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在大众眼中,研究生的实验室是充满科技感与探索氛围的场所,精密仪器与前沿研究交织其中。然而,这背后却潜藏着诸多未知的危险,尤其是那些被称为“毒王试剂”的化学物质,正悄然威胁着研究生的健康。
生化实验室中,研究生们每日与各类试剂相伴,高强度的实验任务使他们频繁且密切地接触这些试剂。在追求科研成果的过程中,有毒有害试剂的危害往往被忽视。与明火、锐器等直接伤害不同,这些试剂的危害通常是潜移默化、长期积累的,犹如暗处的杀手,悄然侵蚀健康防线。
“毒王试剂” 的危害不容小觑,其可能导至短期不适、长期慢性疾病,甚至对生殖系统、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损伤,严重影响研究生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因此,深入了解这些试剂并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已迫在眉睫。
实验室中的 “毒王试剂”
一)氯仿 氯仿(三氯甲烷)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常贮存在棕色瓶中。它曾作为吸入式麻醉剂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但如今已被列为2B类致癌物,并先后被列入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录(2019年)和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
氯仿具有挥发性,对皮肤、眼睛、黏膜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长期接触可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肝脏和肾脏。研究表明,暴露于氯仿环境的大鼠生殖器官发育不良,孕鼠流产率显著增加,且胎儿易出现发育迟缓和畸形。在科研实验中,氯仿常用于RNA提取,但其危害不容忽视。轻度暴露可导至头晕、乏力、鼻腔出血;重度暴露则可能引发生育能力下降甚至癌症。例如,有实验人员在使用氯仿后出现腹胀、头晕等症状,误以为是感冒,后才发现是氯仿中毒;还有人因长期接触氯仿,多次不明原因流产,直至转行后才成功怀孕。
因此,科研人员在使用氯仿时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保障自身健康。
(二)Trizol Trizol 是实验室中常用于核酸提取的试剂,其主要成分苯酚具有高毒性,可通过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吸收。中毒后可能出现头痛、头晕、恶心、虚脱、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致昏迷甚至死亡。
实验室中因 Trizol 导至的事故屡见不鲜。例如,有实验人员在提取 RNA 后将 Trizol 放在冰箱边缘且未拧紧瓶盖,导至试剂洒在他人腿部,造成严重灼伤并留下黑色痕迹;还有人不慎将 Trizol 溅入眼睛,引发角膜上皮脱落,若不及时处理可能致盲;更有实验人员在连续使用 Trizol 一个月后,出现眼睛和鼻子出血的情况;甚至有人仅吸入少量 Trizol 气味,就出现了类似“阳了”的症状,如嗓子剧痛,仿佛被刀割。
这些事故表明,Trizol 的使用风险极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个人防护,以避免意外发生。
(三)TEMED TEMED(四甲基乙二胺)是Western blot实验中常用的促凝剂,用于催化APS产生自由基,加速聚丙烯酰胺凝胶的聚合。然而,TEMED具有强神经毒性,长期接触或吸入可能导至皮肤刺激、眼睛刺激、呼吸系统刺激等问题。
曾有实验人员打翻一瓶用于配蛋白胶的TEMED,瞬间造成整个楼层空气严重污染,几分钟内所有人不得不紧急撤离。实验室停工通风三天,TEMED的气味仍难以散尽。目睹事故现场的研究生在随后几天内出现浑身无力、腿疼,甚至呕吐的症状。此外,还有实验人员因长期接触TEMED制备蛋白凝胶,出现头发莫名脱落的情况,甚至在毕业体检时查出癌症,前途尽毁。
这些事故表明,TEMED的使用风险极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个人防护,以避免意外发生。
(四)四氢呋喃 四氢呋喃(THF)作为一种“万能溶剂”,在实验室中应用广泛,属于醚类化合物,是呋喃的完全氢化产物。由于其潜在的致癌风险,四氢呋喃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入2B类致癌物清单。此外,四氢呋喃对人体生殖能力的危害也不容小觑,有“男不碰吡啶,女不碰呋喃”的说法,这反映了其对生殖系统的潜在影响。
毒理学数据显示,动物一次性接触高剂量或反复接触四氢呋喃,可出现肝脂肪浸润及细胞溶解,同时对皮肤和黏膜也有刺激作用。在实际使用中,有人接触四氢呋喃后立即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还有人长期使用四氢呋喃和乙腈等溶剂后,生活习惯未变,但月经出现紊乱,表现为周期提前或推迟。这些现象提示四氢呋喃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需要在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做好个人防护。
(五)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是生化实验中的常用试剂,助力众多研究生发表论文、获得学位。然而,早在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就将其列为潜在致癌物,2017年更是被明确列入2A类致癌物清单。
丙烯酰胺可通过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破坏神经系统,损害大脑皮层、海马和下丘脑等部位,导至记忆和运动功能障碍。它还会损害生殖能力,突破血胎屏障,造成胎儿脑组织神经元变性、出血性损伤和神经营养因子水平降低。实际案例中,有实验人员在WB实验中未做好防护,接触丙烯酰胺后出现胸闷不适,持续一整天;还有人即使戴着手套,仍出现手部过敏脱皮,需输液数天才好转。对于怀孕或备孕的科研人员而言,丙烯酰胺是必须远离的“毒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