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在深圳举办的2018第十届中国体外诊断产业高峰论坛的圆桌讨论环节,有现场专业听众对在座嘉宾提出这样的问题:有很多国产品牌的试剂,其检测指标和数据结果根本不亚于进口品牌,甚至优于他们,但是产品却卖不出去,我们国家没有一家能够对产品进行评估或横向测评的机构来验证该产品究竟是好与不好。去问检验科主任,他们也说不出这个产品究竟哪里不好。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医学检验产业分会会长宋海波教授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主任潘柏申教授先后针对该问题现场作答,内容如下: 图: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医学检验产业分会会长宋海波教授 图: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主任潘柏申教授 宋海波: 我非常高兴并且支持你的提问。事业发展需要讲真话讲实话,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们产业进步。我认为首先企业对质量体系的架构建立的重视度不够。我们有各级检验中心、第三方检验机构,除了注册检测机构之外,产品横向比较的令人信服和公正的评价架构一定要高度重视,一个产品的好坏不光靠自己说和宣传,更需要使用者和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的客观真实的评价,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很多企业重视度不够或者说根本没有重视,有些企业认为拿到注册证就能在市场上销售、就大功告成了,很多企业没有想到企业的产品在现有条件下进入市场还需要有比较科学性的架构,尤其是同质化的产品,你必须要证明你的质量、你的价格和你的服务是值得信赖的。 宋会长发言视频截图
还有,我们的产品进入市场推介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很多本土企业家对学术界前沿性的东西很淡漠,他们更注重多接触几个科主任把试剂卖出去,而不是从长线、从技术层面来整体推进产品前行。这导至了大家在认知上的差异,不能怪检验科主任,也不能怪企业,毕竟我们改革开放才40年,真正IVD形成产业规模也就20年的时间,20年和别人100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智慧相比有天壤之别。就像我们的流水线,上个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就有流水线了,我们国家的流水线现在才开始全面上市,如果非要信誓旦旦的说,“我的流水线一定比发达国家的好”你信吗?!当然我们科技发展到今天,后起之秀不一定不能超越前人,只要扎扎实实的做,一定会向公正的、科学的、平等的方向转变。
其实,我们国有的很多产品非常棒,比方谷胱甘肽产品、抑制素B产品,一步法分子诊断、溢出小体蛋白等都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产品,一个产品刚注册2个月就能卖到8000万,包括我们朱总(朱耀毅会长——编者注)引进的结核,一个试剂一年2个亿,所以说到底,产品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你的产品质量NO.1 的时候,是别人要跟你比,不是你跟别人比,“先入为主”是市场客观存在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所以要冷静、科学、公正的看待我们临床上对本土产品和进口产品客观上的评估。我们有差距,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需要冷静,不能武断的说我们的专家就一定站在进口品牌的立场,也不能说本土产品就一定不行,这都是偏激的说法。随着产业进步、发展和我们人均5美元检验消费与发达国家45美金的人员消费的比对,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会逐步形成,到那时我希望在座的,国际品牌也好,本土化品牌也好,都能在一个平台上共话体外诊断,这个格局的形成是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的。
潘柏申: 我认为现在不能狭隘的评判“进口的”好、“国产的”不好。从我做检验科主任这几十年的体会,我的第一选择并不是品牌,而是在我可能的范围内选择质量最好的。平心而论,进口品牌确实有优势,发展几十年来占有的市场份额和多年的积累远远大于国内品牌,检验科可能都会优先考虑进口品牌。但我选产品肯定最先考量质量,而后“从一而终”——一旦选好之后基本就不会“离婚”了。为什么?我要保证检测结果的稳定性,这点非常重要。如果我用了罗氏、贝克曼的,我就可能不会再用其它的品牌了,如我用了贝克曼的这个项目的检测我可能就不会再选罗氏,因为我要保证该项目检测最终结果的稳定性。如果要其他产品来替代,除非具备非常充分的替代理由,比如在用的产品出现明显的质量问题必须舍弃。如果某产品一旦淘汰出局,检验科再也不会重新收回来使用,同时我们还要保证后面检测的连续性。因此,你的产品要想替代它,至少质量要和它一样,最好是超过它,要给我一个信服的理由,不能因为你外面贴着“国产”或“进口”的标签而随意更换,假如那样的话,医院检测的数据就会不停的“up down, up down”(高高低低,忽上忽下——编者注),所以为了保证检验质量大医院检验科一般不会轻易让这种情况发生。 潘教授发言视频截图
文字整理:木霖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