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细胞培养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技术,早已成为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关键手段。在细胞培养实验里,细胞培养板是常用且重要的实验室耗材,选对合适的细胞培养板,对细胞生长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细胞培养板的分类方式多样。按底部形状划分,有平底、圆底(U型)和V底(V型);从培养孔的孔数来看,涵盖6、12、24、48、96、384、1536孔等规格;表面处理方式主要有TC处理和超低吸附处理;颜色则包含透明色、白色、黑色等。那么,面对如此繁多的规格,究竟该如何挑选适配实验的细胞培养板呢?
1. 孔数的选择
细胞培养板的孔数常见的有6孔、12孔、24孔、48孔、96孔和384孔。不同孔数的培养板,所能容纳培养的细胞数量不一样(详见表1),适用的实验场景也各有差别。孔数的选择,主要得依据实验所需的通量水平和具体实验要求来定。比如说,蛋白质免疫印迹(WB)、流式细胞检测这类实验,需要较多的细胞样本,而且最终检测通量较低,一般会选用6孔板、24孔板;而像细胞增殖及毒性检测(CTG)、细胞活性检测(CCK8)、噻唑蓝比色(MTT)这类实验,通量较高,检测手段也能实现自动化操作,大多会选择96孔板或者384孔板。
2. 底部形状的选择
细胞培养板按底部形状主要分为平底、圆底(U型)和V底(V型)三种。平底培养板适用于各类细胞培养,是日常细胞培养实验中最常用的。而圆底(U型)和V底(V型)培养板,通常是为满足特殊实验需求而使用,日常实验中相对少见。圆底(U型)培养板常用于悬浮细胞培养,比如在免疫学实验里,需要将两种不同淋巴细胞混合培养,让它们相互接触以激发反应时,圆底(U型)板能借助重力把细胞聚集在较小范围内。V底(V型)板会使细胞紧密接触,一般用于细胞杀伤实验,能让有效靶细胞紧密贴合(圆底(U型)板也可替代,加入细胞后低速离心即可) 。
3. 表面处理方式的选择
细胞培养板的表面处理主要有TC处理和超低吸附处理。具体选哪种处理方式,关键要看培养的是贴壁细胞还是悬浮细胞。细胞培养板大多以聚苯乙烯为原材料,这种材料具有疏水性。贴壁细胞必须附着在亲水表面才能生长,经过TC处理的细胞培养板,通过表面改性,更适合贴壁细胞生长。超低吸附处理是在培养板表层镀上特殊的两性分子聚合物膜,能有效阻止细胞附着,满足悬浮细胞的培养需求。所以,培养贴壁细胞可选择TC处理的细胞培养板,培养悬浮细胞则可选择超低吸附处理的细胞培养板,或者未经处理的细胞培养板。
4. 细胞培养板颜色的选择
细胞培养板的颜色与实验应用紧密相关。其颜色主要有透明、白色、黑色。要是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或者直接肉眼观察,选择透明的细胞培养板即可。但对于可见光光谱以外的实验,比如冷光或荧光实验,就必须使用有颜色的细胞培养板(白色或黑色)。
使用从顶部读数的仪器时,培养板底部得是不透明的;而使用显微镜观察,或者用从底部读数的仪器时,就得选底部透明的培养板。冷光样品一般选白色表面的培养板,这样能最大程度提高信号反射率;荧光应用(波长大于300nm)通常使用黑色表面的培养板,以吸收激发信号。而且有颜色的表面还能避免相邻孔之间的信号干扰。不同颜色培养板的具体应用如下:
1)发光检测(冷光)——选白色细胞培养板,提高信号反射率;
2)荧光检测(荧光)——选黑色细胞培养板,吸收激发信号,防止信号串扰;
3)顶部读数——用底部不透明的细胞培养板;
4)显微镜观察或底部读数——用底部透明的细胞培养板。
5. 细胞培养板与酶标板的使用辨别
酶标板作为固相载体,在吸附抗原、抗体或抗原抗体复合物方面作用显著,广泛应用于低紫外区的DNA、RNA定量及纯度分析(A260/A280)、蛋白定量(A280/BCA/Braford/Lowry)、酶活及酶动力学检测、酶联免疫测定(ELISAs)、细胞增殖与毒性分析、细胞凋亡检测(MTT)、报告基因检测及G蛋白偶联受体分析(GPCR)等实验。和细胞培养板相比,酶标板对降低实验误差的要求更高,制作工艺标准严格,价格也相对较贵。96孔细胞培养板和酶标板在功能上有一定重合,它们在使用时有哪些区别呢?
1. 细胞培养板能否当作酶标板使用?
检测可见光波长的吸收值时,多数96孔透明板都能派上用场。但要是检测高精度或特殊波长,为避免孔板自身吸收造成干扰,就得用专门的酶标板。
2. 酶标板可以用来培养细胞吗?
酶标板没做贴壁处理,不能用来培养贴壁细胞。
3. 细胞培养板能测吸光度吗?
可以,细胞培养板常用来检测样品蛋白定量等吸光度相关实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