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2024年5月更新。最近可能快到高考了,这个问题看的人又多了,就更新一下近况。
2023年6月第二版。
<hr/>说一下我自己的体验吧…我15年高考,那个时候建筑、土木、计算机、金融都是热门。
我当时猪油蒙心,一个劲想学化学…化院去不了就去学材料化学,然后就进了工学院。后来入学第一年力学就挂了,结果选小方向的时候优先级最低,进了大家都不想去的生物医学工程…但是学着学着还觉得蛮有意思的,本科结束前觉得学了点皮毛,还想多学点,然后就考了本校研。
22年研究生毕业时,我的同门硕士不是转行去芯片了,就是去选调生了。博士也去医院高校之类的。(后来有一位23年毕业的博士师兄去了企业)。我就业时本来也想转行了,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兜兜转转回到了本行。
本科时看过专业相关工作,大多以销售为主。研究生毕业时,原计划是转行,所以没有太关注专业相关就业。后来再回来找时,发现就业机会超过预期。因为国家近年的投入和疫情,生物相关的工作竟然还是很多的,只是薪水相比互联网计算机芯片之类的少得可怜…我的同门拿了年薪32w去美滋滋入职了,我看着年包17w或者16w的工作犹豫着要不要去…后来选了一份月薪1.5w的工作,但是干了三个月被裁了(救命哈哈哈)。
所以,要说生物就业环境好不好,得看从什么角度。生物行业就业机会还算可以(但是没有经验的社招就会很难受,应届生入职后最好别轻易跳槽,选的时候务必擦亮眼睛)。但是就业质量不高。上海生物相关的工作都非常偏,金山奉贤就不谈了,即使在浦东周浦张江,或者闵行松江,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就算是本地人都得掂量一下通勤距离。薪资相对也低。
(24.5更新)生物行业还是遇到了寒冬哈哈…疫情时代的过度扩张,都要偿还。
计算机方面,我只知道我有个博士生同学,他每次和我聊天,我只听到了润或躺平策略或副业…我很难说好不好,但是看着他的熬夜脸,计算机相关的工作应该是很辛苦的。
(24.5更新)这大哥前段时间告诉我,他直博转硕,提桶跑路了,去了微软,计划润出去。他想过很多副业的路子,比如做个潜水教练之类的。没有人想当劈柴,用自己的大量时间和身体健康去给公司赚钱,然后在35岁失业。
而我学建筑设计的同学,现在想方设法离开地产行业…
(24.5更新)待业在家一年多(无正式工作),做一些收入比较可观的兼职。后来去了某白酒厂做市场。
金融的同学也没有想的那么光鲜,薪水目前并不比生物的打工人高…(后来绝交了,不知道现在怎么样)
至于我以前心心念念的化学,我毕业前一年,听闻化院的院长在呼吁毕业校友给同学们多提供一点就业机会…
我之前有位同事,正好大我10岁,他说他硕士毕业时,月薪3k。目测现在少说也有个25k了?我不确定。后来从前公司离职,入职一家一流公司后,整个部门被裁,后来去了一家创业公司。
综上所述,目前生物有没有比计算机金融土木好(仅仅从就业第一年看),就业质量相对一般。仅我个人的认知,当年冲去建筑金融和计算机的朋友们,可能并没有他们自己想象中顺利。而我这种误入歧途进了生物的方向,看上去好像是在低位买到了好股,实际上好不好还得掂量掂量,至少目前没有给我经济上比较好的收益。
选专业不比炒股。7年前选土木的朋友,能想到现在地产的惨淡吗?我意外进了生物,跌跌撞撞,像个抄到底的人吗?选了金融和计算机的朋友,大概也没有想到现在竞争的激烈。
所以我的建议是,押宝式选专业不可取,选感兴趣的专业可能是相对好的选择。学生时代的眼光本身就很局限(不是说现在我就不局限了),好不好基本都是人云亦云而已,基本很难预测到4/7/10年后会发生什么。虽然兴趣不一定能当饭吃,但是我觉得这是人生中追求自己兴趣的最好机会,没有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选专业时切勿望文生义,还是应该去查询一下专业学的课程和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我当初填材料化学时,还想着去化工厂…)。选专业时,有些天坑是真的别碰,除非是特别感兴趣的,比如社会学,不感兴趣的学生只会觉得痛苦和就业困难,喜欢的学生能把作业的小论文写成巨著,毕业后继续深造。所以当兴趣Max的时候,不太存在天坑专业。
切忌一哄而上。和炒股是一样的,当你听着别人说什么好什么不好,自己跟着去买,基本都是上当的。
大部分人的一生,都像一条小船,漂泊在大海中,受风吹雨打。我们能做的,是把船做大做稳,在自己认知和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渡过平安喜乐的一生。考上某个专业并不是上岸或终结,只是一个开始,千万不要因为专业不好或学校不好而自暴自弃。
<hr/>最近我有了一些新的体会,也恰逢高考填志愿,再多说两句。
近两年人工智能非常热门,大家都在讨论或担忧“我的位置将来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分两个方面:
1.从事的工作值不值得被取代。工业时代的自动化早出现了,但是实际上现在还有很多工人在流水线上做重复枯燥的工作。因为自动化的价格远高于人工。所以,工作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要看是不是值得。(等哪天劳动力不足,工人工资越来越高时,自动化可能就更合算了)。
2.从事的工作展现出来的能力,这个能力得是独当一面的(当然我确定普通人很少能到这个水平)。比如最近很火的ai孙燕姿,存在的前提是孙燕姿,首先有孙燕姿先前的作品作为素材给人工智能学习,才会有训练出来的ai。
生物相关的工作,我认为被取代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生物实验多样,难以全部实现自动化,人工智能涉及的地方也相对有限。往低了说,本科毕业进公司做做实验,都是可以的(注意只是有工作,但是并不容易富有)。将来公立医院会有建立分子检验室的可能,进去做一个检验技术员可能也是不错的选择(同样只是有工作,但是不容易富有)。生物这行,只读到本硕可能比较难高薪,但是会有工作可以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