再转让技术,该怎么办?一次是1979年对日本半导体同行,一次是2011年对来日拜访的任正非。 稻盛和夫的回答是:将现有技术不断改良,专业做到极致”【3】时至今日,当日本下游电子产品几乎绝迹时,日本在半导体上游材料依然卡了全世界脖子。华为提前贸易战8年启动芯片备胎计划,留下一线生机。 而如果医疗技术被卡脖子,该如何改良现有技术呢?答案可能是:工艺 工艺:一场迟到的补课 工艺,是从原材料到产品的制作过程。 如果材料是地里的庄稼,产品是美食,工艺则是烹饪方法。同样材料不同厨师做菜,味道千差万别。工艺即大厨做中餐,是一门需要时间积累的艺术 时间里的艺术 在制药行业,中国的心血管沙坦类原料药,浙江华海、天宇和润都共占世界9成市场份额。但中国70%的原料都出口印度,由印度完成制剂工艺、将仿制药销往全球,中国只赚材料费,可谓卡了个世界心血管药的“脚脖子” 制药工艺到底难在何处? 从原料药到药品,中间是至少8道工序:调剂,筛选,混合,颗粒化,提纯,压片,敷膜,包装 药物制剂流程 但即使最简单的包装环节,中国也跌过跟头:华海制药2013年第一次申报FDA时,因药品说明书没有按照FDA要求折成一块4厘米大小的标准“豆腐块”而被FDA驳回,最终不得不花1000万进口了一台折纸机。【4】 而制剂工艺真正的难点在于,任何一道工序的辅料、温度、设备升级等微小差异,都将影响最终药物吃进口中后,从胶囊到颗粒的崩解时间,从颗粒进入血液的溶出效率,最终如文章开头的华海制药,影响药品最终疗效。 例如屠呦呦在青蒿素临床实验时,就因制剂温度影响药物崩解度,导至药片无法被吸收。 打个比方,制剂工艺对精细度的要求,就像一个厨师,要知道做菜时放的每一粒盐会让最终的菜有多咸。 需要有多精细?以最终产品90%的良品率计算,最简单的8个工艺步骤,意味着每个步骤良品率接近99%【器械8步工艺:注塑,挤出,精密加工,压制,表面处理,组装,包装】 这样的精细工艺,每换一个新产品就要根据产品特性重做一次,每提升一个量级的产能就要更新一次 工艺,是一场无止境的精益求精。只有靠时间积累,没有弯道可以超车。 既然工艺需要积累,我们为什么没有早点做?现在补课需要多久? 性价比的双刃剑 在南美洲有一个加拉帕戈斯群岛,因与世隔绝进化出许多只有岛上才有的动物,他们的生物特性只能在岛上生存,离开群岛就因无法适应而死亡。 这种“封闭式进化”的现象后来被形容日本的手机行业:只适合本土用户,无法国际化。 而中国从制药到器械的工艺落后也源自本土市场长达20年本土繁荣,使中国成为了一个“性价比为王”的加拉帕戈斯,每家中国企业都相信: 与进口产品相比,国产做到70分质量,50%的价格,就能横扫市场。直到环境突变: 2023年1月,美国国会通过一揽子财政法案,专项拨款1000万美金用于FDA海外飞行检查,将原来的“先通知、再检查”改为“不通知直接抽查”。印度与中国作为制药产业链大国被重点关注。 海外飞检,为集采后想出海的国产产品雪上加霜。错的不是“性价比为王”的商业定律,而是当70分就有奖学金,为什么还要努力考90分呢? 钱赚的越容易,居安思危就越逆人性。 那如果必须补课,踏踏实实提升工艺需要多久呢? 印度在1970-1980年,用10年仿制跨国药企的专利药品,完善制剂工艺。1995年加入世贸,趁着WTO给的10年专利过渡期,完成全球扩张,开始积累自主专利。 10年学工艺,10年国际化,“世界药房”印度如今仍有全世界最便宜的仿制药。国际化需要的可能不是70分质量50分价格,而是90分质量依然50分价格。 在国内集采与海外飞检的双重筛选下,时间最终会留下那些潜心打磨生产与质量的企业。这些企业将面对供应链最后一问: 如何构建自己的供应链优势?从而不断降低成本、迭代新产品 制造:谁在重构产业链? 2020年,国内第一家上市的心脏瓣膜企业启明医疗,与亚洲最大的牛羊肉加工企业长春皓月成立合资公司:启明皓月,独家为启明提供全线生物瓣膜产品原材料:牛心包。 2022年,全球心脏瓣膜老大Edward生命科学与材料设计公司QuesTek签订协议,共同开发新的机械瓣膜合金材料,希望获得更好的生物相容性,降低金属植入人体后终生服用抗凝药的可能。 QuesTek在医疗行业几乎没人听过,但在硅谷科技圈却家喻户晓:它曾为苹果的Apple watch与MAC电脑研发了全铝合金机身,之后被Elon Musk挖人,开发了SpaceX可回收火箭的表面材料。QuesTek创始人格雷格.奥尔森(Greg Olson)还是美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美国材料设计之父。
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 最新评论相关分类图文热点 最新文章
关闭 官方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