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技术面试的小伙伴想必对 CAP & BASE 这个两个理论已经再熟悉不过了!
我当年参加面试的时候,不夸张地说,只要问到分布式相关的内容,面试官几乎是必定会问这两个分布式相关的理论。一是因为这两个分布式基础理论是学习分布式知识的必备前置基础,二是因为很多面试官自己比较熟悉这两个理论(方便提问)。
我们非常有必要将这两个理论搞懂,并且能够用自己的理解给别人讲出来。 CAP 理论
CAP 理论/定理起源于 2000 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Eric Brewer 教授在分布式计算原理研讨会(PODC)上提出,因此 CAP 定理又被称作 布鲁尔定理(Brewer’s theorem)
2 年后,麻省理工学院的 Seth Gilbert 和 Nancy Lynch 发表了布鲁尔猜想的证明,CAP 理论正式成为分布式领域的定理。 简介
CAP 也就是 Consistency(一致性)、Availability(可用性)、Partition Tolerance(分区容错性) 这三个单词首字母组合。
CAP 理论的提出者布鲁尔在提出 CAP 猜想的时候,并没有详细定义 Consistency、Availability、Partition Tolerance 三个单词的明确定义。
因此,对于 CAP 的民间解读有很多,一般比较被大家推荐的是下面 这种版本的解读。
在理论计算机科学中,CAP 定理(CAP theorem)指出对于一个分布式系统来说,当设计读写操作时,只能同时满足以下三点中的两个:
大部分人解释这一定律时,常常简单的表述为:“一致性、可用性、分区容忍性三者你只能同时达到其中两个,不可能同时达到”。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误导性质的说法,而且在 CAP 理论诞生 12 年之后,CAP 之父也在 2012 年重写了之前的论文。
当发生网络分区的时候,如果我们要继续服务,那么强一致性和可用性只能 2 选 1。也就是说当网络分区之后 P 是前提,决定了 P 之后才有 C 和 A 的选择。也就是说分区容错性(Partition tolerance)我们是必须要实现的。
简而言之就是:CAP 理论中分区容错性 P 是一定要满足的,在此基础上,只能满足可用性 A 或者一致性 C。
因此,分布式系统理论上不可能选择 CA 架构,只能选择 CP 或者 AP 架构。 比如 ZooKeeper、HBase 就是 CP 架构,Cassandra、Eureka 就是 AP 架构,Nacos 不仅支持 CP 架构也支持 AP 架构。 为啥不可能选择 CA 架构呢? 举个例子:若系统出现“分区”,系统中的某个节点在进行写操作。为了保证 C, 必须要禁止其他节点的读写操作,这就和 A 发生冲突了。如果为了保证 A,其他节点的读写操作正常的话,那就和 C 发生冲突了。 选择 CP 还是 AP 的关键在于当前的业务场景,没有定论,比如对于需要确保强一致性的场景如银行一般会选择保证 CP 。
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如果网络分区正常的话(系统在绝大部分时候所处的状态),也就说不需要保证 P 的时候,C 和 A 能够同时保证。 CAP 实际应用案例
在进行分布式系统设计和开发时,我们不应该仅仅局限在 CAP 问题上,还要关注系统的扩展性、可用性等等
在系统发生“分区”的情况下,CAP 理论只能满足 CP 或者 AP。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前提是系统发生了“分区”
如果系统没有发生“分区”的话,节点间的网络连接通信正常的话,也就不存在 P 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同时保证 C 和 A 了。
总结:如果系统发生“分区”,我们要考虑选择 CP 还是 AP。如果系统没有发生“分区”的话,我们要思考如何保证 CA 。 推荐阅读
BASE 理论起源于 2008 年, 由 eBay 的架构师 Dan Pritchett 在 ACM 上发表。 简介
BASE 是 Basically Available(基本可用)、Soft-state(软状态) 和 Eventually Consistent(最终一致性) 三个短语的缩写。BASE 理论是对 CAP 中一致性 C 和可用性 A 权衡的结果,其来源于对大规模互联网系统分布式实践的总结,是基于 CAP 定理逐步演化而来的,它大大降低了我们对系统的要求。 BASE 理论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