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165|回复: 0

[分享] 技术| 分子诊断中所使用的探针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核酸探针已被应用于分子诊断中,以确定临床样本(例如,纯化的、原位的细胞和组织,或在固相中)和扩增后(主要在常规PCR中)的互补靶点。在80年代,Southern blotting法被用作PCR后的一个步骤,用互补探针确认扩增物的序列。

实时PCR(qPCR)的引入是分子诊断领域的一场革命。在扩增过程中,通过特定的探针识别扩增物,逐渐成为诊断中大量应用的金标准。探针不仅能确认扩增物的身份,而且还能进行定量分析。此外,特殊探针可用于分析扩增物的熔点。

1、用于实时PCR的探针

1.1、水解探针(「淬火」)

水解探针优先设计在离退火引物3′端3-10个碱基的位置。在探针的5'端,一个荧光色素被连接到C、A或T(由于固有的猝灭特性,从来没有连接到G),作为标签(大多数是FITC的衍生物)。此外,探针的3'端连接有一个猝灭剂。空间剂允许猝灭剂和荧光色素相互靠近,这是由它们的物理化学特性所决定的。它们的分子轨道可以相互作用,并发生猝灭(见图1)。


图1 | 荧光的猝灭
a 在猝灭过程中,受激电子的能量在回到其地相时不会透光,而是转移到另一个荧光体上。当猝灭剂(Q)和受体/荧光剂(F)在其附近(0.1纳米)时,猝灭是最有效的,这取决于F/Q的组合以及猝灭剂吸收和报告基团/荧光剂的发射之间的高度光谱重叠。
b 在大多数形式的猝灭中,主要是发生所谓的FRET猝灭。由于几种弱的非共价相互作用,F和Q会在对方附近出现,也称为碰撞猝灭。当两者处于正确的方向和相互之间的距离时就会发生猝灭。F和Q之间的强疏水芳香基团在其他F和Q的组合中出现,如支持信标结构(也见图4)。此外,这两个分子之间的静态耦合和变化的吸收光谱也会发生,这被称为:静态猝灭(这种相互作用对温度和溶剂更敏感)。在实践中,这两种形式的组合经常出现。作为比较,两个后续分子之间的距离是0.34纳米。10个核苷酸之间的距离正好是34埃(dsDNA的螺旋结构中的一个扭曲)。

自由的、未结合的探针分子不显示荧光(图2)。水解探针(Tm值比引物高约10℃,最好是富含GC,但与序列的其他部分相协调)与变性靶点杂交的亲和力比引物高(也更快)。这样,探针在引物开始延伸之前就被结合了。




图2 | 用水解探针猝灭
一旦带有分离核苷酸的荧光标签在自由溶液中释放,就会开始发出荧光。猝灭剂也处于隔离状态,但与荧光色素的距离太大,无法猝灭荧光
a 5′-氟色素(F)、MGB(三肽)、猝灭剂(Q)和间隔物的分子组织都在寡聚物的3′端。图2b中概述了连接体。
b 连接在连接体上的荧光色素(F)的分子组织,通过在寡核苷酸的5′端加入胞嘧啶-dUTP。
c 实时PCR中5′-核酸酶活性的原理。靶点变性后,引物和水解探针都会与其中一条DNA链杂交。探针的设计方式是使其比引物更快速有效地杂交。探针必须对扩增物有很高的特异性。探针的位置在靶点的5′端附近。水解探针在溶液中,由于附着在探针上的非荧光猝灭剂(Q)的猝灭作用,不会自动发亮。一旦寡核苷酸与靶点序列完全退火,DNA的合成就从引物(和探针)的3′端开始。当酶遇到水解探针时,聚合酶的5′-3′-外切酶域将变得活跃,并逐个碱基地去除探针。在这个过程中,DNA的合成继续进行。

在DNA合成过程中,DNA聚合酶到达杂交的探针。当遇到探针-靶点杂交体的双链结构时,酶会逐步水解探针,水解3′-5′-糖-磷酸盐共价键。

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核苷酸被5′-3′-核酸酶活性释放成可溶性的核苷酸单磷酸酯。第一个被水解的核苷酸是5′-末端的氟铬单核苷酸复合物。一旦后者被释放到溶液中,就会失去与猝灭剂的接触,氟色素就会重新获得其荧光特性(见图1)。当DNA聚合酶水解第一个核苷酸时,探针的Tm值就会大大降低,以至于当它等于Ta时就会自发解离。水解探针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短MGB探针(见图3a)。


图3 | 小沟结合(MGB)
a MGB是一种二氢环吡咯三肽,对DNA分子的小沟有特殊的亲和力。它增强了引物或探针的杂交能力。这样,只使用了普通数量的核苷酸的一半。
b中概述了传统探针和MGB探针的杂交和随后的融化过程。靶点的大小是27bp,5′端第5位有错配(绿色野生型,蓝色T/C错配)。很明显,与传统探针相比,短的MGB探针具有更高的区分突变异和野生型的能力。

1.2、分子信标

分子信标是一个探针,它被组织成一个茎环结构的发夹。猝灭剂和荧光色素与探针之间有一个间隔,分别位于寡核苷酸的3′和5′端部,其相互作用方式与上述水解探针相同(图4)。


图4 | 分子信标
分子信标的主要结构和示意图显示了荧光剂(F:EDANS)和猝灭剂(Q:DABCYL)。BHQ和Cy3的结构式。
a 分子信标的例子。分子的3′和5′侧的垂直线表示互补发夹区。
b 经典的分子信标。间隔物在寡核苷酸的5′或3′端一侧耦合,另一侧是荧光染料(F)或猝灭剂(Q)。间隔物由一定长度的碳水化合物组成,以获得彼此之间的紧密接触,达到最佳的猝灭效果。
c 分子信标的示意性概述。用于靶点杂交的互补碱基形成一个环形结构(发夹)。
d 带有额外核苷酸间隔物的荧光色素的位置概述,以改变FAM或TAMRA与BHQ猝灭剂的位置。

靶点特异性部分位于环路,而5-7个非特异性的、处于高Tm的双链构象的互补性(特别是G/C)碱基,形成茎。3′端不能有「G」,环的Tm必须高于Ta 7-10℃。一旦设计出一个环,就可以填入特定的、独特的探针序列的变异。在非过饱和条件下,环路是稳定的,信标不会发出荧光。只有在PCR变性步骤中,环才会解离成一个开放的线圈结构。考虑到所有的杂交都是动态过程,信标与扩增物的杂交发生在冷却到Ta的过程中,并且由于其较高的Tm而先于引物的杂交发生。只有信标的特定部分会与靶点序列结合。

因此,它的5′端和3′端带有猝灭剂和荧光色素,将被物理分离,猝灭将被停止,荧光可以被检测到。所有未杂交的信标在这期间将重新获得茎环结构。因此,必须在退火阶段结束时测量荧光,3步循环方案是必须的。当聚合酶在延伸阶段到达杂交信标时,它将解离。

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信标是通过何种机制解离的。然而,它必须保持完整,因为在qPCR过程中,表明游离的氟色素的背景荧光不会增加。据推测,当温度上升到72℃,信标与靶点模板解离时,热力学特性会使信标处于原来的环状结构。

1.3、「双」探针(增强版)

需要两个在相邻的3′和5′端核苷酸上用供体和受体的荧光色素标记的探针。这些探针将在扩增的靶点上「头对头」杂交。供体和受体相互靠近,从而产生荧光(FRET:「福斯特共振能量转移」)(见图5a)。


图5 | 傅氏共振能量转移(FRET)
两个氟色体和激发电子之间的能量转移参与了FRET。 a 首先,一个供体(D)氟色体被激发。然而,第二个氟色素,允许FRET,阻止受激电子正常返回到与光的发射有关的基态。相反,供体(D)的激发电子无辐射地返回到基态,而它的高能量含量则被转移到第二个受体氟色素上,其中的电子反过来成为激发电子。两个荧光体的特定组合导致荧光的转移或信号的猝灭。
b, c, d 显示了FRET在双探针(b)、分子信标(c)和水解探针(d)的应用。
注:受体荧光剂(A)的荧光。供体(D)将其辐射能量转移到受体(A)上。受体会变成荧光(A),但只有当带有供体或受体的两个探针串联杂交时才会这样做。供体(F)将其辐射能量转移到受体(Q)上。猝灭体Q吸收了激发能量,一个电子将被激发。这个电子也会返回到它的基态,而不发射光,只要淬体(Q)和荧光剂(F)保持在彼此的附近,就不会观察到荧光。一旦F和Q发生物理分离,能量转移就不再可能,F将发出荧光。

这种技术也被称为「双杂交」(图6)。双重杂交经常用于高分辨率的熔点分析。


图6 | 双探针杂交(特定化学反应)
用引物和头对尾的探针杂交的扩增物示意图(锚式杂交)。来源 不可追溯的来源(重新绘制)

诊断科学编辑团队收集、整理和编撰,如需更多资讯,请关注公众号诊断科学(DiagnosticsScience)。

***

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531359675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