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双发射是异常,之前的一篇文章已经解释过了。大多数有机荧光材料在单一激发的情况下只会出现一个单一的荧光发射峰,所以在那个年代看来,任何双发射都是比较特殊的——尽管现在我们都司空见惯了,但确实是,那个年代几乎每一个双发射的特例都导出了新的发光机理和激发态动态过程,上篇文章讲的TICT如此,这篇文章讲的ESIPT也如此,反Kasha's rule的体系也如此。
L. E. Brus发表文章的1978年,实际上已经是Weller发现这一现象的20多年后了,那个时候TICT理论已经比较成熟,所以Brus很快意识到水杨酸体系也应该是和TICT类似的,存在两个容易达到的激发态平衡结构,所以才会有两个发射峰。
Molecules possessing double minimum potentials are of general interest because of the possibility of information storage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nd becayse of the recent discovery that the initial event in the bovine rhodopsin photo-chemical mechanism of vision is proton tunneling.
这一过程启发了Brus,既然组氨酸的残基和视黄醛在光照下可以发生质子转移,那么水杨酸内部在光照下发生了质子转移,不也可能出现两个发射峰吗?一个峰归属于没有质子转移的结构,另一个归属于质子转移后的结构,岂不美哉?
更美的是,1975年,在计算化学的实际应用处在极初期的时候,一个西班牙课题组就在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上发表过对水杨酸异构化和立体化学动力学的研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