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164|回复: 0

[分享] Bio-Rad狂飙,数字PCR赛道的“军备竞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20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技术卡位战

今年2月份,生命科学巨头Bio-Rad宣布以2.25亿美元收购法国数字PCR(dPCR)公司Stilla Technologies,在这份收购协议当中,附带有5000万美元的潜在里程碑付款。看起来,这一动作只是一次常规的行业整合,但对于Bio-Rad来说,其中暗藏这它在分子诊断领域的深层战略逻辑,
通过“多线并行”的技术布局,来抢占数字PCR市场的制高点。
作为第三代PCR技术,数字PCR凭借其绝对定量、高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在肿瘤早筛、液体活检、病原体检测等领域逐渐成为金标准。在2024年的全球市场报告当中显示,数字PCR市场规模预计在2030年突破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
然而,这一赛道的技术门槛极高,当下的竞争核心,是在于如何平衡通量、成本与检测能力。做为数字PCR的领头羊,Bio-Rad的QX系列液滴数字PCR(ddPCR)目前在市场上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面对赛默飞、罗氏等对手的挤压,仍需通过差异化产品线来巩固其优势。
这一次被收购的法国企业Stilla,其拳头产品Nio+系统定位中端市场,主打七通道一体化21重检测能力,这无疑是填补了Bio-Rad现有产品线的空白。Bio-Rad首席运营官Jon DiVincenzo就直言,Nio+的加入将“吸引期望更高通量和自动化的客户”。
从技术路径看,Bio-Rad的QX系列依赖液滴生成技术,当下还是在科研领域应用较为广泛,而Stilla的芯片式设计则更加适合临床场景的快速检测需求。两者的结合,既避免了产品内耗——Nio+瞄准高端,QX Continuum定位入门级——又形成了从科研到诊断的全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Bio-Rad早在2022年便与阅尔基因(NuProbe Global)合作开发基于BDA技术的超灵敏检测试剂盒,其ddPLEX ESR1突变检测试剂盒的灵敏度达到0.01% VAF,成为肿瘤耐药监测的标杆产品。此次收购Stilla,可视为从试剂创新设备生态的延伸,意图构建硬件+耗材+服务的闭环。
数字PCR的领先者

Bio-Rad在数字PCR领域深耕多年,通过自主研发与并购,在当下,Bio-Rad已形成液滴式(ddPCR)和芯片式(Nio+)两大技术路线。尤其是QX系列凭借其无人值守的自动化能力,以及数字PCR本身的绝对定量属性,成为科研市场的标配


在2024年,Bio-Rad就和阿勒格尼医疗网络(Allegheny Health Network)合作推进ddPCR在微小残留病灶(MRD)监测中的临床验证,同时也推出针对细胞与基因治疗的检测方案。在不懈的努力下,其肿瘤学相关试剂盒收入在202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这成为低迷市场中的亮点。
同时,全球化渠道也在加速整合,像这次收购Stilla,就是将其欧洲本土化产能与Bio-Rad的全球分销网络形成互补。
在至关重要的亚太市场,Bio-Rad也做了相应的布局。在2024年,Bio-Rad就宣布其首个超灵敏多重数字PCR检测产品——ddPLEX ESR1突变检测试剂盒——上市。这个产品是和阅尔基因合作开发的产物,希望能加快数字PCR在肿瘤诊断领域的渗透进程。
然而,这份成绩单背后亦暗藏隐忧
2024年,Bio-Rad全年收入下降4%,生命科学业务下滑13%,仅临床诊断板块微增4%。所以,尽管数字PCR业务表现亮眼,但其占总收入的比例仍不足20%,难以抵消生物制药行业需求疲软的冲击。
资本市场的耐心不多了

收购Stilla后,如何协调Nio+与QX系列的产品定位问题直接摆上了台面。
对于Bio-rad来说,过往经验只能证明在这方面的缺失,QX Continuum的研发延迟已暴露内部协同问题——这款原定2023年上市的一体化设备因性能未达标准被无限期推迟,管理层坦言“需要改进平台”。
另外,成本依旧是个大问题。虽然Stilla的多重检测能力强大,但其Ruby芯片的耗材成本是否适配中端市场仍需验证。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可并没有停下它们的脚步。
赛默飞的QuantStudio系列凭借与NGS平台的联动抢占高端市场,而罗氏则通过Cobas dPCR系统深耕临床诊断。更严峻的是,中国本土企业如新羿生物、臻准生物正以低价策略蚕食中低端市场。Bio-Rad若无法在通量和成本上实现突破,恐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之中。
所以,尽管在2024年底,Bio-Rad手握16.7亿美元现金,但在宣布收购Stilla之后,其股价反而暴跌9%,反映出投资者对烧钱并购策略的疑虑。更微妙的是,Bio-Rad上一次大笔收购并不算成功,其持有的赛多利斯(Sartorius)股权因公允价值波动导致2024年净亏损18.4亿美元,进一步削弱了财报的可读性
巨头的生态游戏

Bio-Rad的并购逻辑,本质是一场技术生态的军备竞赛。和其他分子检测设备,如qPCR、基因测序仪一样,数字PCR的终局并非单一设备的胜利,能否构建从样本制备、数据分析到临床验证的全链条解决方案,才是真正需要争夺的赛点。
比如,如果Stilla的Nio+系统能够和Bio-Rad的CFX384荧光定量PCR仪(支持384孔高通量检测)形成联动,这不仅能显著提升实验室效率,而且还将数据控制在了自己的内部循环当中。
然而,资本市场的短期主义与长线技术投入之间存在天然矛盾。Bio-Rad首席财务官Roop Lakkaraju曾强调“2025年收入增长1.5%-3.5%”的保守目标,但这一增速显然难以匹配并购带来的预期。
在当下,投资者对Bio-rad的疑虑无非是以下两点:
第一,Stilla能不能真正从科研市场杀入临床市场,并且取得成功?
实际上这种案例是少之又少的,就拿PCR仪和基因测序仪为例,基因测序仪现在也不能认为在临床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对于取得了巨大成功的PCR仪来说,早就以及是一个百花齐放,竞争及其充分的市场了。
第二,在行业遇冷的当下,如何做好成本控制?
国内市场的情况不用再提,而在重中之重的美国市场,特朗普也已经开始要求NIH所有间接拨款成本不得超过15%,在整个行业景气度下滑的情况下,裁员5%节省5500万美元的举措虽解燃眉之急,但研发投入(2024年Q3同比增长109%)是否可持续?在这个时候同时进行大手笔收购,又是否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对于数字PCR行业来说,未来也许属于那些既能造轮子又能修路的企业——前者是指核心技术,而后者是临床应用落地。Bio-Rad的收购策略若能与本土化合作——如阅尔基因——深度结合,或许能在中美欧三地市场的夹缝中,找到一条全球技术+区域场景的破局之路。
最后的话

数字PCR的战场从未如此拥挤,也从未如此充满可能性。Bio-Rad的并购狂潮,既是技术卡位的必然,也是资本博弈的缩影。
在疫情的高景气之后,行业的发展方向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改变,从技术崇拜转为应用为王。对于企业而言,或许更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这永不停歇的长跑中,是选择快变量的财务指标,还是慢变量的技术护城河?
关注我,降低产品上市认知门槛。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

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24994244137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