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太长不看版摘要:生化环材是坑,但不完全是坑。不完全坑的点在于,如果你是个可以在业内竞争中胜出的一线院校硕博,那么待遇实际上不差;坑的点在于,如果没能在竞争中胜出的话……那想跑都难。一句话总结,上限正常,下限奇低。
生化环材——「劝退学科」的生存指南
作者:李同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本科毕业,博士在读
本文的标题说实话有点夸大其词。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解答大家的一些关于「生化环材四个专业是坑」这种说法的疑惑,给大家提供一个「坑里」的研究生的视角,让大家看到这些学科的特点和劣势。至于它们究竟是不是坑,有没有值得一个人「火中取栗」的价值,就交给大家自己判断了。
虽说要聊生物、化工、环境、材料这四个专业,但笔者毕竟只学过其中一个。近期跟这几个学科的学生都聊了聊,但印象还是比较主观,也希望同窗同行们不吝指正。
1. 你们四个为什么蹲在同一个坑里?
生化环材,即是生命科学、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这四个专业。谈到这四个专业,我相信大家心里都会觉得它们「好像有一点联系,但好像联系也不是很紧密」。这篇文章开篇就先说几句废话,聊聊为什么被大家说过「坑」的专业那么多,为什么只有这四个专业被 cue 得最频繁,而且还被踢进了同一个坑里。
生化环材这四个专业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研究对象:反应。这四个专业的相近之处就在于,尽管侧重的研究内容不同,但都是在围绕反应做文章。
a 与化学不同,化工虽然也研究反应本身,但更侧重研究反应的条件、工艺如何维持,设备如何设计;材料科学的终极目的是获得性能达标的材料,只将反应当作一个控制性能的工具,不过反应仍然不可或缺;生命科学研究的生命活动的规律和现象,本质上也是一种反应,只不过并不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化学反应,它的反应规律在另一个维度上,因此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而环境工程,本质上是一个面向目前日益增长的环境调节与监测的需求而生的一门综合工程,其专业内部的知识不是从原理上,而是从目的上联系在一起,不过无论是净水还是废物处理,其核心仍然是反应。
因此,生化环材这四个科目在研究的知识体系、方法论、应用面上均有所交叉和重叠。
化工方法论中比较核心的「三传」,在材料科学中只作为一门具体课程来学习;一些理化基础课,比如物理化学等,是这四个专业共同的必修课。甚至一些小的细分方向,在专业归属问题上各个高校都有一定的出入。
笔者所在的高分子材料专业,听起来是材料学科下的方向,但在清华大学就属于化工系,甚至有的学校的环境工程就是化学学院下面的专业。原因就是它们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实比较相近,只是不同高校在方向的师资和研究设置上侧重点不同而已。
也正因如此,生化环材这四个专业常常被并列提起,这四个专业的学生和人才也常常互相交流。本科学习化工的同学,在研究生阶段想转到材料、环境等专业是十分容易的,反之亦然。这四个学科的方法论比较独特,知识体系也自成一体,如果你是对化学、生物两科感兴趣,想与它们终生为伴的高中生,这四个专业会是你最好的选择。
2. 我听说这四个专业待遇很差诶?
其实「生化环材四大天坑」的说法,基本上也只是起于最近五六年。笔者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还是刚入学的本科生,对职业生涯和工作待遇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前一阵同学说要约一篇介绍生化环材行业待遇和职业前景的文章,才开始系统地思考这个问题。
笔者是材料专业的研究生,最近找了化工、环境、生物学科的同学聊了聊,也从各种途径了解了「坑外」其他理工科专业的就业现状。大家最关心的待遇问题我们直接上结论:
在理想情况下,生化环材专业的毕业生,尤其是研究生,其就业待遇与其他大部分工科专业没有明显区别,但生化环材确实是坑。
待遇这方面笔者只能管中窥豹,以北京的高校和就业岗位为例。目前北京一线高校材料专业(指清华、北航这种等级)的应届毕业生,博士在北京的年薪大约是 40 万起步,硕士在 30 万左右,根据工作单位种类、方向、其他形式待遇(北京户口等),这些数值会有一定波动。生物、化工、环境这三个专业也大差不差。这一待遇跟大多数工科专业相比其实差别不大,属于很普通的待遇了。
这一层级以下的众多博士以及硕士,薪资和待遇肯定会相应降低,这是每个专业都有的自然趋势。不过这点笔者并不了解,很难总结出可信的衰减规律,也难以和其他专业比较,还望有实际体验的同志补充。
同时关于经常有人提到的生化环材从业的劳动强度和心理压力是不是突出地大,笔者认为这点每个人的接受程度不同,所以很难跨专业和行业来比较。不过说实话,笔者身边的研究生和毕业生,不管是什么专业,做理论还是实验,基本没有说自己不累的。既然已经计划读研究生了,相信大家心里也都有准备。
剩下的一些网上反响比较强烈的话题,也简要地解答如下:
1. 人身安全问题:
生化环材涉及生化实验,这方面危险性肯定有,主要是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高低温、高压,有些实验室也涉及辐射。近来几次高校材料实验室爆炸致人死伤,也触目惊心。这个问题确实不可避免,只能从单位到个人做好防护,规范操作。至于会不会成为报考或择业的考虑因素,我只能说见仁见智。
其实现在实验室的流程越来越规范,实验设备设计也越来越科学安全,只要规范操作不犯懒,就能把发生意外的概率降到相对很低。实际上,实验室安全问题是每一个实验学科都需要格外注意的,只不过确实生化实验(尤其是化学实验)真出意外的时候「视觉效果」很惨烈。只能说希望同窗同行们都时刻警惕,既是为自己和亲人朋友同学好,也是为行业着想。
2. 专业教育与行业结构脱节、论文灌水等等:
说实话这是现在时代背景下各专业的通病了。而且从笔者作为材料专业博士的个人视角看,生化环材的专业教育与行业算是衔接得很好,不说带着博士期间的项目成果直接参加研发和生产的,其实课程设置上也比较注重工程(生物和材料还是偏科研一点,但这两个专业的工程知识恰好比较容易补),实现快速衔接的可行性还是很强的。
当然了,以上是笔者作为北航材料学院博士生的经验之谈,一些没有这么幸运同学可能并不会赞同笔者的说法。如果实在担心读了几年研究生之后对找工作没有帮助的话,可以找几个目标院校的学长学姐详细了解一下情况。
a 至于灌水,现在基本是天下乌鸦一般黑,笔者在这里应该也没有必要提供什么其它专业的黑料了。对于比较知名的搞材料遇事不决掺石墨烯/钙钛矿的说法,「炒菜」法确实很水,但其实机理分析还是有技术含量的(简单来说,「炒菜」法也并不是只说掺了石墨烯提升了性能就能发文章,想要文章不被拒至少要提出可信的理论说明一下为什么掺了石墨烯能够提升性能。而一个人假如真把这事弄懂了,其实以后也并不需要盲目「炒菜」来试错了)。
3. 毕业的研究生供过于求:
这个问题其实是目前理工类学科的常态,毕竟研究生毕业人数上涨速度和经济增速完全不成比例。生化环材专业里这个问题确实看起来更严重,不过从笔者的观点来看,这主要是因为国内院校的生化环材硕、博士点开得明显更多。
这背后自然会有一些学术和产业结构上的原因,在此不再细谈。
实际上,研究生招生量大这件事情依然是中性的,并不一定就牵扯到「劝退」。过多的研究生会在一定程度上稀释学位的含金量自然不假,但一方面头部院校的硕博士录取难度和学位含金量并不会因此显著下跌;另一方面,在如今的经济形势和考研难度背景下,这些专业至少提供了一个优化自身学历的出路。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