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港交所发布上市新规,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此举亦被视为香港市场25年来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机制改革。半年多过去,已有歌礼生物、华领医药、百济神州等一批尚未盈利的创新生物药企“扎堆”赴港上市。细心者可能会留意到,其中缺少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今年5月,港交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徐春萌明确表示,港交所生物科技行业公司上市主要面向两大对象,除了小分子制药、生物制剂企业,另一类就是二类以上的医疗器械企业。遗憾的是,申请赴港上市的创新生物科技企业中,迄今尚无一家医疗器械公司。 近日在苏州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DeviceChina2018)上,有投资人向健康点表示,这一情况明年可能有所改变。经过一年观察期,明年或将迎来一些赴港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公司。 思嘉建信创投合伙人、百华协会前主席金克文表示:“药企的确会吸引比较多的投资,但我觉得器械领域也会是很重要的补充。由于研发周期相对短,医疗器械行业所需的投资额相对比药企少,风险也相对较小一点。风投资本如果仔细选择,器械也是很值得投资的。” 医疗器械行业高度细分及碎片化,导至融资并购这样的外部整合成为增长最重要的途径。美敦力、强生等跨国巨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进并购战略,经历了几十起并购,从起搏器拓展至脊柱产品、心脏支架、胰岛素、手术器械等,使得自己在诸多细分市场保持优势。 相较而言,中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创新研发与国际巨头差距很大,甚至比医药行业还大得多。今年4月仙瞳资本与投中信息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医疗领域投融资白皮书》显示,对国内外医疗器械企业的2017年营业收入数据统计(与医疗器械研发与制造不相关的收入未包含在内)发现,前十名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营收规模在1-12亿美元之间,与前十名国际医疗器械企业营收差距难以道里计。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姜峰直言:“中国做自主创新,特别是颠覆性创新,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中国本土研发的创新医疗器械也慢慢在国际上发出声音。今年9月3日,世界顶级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全文刊登了中国自主研发的Firehawk(火鹰)冠脉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系统(以下简称“火鹰支架”),在欧洲大规模临床试验(TARGET AC)的研究结果。该研究虽然不是中国首创,但破解了困扰世界心血管介入领域10多年的重大难题。这是《柳叶刀》创刊近200年来首次出现中国医疗器械的身影。 与医药行业类似,近年来的审批改革确立的一系列新制度,诸如医疗器械注册人、医疗器械绿色通道等,为医药领域的创业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和市场氛围,为国内的医药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间和政策红利。实际上催生了苏州飞依诺、杭州启明医疗器械等一大批专注器械创新研发的明星公司,从而为港股新政所预期的资本市场板块培育了一批潜在发行人资源。 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庞俊勇,亲眼见证了一批本土医疗器械企业的蜕变之路。他告诉健康点,从创新药企的发展历程看医疗器械企业的前景,有类似的脉络可寻。“国家密集出台很多政策制度,这些政策制度的改革对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随之而来的是人才和资本的集聚。如今医疗器械行业也会有同样的发展轨迹,只是比生物医药稍微慢了些。但是医疗器械创新的机会正在到来,每个人都希望机会的发生和发展更快一点,这些要素都不是一蹴而成的。我个人的感觉未来器械创新跟生物医药的创新是并驾齐驱的两条主线。” 另一方面,医疗器械企业想要登陆A股,在大环境下似乎并不容易。 据赛柏蓝器械统计,自证监会第十七届发审委开工以来,共有7家医疗器械企业闯关过会,仅2家企业过会成功,5家IPO均被否决。此外,还有南京微创、浙江科惠医疗等医疗器械企业选择撤回材料,终止IPO申请审查。近年来成功进行了IPO的医疗器械企业,也大都以中低端耗材生产企业为主,反映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创新能力并不如人意。 在这样的情况下,和创新药企一样,谋求赴港上市或给专注于研发的本土创新械企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金克文预测,相比新药研发公司,未来登陆港股的创新械企估值可能相对较低一些。“器械的项目如果是二三十亿美元的估值,那么就没有人理。因为初创的器械公司大概不会做到这样的估值,但几亿美金的估值还是能够做到的。” “总的来说我还是蛮乐观,我也衷心地希望能够有真正的创新窗口留给医疗器械公司。” 应景的是,就在9月18日的“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作主题报告时称,生物科技板块实施新政,简单诠释就是,到底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的抉择? “我们最终决定要做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意味着我们的门槛不能很高。今天既然要开门,现有门槛就要使我们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最需要钱的时候能拿到钱。但也不能低到跟美国完全一样没有门槛,因此我们选择了一定的标准就可以上市。雪中送炭就意味着有风险,可能还没拿到钱就已经冻死了,对于这样一种行业的风险,我们的投资者必须充分认识到。”李小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