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3851|回复: 0

[专家视角] 季茂业:打造冷泉港苏州生态系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3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http://v.163.com/swf/video/NetEaseFlvPlayerV3.swf?topicid=1000&vid=VA7BM58OH&sid=V8H1BIE6U&coverpic=http://vimg1.ws.126.net/imag&autoplay=true

10月6日上午11点半,所有人都按耐住心中的期盼,等待着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结果揭晓。接着,瑞典诺贝尔医学奖评委会常务秘书约兰•汉松步入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里,分别用瑞典语、英语、德语和法语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英国科学家约翰• 奥基夫、另一半授予挪威科学家梅-布里特•莫索尔及其丈夫爱德华•莫索尔,以表彰他们对组成人脑定位系统的细胞的发现。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表示,奥基夫和莫泽夫妇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困扰科学界几个世纪的难题,揭示了大脑如何创建周围空间的“地图”,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定位路径。对大脑定位系统的认知,可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人类大脑空间记忆的中枢机制。

季茂业博士听到这一结果也非常欣慰,季博士是冷泉港亚洲的董事、首席执行官。说起新晋诺奖得主莫泽夫妇,和苏州还颇有渊源。随后生物探索记者了解到,早在2010年,梅-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两位夫妇便做客苏州,前来参加冷泉港亚洲会议做学术报告。随后颁发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Stevan Hell和William Moener于2013年也来过苏州冷泉港,也就是说2014年的诺贝尔奖同生命科学相关的6位诺奖得主其中有4位分别参加过苏州冷泉港的会议。

除此之外,自冷泉港亚洲会议2010年成立以来,已经12名诺贝尔奖得主来苏州分享科研成果,这其中有7位科学家先后到访苏州冷泉港亚洲会议,之后他们分别获得诺贝尔奖。

由此冷泉港亚洲会议平台对学术方向的把控和前瞻性可见一斑,季博士在接受生物探索记者采访时笑着表示,“从2011年起,每年都会发现有诺奖得主曾经来过苏州冷泉港做报告。我们关注的是象牙塔中最顶端的,各个实验室做的最热门和有前景的课题。冷泉港在苏州运营,做的事就是把国际上最好的、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直接投射到苏州家门口。”

冷泉港亚洲(Cold Spring Harbor Asia)是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百年历史里的第一个海外分支机构。它位于中国文化名城苏州独墅湖畔,致力于打破传统文化界限,在亚太地区创造全新国际学术会议系列平台(Scientific Conference Programs)以及推动中国及亚太地区生命科学的发展。目前在亚太地区,苏州冷泉港的学术会议无论在高度、广度,还是系统性上都是遥遥领先的。

说道冷泉港亚洲入驻苏州也是机缘使然,一方面,冷泉港当时也在考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其他亚太地区,另一方面苏州园区的领导也在思考冷泉港给苏州工业园区带来什么?

季博士回想当时,“冷泉港落户苏州这其中有很重要的三个人,他们分别是时任园区主任马明龙、BioBAY副总经理刘毓文、创投中心董事兼总经理林向红,做事非常高效、思维开明、具有国际风范。此外苏州发展也非常好,除去硬件的考量,软件也非常重要,他们给我的感觉就是大家可以一起做事。”

冷泉港亚洲在苏州发展至今,不仅学术界受益于这个平台,产业的大佬们对冷泉港亚洲也是好评不断。吉玛基因董事长张佩琢总爱开玩笑说,他都不用查冷泉港会议的日程就知道什么时候又开会了,因为参会的客户都会同时上门进行交流。苏州金唯智总裁廖国娟曾表示,“站在冷泉港的‘肩膀’上创新,就不用担心创业方向有偏差!”

最后季博士还谈到自己最大的愿望是,想以苏州为据点,建立起冷泉港苏州科教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包括了高端学术论坛和培训班,DNA学习中心,产学研对接平台等,由高端学术会议和培训班为DNA学习中心输入最新概念和师资,DNA学习中心又为产学研平台注入未来科研主力军,产学研平台又促进学术论坛的交流。

冷泉港实验室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CSHL)是一家专门从事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教育培训和科普知识传播的综合性研究所。该实验室创办于1890年,位于风景秀丽的纽约州长岛北岸。从上世纪40年代起,这里大师云集,学术卓著,走出了八位诺贝尔奖得主。孕育并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及发展。因此它被誉为世界生命科学的圣地和分子生物的摇篮,且名列全球影响最大的十大研究学院榜首。现任实验室荣誉主席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博士于1953年与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共同创建“DNA双螺旋”分子模型而同获1962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奖。此模型的建立被广泛认为是当代分子生物学的肇始。之后每年冷泉港实验室会聚了分子生物学大批群英来此进行研究,切磋和讨论。

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里,科学活动的两条主线------实践研究和教育交流。就像DNA双螺旋在冷泉港这个山清水秀,离曼哈顿30英里,世外桃园般的地方相互交叉,共同促进,使冷泉港实验室在科学活动的这两个领域都趋于化境,逐渐名至所归。逐渐演变成当今世上独一无二的生命科学圣地, 对于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癌症研究、生物信息等领域研究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来源:生物探索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