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诊断试剂在现代医疗实践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为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和健康评估提供了快速、准确的结果。然而,在这精确的科学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干扰。这些干扰因素如影随形,时刻威胁着体外诊断试剂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将探讨体外诊断试剂中的干扰问题,分析其成因及应对策略,以期提高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本文的另一目的是希望寻找一些降低干扰的成功案例,如针对不同干扰的阻断剂信息、采取的实验方案等,希望通过汇总整理,能得到较为完整的实用案例分享给大家(可添加文末微信沟通交流,初期仅限分享人群共享信息)。
干扰是指在体外诊断试剂检测过程中,任何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非目标因素。这些因素可以来自样本本身(内源性干扰)或样本外部(外源性干扰),它们可能导至检测结果偏离真实值,从而影响临床决策。
内源性干扰是指来源于生物样本本身的干扰,它们可能会影响体外诊断试剂的检测结果。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内源性干扰:
1. 嗜异性抗体(Heterophile antibodies):嗜异性抗体能够与多种不同抗原发生交叉反应,这意味着它们不仅可以与原本的靶抗原结合,还可能与检测试剂中的成分(如标记的抗体或抗原)发生非特异性结合。这种交叉反应性会导至错误的检测结果,例如假阳性或假阴性;另外在一些免疫检测方法中,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嗜异性抗体可能与标记的检测抗体结合,影响酶标记的信号产生,导至检测结果偏差。
由于嗜异性抗体是由人体对某些抗原产生的免疫反应形成的,它们的浓度和活性可能因人而异,并且可能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况下发生变化。例如,某些人可能因为特定的疾病、治疗或暴露于特定抗原而具有较高水平的嗜异性抗体。如果样本的嗜异性抗体浓度不是很高,且造成的干扰不大,可以采用稀释法减少干扰(大部分干扰均可采用稀释的方法来降低或去除干扰)。也有部分患者在发病早期会产生大量IgM抗体,我们也可以通过添加抗IgM抗体进行去除。最后大部分情况大家可以采用各家原料供应商的阻断剂去除,小编也用过一些厂家的阻断剂,效果都挺好的。
2. 人抗动物抗体(HAAA):这些抗体在人体内产生,特别是在接受动物源性治疗或长期与动物接触后,它们可以与试剂中的动物抗体结合,干扰检测结果。
常见的如人抗鼠抗体HAMA,针对此类干扰,我们可以在试剂缓冲液中添加大量鼠抗就可以解决,如罗氏的MAK33等效果都不错。
3. 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这是一种针对自身IgG的抗体,可以与免疫检测中的抗体结合,导至假阳性的结果。
针对类风湿因子最有效的去除干扰办法是将抗体进行片段化,因为RF主要结合的是抗体的Fc片段。当然,加入其他无关抗体、阻断剂等也有一定效果。
4. 补体蛋白:样本中的补体蛋白可能会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影响检测信号的生成。
去除补体最有效的方法是56℃加热30分钟灭活,但这种方法并不是很方便也可能影响被测物的活性,因此我们通常采用补体抑制剂来降低干扰,如EDTA、草酸铵等,另外也可以添加胎牛血清、针对特定补体成分的抗体等尝试去除补体干扰。
5. 溶菌酶:这种酶可以降解试剂中的某些成分,如抗体或抗原,从而影响检测结果。
与补体类似,热处理也可以灭活溶菌酶的活性,但实用的方法亦是使用抑制剂,如EDTA、柠檬酸盐等,与溶菌酶中的金属离子结合,从而抑制其活性。
6. 脂血、溶血和黄疸:这些样本状况可以改变样本的光学特性,影响比色法等检测方法的准确性。
针对脂血干扰,可以通过调整pH值或离子强度来降低脂质干扰的影响,另外在实验体系中加入一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如吐温-20或Triton X-100,可以帮助乳化脂质,减少其干扰。针对溶血,可以采用血红蛋白抑制剂,如叠氮化钠或抗血红蛋白抗体,以减少血红蛋白的干扰。针对黄疸可以加入胆红素抑制剂,如硫酸钡,可以减少胆红素的干扰。当然,以上三种情况的干扰很难得到很大的改善,通常建议采用超速离心、吸附等前处理方法,降低干扰物浓度,使其对检测结果影响程度降低。
7. 药物和代谢产物:某些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在样本中存在,并与试剂中的成分发生相互作用,导至干扰。
药物和代谢产物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通常可以针对具体的某种药物或代谢产物设计去除干扰的方法,如加入相应药物的结合物等,来消除干扰问题。
外源性干扰是指来源于生物样本外部,但在样本处理、检测过程中可能影响体外诊断试剂检测结果的干扰因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外源性干扰:
1. 试剂污染:试剂在生产、存储或使用过程中可能受到污染,如细菌、真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的污染。
2. 交叉污染:在实验室环境中,不同样本或试剂之间的交叉污染可能导至错误的检测结果。
3. 实验室设备:设备的不准确或校准不当可能会引入干扰,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 试剂批次差异:不同批次的试剂可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至检测结果的不一致。
5. 环境因素: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可能影响试剂的稳定性和样本的处理。
6. 操作人员: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和操作过程中的不一致性也可能导至检测结果的偏差。
7. 容器和耗材:使用的容器和耗材可能释放出干扰物质,或者吸附样本中的关键成分,影响检测结果。
8. 样品处理和运输:样品在收集、处理、存储和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化,如pH变化、温度变化等,这些都可能影响检测结果。
关于消除外源性干扰物,那需要实验室的全力配合,如:
a)严格的质量控制,使用高质量、经过验证的试剂和耗材,定期检查和校准实验室设备,确保其精确运行;b)实验室环境管理,控制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确保环境稳定,避免使用可能产生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物品等;c)标准化操作程序,建立并遵循标准操作程序,以减少操作人员引起的变异,定期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技能和意识;d)样本和试剂处理,使用无菌技术处理样本和试剂,避免微生物污染,在处理样本和试剂时,使用无粉手套和干净的实验室外套;e)防止交叉污染,使用单独的设备和区域处理不同的样本和试剂,定期清洁和消毒实验室表面和设备;f)试剂管理,确保试剂在有效期内使用,避免使用过期试剂,注意试剂的储存条件,如温度、光照和湿度;g)样本运输和存储,在适当的条件下运输和存储样本,避免温度变化和物理损伤,使用适当的容器和标签,确保样本标识清晰;h)数据分析,在数据分析时,排除任何明显异常或不可靠的数据点,使用统计方法来识别和消除异常值。
最后,希望大家多多分享成功案例,共同进步。
以上是本次分享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希望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