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股权投资界思考得更多的,或许是关于“变与不变”、“如何迎变”的问题。身处不明朗的内外部经济形势中,被多重不确定性包围,究竟以什么力量推动股权投资冲出迷雾、突破重围,描绘更加清晰的投资脉络?在日前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基金合伙人峰会暨2022扬州股权投资峰会上,多位国内一线投资人士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和洞见。参与分享的投资人普遍认为,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只有积极求变、以变应变,才能把握机会、投向未来。 经济下行、外部动荡、估值倒挂、赛道切换......当下这些正在发生的种种变化,都被一线投资人深刻感知且快速做出预判。 “机构内卷使得投资基本集中在相同的几个领域,有的机构甚至没有尽调,就把估值报得很高。”毅达资本创始合伙人史云中表示,部分项目估值被推高的同时,可能会隐藏一些风险。 一级市场项目估值居高不下,不仅影响了一级市场投资,还让一些GP陷入了二级市场的退出困惑。“二级市场波动较大,加上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都给一级市场投资人带来不小压力。” 中国国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杰表示,一二级市场的项目估值问题对当前市场下的资产配置构成了其中一个挑战。 此外,黄杰还认为,当前资本市场的赛道切换也给投资人提出了更大考验。“近两年来大部分投资机构都转向投硬科技,资本涌入,估值飙升,未来几年又还会面临集中退出的压力,对投资人的价值判断提出更高要求。”黄杰说。 如何适应上述这些变化?“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紧跟时代大势”成为当前投资人普遍的共识。达晨财智高级合伙人邵红霞作出了这样的判断:第一,宏观上不确定的东西太多了,但结构性的机会是确定的。国家正在进行一个大国的腾挪,正经历着时代逻辑的切换,从过往的商业模式创新的平台经济、垄断的互联网时代,逐渐切换到了科技创新的大时代。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机会,我们一定要紧跟这个趋势。第二,现在的形势下,人民币基金,特别是有业绩、有生态、懂产业、懂A股的头部人民币基金,迎来了大好的时代。 在投资环境发生变化之际,只有积极求变、以变应变,才能行稳致远。 “现在GP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GP不再是原来的财务性投资机构,而是很多有产业背景的机构也进入到这个市场。”前海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执行合伙人、前海方舟董事、总裁陈文正表示,这些产业投资基金给企业提供产业资源,加快了他们发展和上市的进程。 而对于赛道的切换,顺应产业发展的变迁,布局和培育早期投资能力成为行业共识,“投早、投小、投科技”甚至成为衡量创投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红杉中国合伙人浦晓燕认为,投早、投小、投科技,更早、更实、更创新,不仅可以很好地避免估值泡沫,也可以帮助机构在增长期以及扩张期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 浦晓燕认为,过去几年,人民币基金变得更具有创新性,在投资领域上发生了较大变化,产品形态也更加接近美元基金,所以包括创业者对人民币基金的拥抱程度都在急速上升。此外,她认为,GP需要从组织结构上做一些内生性的改变。“我们从五年前开始就不分投前、投中、投后,而是分为投资团队与赋能团队,将传统的投后赋能进化升级为投前至投后的全链条赋能。”在她看来,当创投行业迭代演进至新阶段,创投机构已不再是“最佳捕手”,而是“麦田守望者”,如今投资绝不是一场简单的狩猎,而更像是一场共同成长的播种。 随着股权投资市场格局加速重塑,政府引导基金崛起,LP结构的调整与变化已十分明显。 清科创业创始人、董事长倪正东对中国LP市场的趋势做了四大预判: 一是市场化母基金朝着多元化、专业化发展。VC/PE机构持续加入母基金市场,丰富母基金管理人结构;战略协同型母基金崭露头角。母基金LP和管理机构的多元化推动母基金投资策略进一步分化,更加追求在细分领域的深入发展。 二是政府引导母基金尝试转型,投资和运营管理模式不断创新。除市场化转型外,政府引导基金还逐步加大项目直接投资,通过“直投+母基金”双重模式支持产业发展。 三是金融机构、险资等长期资金逐步落地。险资作为长期资本增加投资私募股权,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在不断加快速度,为股权投资提供更多的子弹。 四是S份额交易参与主体、交易类型、交易架构日趋复杂多元。近两年,随着大批基金进入退出清算期,险资、政府机构、信托等各类LP参与二手交易日渐活跃。同时各类GP对资产流动性的需求增加,GP主导型S交易类型也迅速增加,交易架构由简单的人民币基金转人民币基金拓展到更复杂多样的形式。 当前主流的LP——政府引导基金在近两年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成为资本创始人及执行合伙人李世默表示,政府引导基金的返投标准也在进化:第一,招商引资也算返投;第二,可通过基金的其他资源来完成返投;第三,建议政府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来支持基金完成返投指标。 史云中认为,随着中国科技自强自立、产业链自主可控,中国的企业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这也意味着股权投资有很大的机会,而对于LP来说,头部的基金管理人将是未来不错的资产配置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