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Louis J. Ignarro、 Ferid Murad 和 Robert F. Furchgott三位科学家因发现一氧化氮是一种信号分子,能够放松血管并有助于血液循环而共同获得199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发现促进了抗氧化剂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帮助抵御自由基对皮肤的伤害,减缓衰老过程。 2 富勒烯技术(1996年)
Elizabeth H. Blackburn、Carol W. Greider 和 Jack W. Szostak因揭示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免于老化而获得奖项。这项研究为开发抗衰老产品提供了理论基础,促使化妆品公司研发出能够模拟端粒酶作用的产品,以期延长细胞寿命。
端粒酶,是基本的核蛋白逆转录酶,可将端粒DNA加至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端粒在不同物种细胞中对于保持染色体稳定性和细胞活性有重要作用,端粒酶能延长缩短的端粒,从而增强体外细胞的增殖能力。研究表明,端粒缩短了,细胞就会老化。相反,如果端粒酶的活动显著,端粒的长度也就能得以保持,并且细胞衰老也将延后。癌细胞就是一个例子,癌细胞被认为是具有永久生命力的。相反,某些特定的遗传疾病,会出现一些有缺陷的端粒酶这样的特征,导致损害细胞。
同时,研究发现,端粒和细胞的衰老与死亡息息相关,而且利用重编程因子来重置小鼠的表观遗传学特征,并以此重置和延长端粒。这种方式擦除细胞的表观遗传记忆,可以使其再次年轻化,对于延长细胞的活性,提高肌肤活性方面有着新的发展空间,所以以端粒为靶点可以作为新化妆品原料的开发思路 6 免疫应答(2011年)
2017年诺贝奖生理学奖授予Jeffrey C. Hall, Michael Rosbash 和 Michael W. Young,因为他们发现了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昼夜节律是指生命活动以24小时左右为周期的变动。除了调节疲劳和清醒程度,这种内部的生物钟协调着发生在身体里的数百种细胞活动,如皮质醇的释放和体温(或血压)的起伏波动。
由于人体生理具有生物节律,而皮肤作为外部生理机制的表现,其皮肤的生物钟主要由皮肤中几个重要基因控制%28CLOCK, BMAL,PER等%29,可以说皮肤水分流失、细胞增殖、皮肤血液流动、皮肤温度、皮肤脂质分泌、皮肤伤口愈合、DNA修复、胶原蛋白的合成、分泌与降解等与皮肤有关的状态都有周期变动。理论上来说,调控生物节律指挥细胞进行皮肤屏障修复,帮助皮肤恢复正常的生物钟,能从源头的地方解决衰老、黑色素沉积等皮肤问题。 10 缺氧诱导因子(HIF-1)技术(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