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目前企业通常绩效评价系统有三个导向:
第一个阶段是岗位价值导向:不同岗位的相对价值,通过评价不同岗位的相对价值使员工获得薪酬,如同样是助理,销售类助理与人事类助理,通常是销售类助理绩效要高于人事助理,这里并非是个人能力的评估,而是岗位价值的评价导向。目前80%的企业采用这种的是这种评价方式。生产制企业
第二个阶段是业绩导向,体现的是一种多劳多得,工作饱和度的增加、效率的提升及成本降低等,短期一般采用KPI,长期主要是EVA、BSC。职能性人员要想采用这种评价方式,应明确其真正的业绩是什么、明确价值所在;---业务、销售类企业
第三个阶段能力导向,主要体现出企业组织发展需要的能力,建立配套的任职资格制度、让员工得到晋升,其晋升方向和组织核心提升方向相同,符合组织发展需要;---创新性企业
生产制造型企业多以岗位价值导向为主,业务、销售类企业多采用业绩导向评价系统,而创新性企业多以能力导向进行评估。
为建设更好的评估系统,建议可以:第一、完善好数据记录系统,使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指标有大量数据进行支持;第二、建立系统的分析评估体系;第三、评价与奖励分设系统,即做到表扬与奖励分开。
其实管理者普遍认为职能人员的工作量不好考核。一方面是由于职能人员工作任务性质决定的,其工作很难像销售类或生产类人员好核定出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职能人员很多工作都是领导临时交办的例外工作,而且工作内容比较琐碎,而这些例外工作完成的情况又难以计量。
多数公司对职能人员的绩效考核是以领导的主观评价打分为主,但在实际管理活动中,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有的领导不想得罪人,给出的绩效分数或评价结果趋同,拉不开差别,出现“大锅饭”的现象;有的领导对员工工作表现并不全面了解,因此主观评价也不够准确,很难有效评估,还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还有的领导不够职业化,就喜欢围着自己转的下属,对那些默默无闻却努力做实事的人视而不见。
这些都是企业在评价职能类员工或绩效考核方面常常遇到的问题,华恒智信作为一家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通过多年帮助企业解决这些问题所总结的经验,建议遇到同类问题的企业可以考虑着手重点从以下方式进行改善:
1.从工作职责出发,设计量化考核指标。首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各职能部门的核心工作职责,从工作量、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三个方面对考核指标进行量化。比如,文秘人员撰写文稿的工作可以用各类文稿的数量进行考核,组织培训可以用组织培训的次数、参加培训的人数等量化考核。
2.明确考核标准。对于确定的各项考核指标,要设定明确可参考的考核标准,约定数量、完成时间要求等。比如,组织培训这个指标的考核标准,要明确“每月25号之前组织培训”,而不是“按时组织培训”。
3.建立量化记录体系。通过设计工作日志,实现对每日、每人的工作进行量化管理,详细了解和记录员工每日的工作任务和用时,作为后期考核结果统计依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