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进行过PCR,请给你的目的基因一个家——质粒。
主要特点:
原始质粒3条带或更多带。
酶切质粒切开后跑的比原始质粒的超螺旋结构慢。
原始质粒的超螺旋结构展示的BP大小比质粒长度的预期大小要小。
具体原因可见:质粒电泳3条带?5条带?一文告诉你原因
问题汇总
1. Maker,对照质粒正常,酶切产物呈弥散状?
产生原因:1. 酶切时间过长,产生星号活性。
2. 酶浓度过高。
解决办法:1. 过夜的酶切改为6h,6h酶切改为3h,3h的酶切改为1h。
2. 降低酶量,1μl改为0.8或0.5μl。
2. Maker,对照质粒和酶切产物都呈弥散状?
产生原因:电泳的问题,包括,胶配制的问题;电泳缓冲液过于老旧;电压太高等。
解决办法:重新制胶,换电泳液,低电压跑,直到maker清晰明亮为止。
3. Maker正常,对照质粒和酶切产物呈弥散状?
产生原因:1. 质粒DNA质量差。
2. 质粒DNA降解。
解决办法:1. 重新提质粒。
2. 质粒提纯。
4. 切不开?
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
1. 质粒有污染,污染物影响了酶的反应。重新提质粒或纯化质粒。
2. 质粒质量差。重新提质粒。
3. 酶切时间过短 。延长酶切时间。
4. 酶质量差或反复冻融多次导至失活。换酶后将酶分装使用。
5. Buffer反复冻融导至酶环境受到影响。换Buffer后将Buffer分装使用。
6. 双酶切Buffer选择不合适。选择合适的Buffer并判断是否用BSA。
7. 单酶切未去磷酸化导至自连。使用去磷酸化酶防止自连。
8. 酶切位点甲基化。换酶切位点或选择甲基化缺陷宿主菌。
9. 酶切位点突变。测序确认。
10. 双酶切温度有差异。先使用温度低的酶进行酶切后再酶切用温度较高的酶进行酶切。
11. 双酶切位点太过相近,切不开或切开后自连。换酶切位点,不选择挨着的酶切位点。
酶切流程
质粒提取之后,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260/280,260/230的比值。保证质粒的纯度。
选择常用,便宜(便宜了多做几次不心疼),双酶切位点距离合适的酶切位点。(实验室常用的,问师兄师姐)
确认好Buffer,是否添加BSA,确认酶切体系。(依据说明书或实验室的经验)
确认温度和酶切时间。如实验室有酶切位点的酶切经验,按照实验室经验进行。若无,按照说明书时间进行,如第一次且不开,选择加时间尝试。过夜连接可以放置37°C保温箱进行。
5. 一定要点Maker和原始质粒做对照!
6. 电泳时一定要确保你的电泳条件可以使Maker跑的清晰明亮,以便分析是否切开和找出未切开的问题。包括制胶,电压,电泳液等。
关于电泳的问题可以查看:PCR凝胶电泳问题,我全都总结出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