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封控不谈时间节点单论对错毫无意义。
从20年下半年到22年初冬奥会这一年半时间,国内绝大多数人躲过了初代毒株和德尔塔毒株的洗礼。而疫情初期,大部分国家也的确多多少少采取过封控措施,只是确实因为其基层组织度拉胯阻止不了病毒传播,所以当时就封了个寂寞,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是躺平的效益大于封控。不然小金毛鲍里斯怎么会说让大家做好和家人告别的准备呢。
国内动态清零举措其实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二产在两年的时间里平稳运行,21年的时候甚至创造了一波出口繁荣。同时房地产业在达到峰值后就极速坠落,当然房产泡沫出清的影响也有好有坏。
封控成本和效益明显失衡的转折点在奥密克戎毒株大爆发以后。真正的争议也就在22年3月到11月这大半年时间。不同于新加坡这样的小国,东大这种体量的国家,前期既定政策形成的惯性是很难一下子转向的。正如土地财政,任何政策的路径依赖一旦形成,都会形成既得利益群体,正如明末挟寇自重的辽东将门。他们可不在乎国家好坏,更不在乎小民尊严,他们只在乎自己通过疫情获得的权力和谋利的手段不能轻易交出去。所以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才有22年防疫封控发生的一系列荒唐事。
地方和基层管理对于中美俄印(国土面积大,人口较多)这样的巨型国家始终是一个难题,一管就死,不管就乱。只是说在疫情的大背景下,这个问题被更加凸显出来了。
但是话说回来,难不成在疫情初期就完全不管,像印度那样满街烧尸体,看着二产和外贸崩溃,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被打断就是正确的了?批判22年封控乱象还能理解,但是抨击20年初开始的动态清零防疫政策本身的只能说都是事后诸葛亮,奥密克戎爆发初期谁知道它的传播性和隐蔽性根本就不是靠人为封控和核酸能解决的,而且当时谁敢拍这个板公开说,没关系这奥密克戎致死率低,大家都互相感染吧,有基础疾病和老年人随便死就行了。所以在22年初这个时间节点,这一劫是无论如何都躲不了。
新加坡能在22年初开放,不是因为他们社会治理水平有多强,而是因为决策者承担得起死几百人几千人的代价。东大的决策可能一下子就能决定以数十万级甚至百万级的人的生死。22年上半年的上海就是最后一次大规模全面清零的尝试,此后发现无论是奥密克戎病毒本身特性,还是前面提到的路径依赖形成的乱象,都无力支撑前期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继续推行下去,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大范围的持续封控和全民核酸无疑会造成财政死局,难不成所有人都为了这个致死率低于1%的病毒最后都失业喝西北风去?
电车难题其实对人类社会而言从来就不是一个难题,即便是面对人的生死也向来是功利的,只是看在承受多大代价时必然需要做出决断。
这并非是出于比烂的逻辑。在基层治理方面,东大当然有非常多的课要补。但是依然存在有得选和没得选的区别。我开放是因为奥密克戎实在是太强,你开放是因为你事实上就连初代毒株都扛不住。
现在官宣层面不主动提抗疫的原因是因为22年发生的很多事确实并不光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防疫社会实践没有意义,我们也不应忘记20年初那些逆行驰援武汉的壮士身影。
而在大洋彼岸,一场疫情打乱了大金毛连任的节奏,同时帝国通过疯狂放水和举债维持着股市最后的繁荣,透支了未来宏观调控经济的可能性。或许我们现在还不能看清疫情所带来的影响的全貌。但是多年以后至少我们还能记得20年初的那份团结与英勇,而帝国的人民还能记得什么呢?大总统大言不惭让民众喝消毒水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