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我国发病率第一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根据《2020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胃癌新发478508例,发病率约33.06/10万,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第2位;死亡373789例,死亡率约25.82/10万,位列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第3位。此外,我国胃癌患者还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流行病学统计显示,与30年前相比,19~35岁的胃癌患者整整翻了一番。胃癌的发生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从最初的胃炎、癌前病变到胃癌的发生需经历3~5年,甚至更长。但一般在这过程中无明显的症状,发现时大都处于中晚期。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发展的胃癌约90%属于进展期,进展期胃癌即使接受了外科手术,5年生存率仍低于30%。而早期胃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0%,甚至达到治愈效果。据数据统计显示,胃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仅为16个月,为了延长患者5年生存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提升我国早期胃癌检验技术水平、提高早期胃癌筛查覆盖率是降低我国胃癌死亡率和提升早期胃癌检出率的重要措施。近日,《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检验技术专家共识》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发布。 共识中分析了近年来已用于临床早期诊断胃癌的相关检验技术,探讨了早期胃癌相关标志物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特点,并提出了共识性意见,旨在为患者、临床医师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供规范、临床应用价值高的检验技术指导和筛查策略。呼气检测技术主要检测Hp感染,可用于早期胃癌风险评估和胃部健康监测。血清学免疫检测技术可用于多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胃特异性蛋白的检测,以辅助早期胃癌的筛查。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适用于现阶段早期胃癌检验技术的发展需求;NGS目前更多应用于前瞻性临床试验;质谱检测技术可用于早期胃癌差异蛋白的筛选。本共识详细分析了早期胃癌的检验技术方法,侧重于预防和早检。各种常见的早期胃癌检验技术各有优势和局限性(表1)。
Hp感染是胃癌防治中可控的危险因素,可通过UBT和血清Hp抗体检测来评估胃癌高危人群。UBT中的C13检测辐射量小,更适用于儿童和孕妇群体。血清Hp抗体在Hp根除后仍能持续存在半年以上,不适用于疗效监测。PG主要检测萎缩性胃炎,G-17检测覆盖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等多种胃肠道疾病。Hp感染患者的血清PG-I或PGR呈降低表达,建议根除Hp后,再做胃癌癌前病变的PG筛查。PG和G-17联合检测对胃部疾病诊断价值高,可用于胃癌风险提示。CEA、CA19-9、CA72-4等作为胃癌辅助诊断肿瘤标志物,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有限。监测上述肿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有助于胃癌预后评估,且CEA、CA19-9、CA72-4联合检测可降低胃癌漏诊率。RS19基因甲基化可用于检测早期胃癌,阳性受检者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RS19基因甲基化联合肿瘤标志物可进一步提升胃癌诊断灵敏度。此次共识中对早期胃癌检测的标志物进行综合评价,包括检测性能(灵敏度、特异度)、早期胃癌检出能力、患者依从性、操作简便性、检测成本等(表2),供临床诊断选择参考。
PG、G-17、Hp检测可作为胃癌筛查目标人群的初筛项目,RS19基因甲基化检测作为胃癌高危筛查辅助诊断,胃部不适或RS19基因甲基化检测阳性的患者建议胃镜检查和活检。为进一步规范早期胃癌检验流程,在此结合各个技术以及标志物检测的特点和适用场景,从早期胃癌检验技术角度出发作出检验推荐流程(图1)。 我国建议40岁以上或有胃癌家族史者需进行胃癌筛查。符合下列第1条和2~6中任一条者均应列为胃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1. 年龄40岁以上,男女不限; 2. 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3.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4. 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 5. 胃癌病人一级亲属;即病人的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同父母); 6. 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艾康生物Flowflex® 胃健康早筛系列,涵盖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胃泌素-17、幽门螺杆菌IgG抗体、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可以应用于各级医院检验科、门急诊、体检中心、临床科室等,作为胃癌筛查手段有力支持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治行动,助力胃癌的早诊早治工作。 [1]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3,46(4) : 347-359
|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