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微信开始,我将向大家再次复习基质和基质效应。 为了基质和基质效应,美国的临床和实验室标准研究院(CLSI)于2003年正式发布了EP 14文件。至今已经为第三版。该文件的题目从“基质效应的评价”,到“处理过样品互换性的评价”。我想,大家必须注意第三版上点出的“处理过样品”。为什么这个文件要从对基质效应的评价,改为对处理过样品的与互换性评价?我将在以后的微信中会说说我的认识。可以这样认为,处理过样品具有与新鲜病人样品,具有明显的基质差异,是造成处理过样品不同于病人样品,在检测中不同的根本原因;而导至使用中的后果,则是处理过样品与显现病人样品检测结果的不可互换。
什么是基质(matrix)? 为了让大家容易理解,我还是将自己在学习中得到的认识和体会写出来。不轻易引用文件的原话。 基质— 除了分析物之外,样品中的所有组分或成分。 在认识上,第一,必须注意,分析物和基质本来就存在于样品中,它们组成了样品。第二,分析物和基质在不同检测系统检测中在变换,千万不要看成是固定的。例如,对病人新鲜样品进行葡萄糖检测时,葡萄糖是被检测的分析物,除了葡萄糖之外在样品中的所有其他组分,就是葡萄糖的基质。如果这个样品还要检测肌酐,那么对于肌酐检测系统来说,肌酐是分析物,而除了肌酐之外的所有样品中的所有其他组分,是肌酐的基质。因此,在这个认识上,基质与分析物是相互对立和交换中。但是,我们为了按照临床要求,对某个病人进行指端全血、血浆、血清、尿液等标本,进行葡萄糖检测。这样,上述各个样品名称,应该是不同的基质。但都是用于葡萄糖检测的。所以,可以认识为进行葡萄糖检测的样品基质。第三,样品没有被检测,无所谓基质。也即在检测中考虑了分析物和基质,考虑了基质效应。而且要认识,检测一定使用试剂。试剂和样品混合在一起,不同的试剂组成(或相同试剂某个组分的含量不同),除了会影响检测分析物的效果作用外,还可以考虑它们也是分析物的基质,也会影响检测!
什么是基质效应(Matrix Effect)? 样品中的基质对分析物得到可靠结果的影响,称为基质效应。但是在大家的认识上如何区分基质效应和干扰作用?我的认识是,说到干扰,一定有认识到的干扰物。是干扰物的存在,影响了检测结果。对干扰物研究干扰原理、干扰特异性、以及干扰大小,均可以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美国CLSI很早就出版了干扰的文件EP7(临床化学的干扰实验)。因此,如果希望详细了解干扰内容的,请阅读该文件。 但是,基质效应究竟是什么物质、什么物理化学作用所致,无法回答。实际检测的结果说明,因为被加工处理过的样品,它在检测中,确实与真实的新鲜病人样品的表现不一样,也即二者检测结果不同。明明在制备处理过样品给予分析物的值,达到了某个新鲜病人样品内具有的值,但是实际检出的值差异很大。这些差异反映了处理过样品内具有的基质效应。因为,临床实验室的目的是,为新鲜病人样品(标本)的检测,得到可靠结果。而且我们期望任何检测系统,任何检测系统内各个不同试剂批号、不同校准品批号、仪器被维修校正前后等的波动,均不会对相同病人样品的检测结果产生不可接受的结果。因此,真实了解基质效应、需要克服基质效应对病人标本检测结果影响的,最佳手段就是使用新鲜病人样品,在认可的检测系统,与疑似有问题的检测系统间,进行一组新鲜病人样品(标本)检测比对。比对结果在可以接受的范围的,可以认为,那个疑似有问题的检测系统没有问题。结论是两个检测系统间,病人标本检测结果具有互换性。
所以,我们的临床实验室同道,必须要深入学习和理解,如何进行正确的病人标本在检测系统的的比对?如何进行实验结果的正确统计?统计中的统计结果的含义和判断方式等。没有这些,你无法理解基质效应的统计判断;你也不能理解互换性的真实含义。 所以,我真实希望,我们所有的临床实验室同道,所有在各个医院检验科工作的同事们,不要小看我们的检验工作!我们必须将每个病人标本上,看到背后的病人,他们在等待着我们给出准确报告,可以让他们从申请检验的医生那里,做出准确的病人诊断和正确的治疗!我们要对每个老百姓有良心!不顾病人、只知道从检验中赚到钱!良心何在?
我们只有完整了解基质问题,去正确地考虑,如何确保检测系统的完整性,如何正确使用校准品,正确处理控制品得到控制值反映的质量问题。一句话:一切为了确保病人样品检测结果的正确可靠。 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公众号:冯仁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