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基质效应,几乎在临床实验室无人不知。似乎都知道都懂。但是恰恰现在大家经常询问的问题,又都是涉及基质效应的。近期出现的互换性更是与基质效应密切有关。要做好临床实验室的检测,深入理解和懂得基质和基质效应是必备的基础。 我现在真的很纠结。各个临床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大多都是检验系毕业的。但是为什么会对检测系统以及基质效应,只说知道而说不清是什么?我由衷希望各位在职的检验人员,要加强学习!这些最基础的内容一定要理解,并用于每天检验的实践。 临床实验室在开展检验工作中,已经知道必须要有质量控制。最早进行质量控制的那些前辈,用的最多的是,将昨天检验后还有多于的血清,插在今天的新鲜病人标本中再次检测,看今天的检测结果与昨天的检测结果间的差异是否很大。除了有些分析物,标本放置时间过长不稳定外,一般分析物的差异大致在某个范围内。国外将这样的差异称为“差异检查,Δ检查”。这个检查很实用。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不少老检验专家都有体会。但是,毕竟这是一种经验的做法。希望有一个稳定的血清样品,可以每天都该样品进行检测,从检测结果更好地了解检测系统的稳定性。控制品就这样出现了。 刚刚出现的控制品,可以作为一个体外诊断的商品的要求,一定要稳定。因此,将混合血清分装小瓶后,进行冷冻干燥。实验室只要在使用前加上规定体积的水(或指定的液体),使冻干品复溶、混匀后使用。这个方法很快被大家接受。可是,冷冻干燥过程使血清内的α脂蛋白变性,复溶的血清变得浑浊。而且随着冻干品保存时间的延长,复溶血清的浑浊程度越加严重,甚至在冻干血清的有效期最后阶段,复溶血清外观像一个稀释的牛奶。尽管冻干血清厂商声明,浑浊不影响质量控制结果。但是,检验科普遍不接受这样的控制品。在上世纪70年代,研究出浑浊的原因后,采取加入葡聚糖硫酸盐,先沉淀血清内的α脂蛋白;然后以透析去除沉淀剂;然后再将透析中流失的小分子分析物、需要提高某些分析物含量的类似分析物等加到透析后的、以混合血清蛋白为主的透析液内。经过各个调整后,在将血清分装冷冻干燥。这样制备的血清,在复溶后的血清液体无任何沉淀物,在外观上与病人新鲜血清无区别。很快的得到临床实验室(检验科)主任和工作人员的认同。对临床实验室开展质量控制有很大的促进。 可是,在使用这样的稳定血清开展实验室间质量评估中,逐渐发现了,在实验室间开展的一些质量评估项目中,有些项目的各个实验室间的检测结果,与使用真实新鲜混合血清的实验室间比对,有很大差异!引起美国临床实验室一些专家的注意。说明采用这样的稳定血清,用于室间调查的结果,无法反映各个实验室平时每天对新鲜病人标本检测的质量! 由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某些地区实验室,对老年女性体检妇科检查的结果,没有检出问题。但是,这些老年女性以后有相当比例,出现了妇科的恶性肿瘤问题。由于对老年女性的体检使用了美国国家的保险基金,激起了美国参、众议员的愤怒!谴责美国临床实验室使用了国家的钱,却做出了害人的结果!在美国国会发出了要对美国临床实验室的检测质量严加管理的要求。由此在美国出现了世界著名的“1988临床实验室修正法规(CLIA'88)”。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国家立法对临床实验室质量进行管理的法规!按照法规要求,所有在美国的临床实验室,必须接受美国CDC下指定的实验室认可的检查;被认可有资格后方可继续接受病人样品开展检验;同时,这些被认可的实验室,还必须接受政府指定的实验室能力验证质量考核的组织,每年发放多次的质量评估调查样品。这些样品内指定检测项目的检测结果,由美国政府组织参考实验室为该调查样品给予定值。如果实验室在一年内有多个调查结果不符质量要求的,将被停止接受病人样品进行检验的资格。这个法规在1988年批准,决定从1992年开始实施。 美国临床病理学会(CAP)于1992年,在实施CLIA'88法规前,召集了第23届全国临床病理大会。会议专门针对稳定血清无法反映临床实验室每天检测新鲜样品检测质量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这个会议的内容被确定为“临床化学的基质效应和准确度评估(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Conference XXIII on Matrix Effects and Accuracy Assessment in Clinical Chemistry)。” 这个学术会议内容非常丰富和精彩。大会主席就是著名的Dr Miller。会议直接指出了,所有临床实验室每天使用的质量控制血清、以及在实验室间质量评估中使用的调查血清,均为“处理过(processed)”的物质,它们在检测中的反应性质不同与病人标本。在反应性上的差异可来自人来源的溶液基质的修饰,因添加物、因稳定化的过程如冷冻干燥、或因使用了非人来源的物质。基质修饰影响到分析响应的是一个复杂的方式,因各种机制所致。这些包括大分子结构和溶液粘度的物理变化、稳定处理的添加剂、非人的分析物添加物、在天然样品和校准、控制检测物质间的蛋白异构化、需要完全地非人检测物质如氟化碳等,去模拟全血血气样品,以及在某些分析物浓度下的结合,却从来没有在病人标本中出现过。如果分析系统对处理过样品和新鲜病人标本间的分析物反应性质差异很灵敏,则对于分析物被检测的响应的改变,被称为“基质效应”。基质效应引出的分析问题,因为来自这样的物质得到的分析物结果,不能直接去校准或去评价常规方法对病人标本检测的准确度。 基质和基质效应的名词和含义,就是在这次会议上点出来了!如何针对美国政府已经决定使用“处理过”血清物质,对临床实验室的检测质量进行考核的棘手问题,最后大会提出了,将参与质量调查中,使用了完全相同检测系统的实验室,列为“对等组(peer group)”。建议以对等组实验室某项目的检测结果的均值,为该项目、该对等组实验室质量评估的目标,进行评分估计。由此形成了当今所谓的PT(Peer Testing)方法。 也就在这次大会后,推荐了当时的强生高级技术顾问Dr Fred Lasky起草美国的EP 14文件(基质效应评价)。 今天,我们国内很多同道,也许没有读过EP 14文件。对什么是基质和基质效应知之甚少。我将在下一个微信中,逐个向大家介绍。 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公众号:冯仁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