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四川的“IVD集中挂网阳光采购新政”在业内引起了不少的讨论,成为近期一个行业话题,和几个IVD企业的老板聊天都讲到了此事,迈瑞中国区IVD总经理罗晓亮先生也在前段时间一个会议上专门谈及此事,可见其重要性。
在当前医改的背景下,如果它的试运行得到主管部门认可,就很有可能在其他省份复制,因此,这次试运行很有可能引起“多米诺骨牌”连锁效应,成本中国医药采购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综上,它引起IVD老板们的集体关注就不足为奇了。下面就来说说这次“IVD集中挂网阳光采购新政”以及关于IVD政府采购的一些想法。
梳理IVD历史上多次政府主导或委托第三方招标公司进行的招标、带量采购、阳光采购等事件,尤其重点分析了去年各省对新冠检测相关试剂耗材的招标, 可以把这些招标&采购方式可以分为两类:
◆ 招标形式:方式是通过举办一场招投标,使有的品牌中标,有的品牌不中。中标品牌按照中标价格在约定范围和期间内使用,不中的则没有销售资格。早期大多是地区级检验试剂招标,近几年主要是省级集中带量采购招标,去年的新冠集采都属于此类,我们在这里把它称为集中招标采购,简称“集采”。
◆ 挂网形式:这种形式不再举行招投标,医院不受限制地使用自己想用的任何产品,但要把传统的线下采购挪到线上,这样各医院的所有项目的采购价就都可以被有权限者(主管部门)看到。管理者随后可以把数据加工处理后让相关方(医院、厂家、渠道)看到主管部门想让他们看到的部分。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清楚地知道每一个产品在不同医院的销售价格,为后续的价格调整收集资料和证据。我们在这里把它称为挂网阳光采购,简称“阳采”。
在IVD行业,之前的十多年时间,各省基本上都是以集采为主,但好多省份已经在阳采的准备或实施阶段。比如2013年成立的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首要目的是对药品进行阳采,其次是分批次对高耗和检验试剂等其它医用产品进行阳采。不知什么原因,期间跌宕起伏耽搁了一些时间,2019年又重新提上日程,目前在五六个地区已经实施挂网阳光采购。
四川省也于2016年开展了对IVD的集中挂网阳光采购,只不过之前管理者看到价格后会把每一个产品的所有价格加工成“加权平均价”(处于最高和最低价格之间,具体如何计算本人无研究)让医院看到,医院的采购价没有强制,但大部分医院都会以不高于“加权平均价”的价格购买试剂,就这样运行了近四年。
管理者对所有价格不再加工了,每个医院都可以看到所有产品在本省销售的最高价和最低价,并且在要求时间之前,每个厂家须提供每一个产品在另外五个省份的挂网/集采/中标最低价,从7月1日起,每家医院购买的每一个产品都不能高于其在另外五个省份的最低价和本省的最低价(试运行)。
大家都知道,终端客户这么多,有时为了不丢单,厂家或渠道会给予一些特价,因此,每个厂家的每个产品在不同省份的销售价都有非常大的差异。举个例子,类似“一个产品大部分用户的销售价是不低于80元,只有个别用户销售价是40元”这样的例子很多,但Sorry,从7月1日开始,在四川省,所有的用户售价都不能超过40元。还有一些奇葩现象是:用户把一个人份的价格在网上录成一盒的价格了,那么照样也不能超过这个录错的价格(听说接到很多厂家投诉后,四川那边已经允许这类厂家申诉了)。
因此,这回虽然没有招投标,没有出局者,但由于范围是所有检验试剂,因此摧毁力和打击面都是以往任何一次不可比拟的。这也是文章开始说到的各IVD老板关注和担心的原因,真有可能一剑封喉。
给所有品牌一个统一的新的起点,大家同台拼刺刀,最后决定胜负,胜者入围,负者出局。
不分胜负,但每个品牌都要对过去的一言一行负责,有了“污点“(低价),就不要再想“立牌坊”(卖高价)了。
去年的新冠集采,前半阶段各省都统一采用集采,但民意反响较大,为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后半阶段广东联盟采取了分组集采,既保住了尖子生,又赛出了真水平。
接下来,对于更大规模的检验试剂,主管部门到底会采用何种方式,我们都在猜测。在之前文章《一叶可否知秋》中说过:像对待房价一样,国家层面还是会保持耐心,先让各省摸着石头过河、各自去拭,等到各种效果渐显,整体评估论证后可能才会有统一行动。
这不光是战略主张,也是对各省各相关部门和领导的一次开卷考试,目前看来,如同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一样,有的驻足观望、有的虚以应付、有的立功心切、有的跟进模仿、有的统筹布局引领开创……
从目前的民意和实践开看,越来越多的省份可能会更倾向于“阳采”(当然,具体规则可能各有不同)。本人之前有篇写集采的文章《 话说集采招标 》,文中认为:
“招标”就像“招亲”,最好不要招,父母(政府)管的越少越好,就在远处看着,发现“不检点行为”(高价、劣质)及时制止惩罚就好,这样更能促成美好的“婚姻和婚后生活”(购买和购买后的服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