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159|回复: 5

[分享] 为什么对甜食的偏好 受基因的影响最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19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19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甜食意味着“糖”,意味着“能量”。生物对于能量的偏好会根据环境改变,旺季食物来源充足,对于糖的摄入就多,淡季相反。
假设基因对甜食偏好影响大,我们的祖先有一个“怎么都不爱吃甜食”,在食物充足时瘦小,没择偶权;在食物不足时,比别人更容易饿死。在这种进化中,一个种群”明显不爱吃糖“的基因被剔除,剩下的大家基因都差不多,自然爱不爱吃糖就由环境决定了。
由此推知,基因应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类似于爱吃辣的“不影响生存的”的“个性基因”,一类类似于”吃糖“这样有关种族生存的基因。前者遗传力理论上会更强,后者相对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19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答案
1.因为糖是在最近几十年才出现的,所以甜点对基因选择的时间比较短,导致遗传力改变地较少。
2.因为甜点对个体生存的重要性不够高,不像肉、鱼、水果和蔬菜是人体生存必需的一些营养来源。所以爱不爱吃甜点对个体生存的影响较小,更取决于生活经验对个人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19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应该是 心理学与生活 的思考题吧
我想了一下大概是因为蔬菜 水果 鱼肉是从古到今都有的,人类需要这些来补充身体各项元素,遗传力影响也较高,而甜点是近百年才出现,多为加工产物,人类还没有进化出对甜点的强影响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19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看《心理学与生活》来百度答案的,答案没找到,来说一下我粗浅的猜测吧。
人类摄入甜食后,会产生令人愉悦的多巴胺。即使天生对甜食没有那么偏好的人,受到身边环境的影响,会更容易接纳。
但是同时我也在想,人对甜食会产生多巴胺,这不也是基因的影响吗,这不就是彻头彻尾的遗传力高的表现吗?
总的来说,还是不太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19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来自《心理学与生活》批判性思考的问题吗?也是为了解这个问题而查了各种资料,以下是个人得出的一些结论,聊供参考。
教材中得出人对甜食的偏好受基因的影响最小,这一结论的参考数据是遗传力估计值。研究显示人们对鱼肉、果蔬和甜食等不同偏好遗传力依次递减。遗传力估计值高可以说明,生活经验对于个人选择食物的影响空间相对较小。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偏好甜食,很大程度上受其后天生活经验,比如地域或家庭饮食习惯等的影响。
对于甜食来说,它带给人们基本的味觉体验,是甜。这是目前公认的5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鲜之一。其中苦味基因,是味觉基因中受到自然选择而被最多保留下来的基因,这大概是由于对苦味敏感,有助于人避免因误食而中毒,从而提高个体的生存几率。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对于相对无害的食物偏好的形成,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使之更倾向于强调后天所处环境能够提供给人的食物种类的影响,而减少了来自基因的为了提高个人生存几率的对于食物种类以及某种口味的筛选和限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