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170|回复: 5

[分享] 什么是循证医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0 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百度说: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在医疗决策中将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状况和意愿三者相结合。临床证据主要来自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系统性评价(systematic review)或荟萃分析(meta-analysis)。  

RCT、系统性评价和荟萃分析分别是怎么回事?  
循证医学和其他医学的差别在哪里?  
除了循证医学之外,难道还有不考虑临床证据、不结合医生自身经验、不考虑患者实际状况与意愿的医学吗?
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966108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0 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竟然受邀,非常感谢。
如此大的题目,整理思路都得费上好大一阵子,看到前面大神的回答,膜拜不已,根本无需补充。
所以谈点自己感受吧。其实询证是非常科学的方法,讲究客观证据,但客观证据也有条件限制,如样本聊够不够大,时间够不够长等。就拿PCI术后口服氯吡格雷的时间来讲,从最初的终身,到后来的2年,到现在的1年,甚至有人提出半年与1年亦无显著差异,其实每次定论都有充分依据,都是询证来的,但结论却不同。询证看上去再怎么科学,它的每个环节却都是由人操作的,总有差异。
而病人是多种多样的,对于疾病,人们了解的越多,也会发现未知的更多。询证是科学的,但只是帮助医生制定诊疗计划的一种辅助手段,但病人真正需要的,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是结合了科学的依据、医生的临床经验,甚至病人的治疗效果,一点一点推定出来的治疗方案。我觉得,这也是临床医学的迷人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0 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居然被邀请,感谢。非常赞同
Luxenius的回答,尤其“这就是循证医学,它是现代医学成熟稳健睿智理性的心。” 这句。我是临床医生,站在临床医生的角度,循证医学给临床治疗提供了相对真实、信得过的证据。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对患者的医疗保健措施做出决策时,要明确、果断地利用当前的最佳证据。证据大抵来自这几个方面:
I级: 收集所有质量可靠的RCT后作出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结果、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II级: 单个大样本的RCT结果
III级:有对照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的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
IV级: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
V级: 专家意见、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

从1级到5级的论证强度逐级降低。循证医学中倡导以满意的终点为主要的观察指标,常常是疾病的发生率、致死率、致残率、生存时间、生存质量、预后及卫生经济学等指标。而且经常选用前1-2级的证据,这些RCT试验往往都是历经几年、甚至十几年及更多时间对病人的观察,而且经常是多中心、上千或者几万例病人的观察。常常是前瞻、双或3盲、对照的设计试验,而且其最初设计一定要合理。这样,就能够给出较有利的证据。。。。其实。。上面的4级、5级证据基本上认为是可靠性很差的,只有在目前没有依据可以参考的情况下才选用。
目前,各项诊治指南的制定也多会列出证据的分级,如果在1-2级的证据经常是被采纳的。如果有1-2级的证据也有4-5的证据,且观点相反的话,指南会直接告诉你4-5是不能被使用的。如果没有好的也就是1-2级证据,只有4-5级证据,就可能是模糊的推荐,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病人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采纳。。。。欢迎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0 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吧,又有人再次要求回答。看来顶这个帽子是一定要说一些了。
前面对Luxenius 的答案作了评价,他说的已经比较全,一些问题不必再作重复。我就从自己对这个译法的评价来作点补充,主要是针对最后一部分问题的。就是:
除了循证医学之外,难道还有不考虑临床证据、不结合医生、不考虑患者实际状况与意愿的医学吗?
这个问题是老一辈医生对自认循证医生的最常见的诘问:难道我们就行医就没有证据了?我们就不循证了?
我认为这主要是译文欠佳的的缘故。
Evidence Based Medicine,重点在Evidence。解决的是什么是Evidence的问题,说的是什么样的东西可以作为临床的依据,这些依据如何确定孰高孰低?老式的,医生自身经验和对病理状况的理论推演,是Evidence的一部分,但是只是比较弱的部分。Evidence中更强的,应用临床科学研究手段系统总结出来的东西,更能代表疾病和治疗客观规律,因此对患者和社会更加有利。
由于这些手段必然涉及疾病的总体,EBM对社会的整体医疗服务更有帮助,福利社会国家应用她进行医疗统筹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就。但也恰恰是这样,她的结论往往与单个患者的情况以及意愿有所出入,容易造成误解。
这个词译成“循证医学”,重心自然转到了“循”这个动词上了。如果与旧式医学一并列,就变成“我循你不循”的价值判断,更加引起争议。
不过,现在把这个译文改成“证据医学”显然已经来不及。循证医者只能通过不断强调“循证”的重点在于生产和判断“证据”来说明自身价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0 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有点儿大,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一门选修课就叫循证医学,用简单的几句话通俗的说清楚确实有点难度。
给循证医学下个定义,我觉得有点空洞,那是名词解释考试题目,在这里用不大合适。循证医学关键字眼是“证”,就是强调证据,就是利用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有效的方法来处理病人,从而使病人的获益最大化,这就是循证医学的理想状态。那么怎么获得这个证据呢?或者说怎么能说明你的这个证据就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呢?循证医学用的是科学方法,以数学和逻辑作为基本手段,具体的说就是在题目说明里的那三条,一般review习惯翻译成综述,就是随机对照试验、系统文献综述和荟萃分析,这也算是循证医学的支柱吧。

科学方法强调实验,并且要求实验的可重复性,临床试验的理想就是随机对照试验,是严格定义你的研究对象,设定一系列可以被普遍接受的标准,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对临床进行评价。但是因为临床的特殊性,比方说伦理学限制,做到随机对照是很困难的(比方说要把被试的患者随机分到处理组和非处理组,如果你是为了重复某项实验的话,那么就可能面临伦理上的困境,因为可能会有病人因为你的不处理而得到不良结局,那么你只能根据患者意愿而不能自行随机)。所以临床试验设计里除了随机对照试验,包括了其他很多方法,比方回顾行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等,当然这些研究的证据分量就要比随机对照试验要低了。

每个人都可以就某项临床课题做出自己的实验,但是每个实验样本量都不可能很大,能有几千样本量已经很多了,而且也不能做到你选择的被试就可以代表样本总体了。比方说同样是胃癌,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的发病率就各不相同,同时黄种人的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发病率也不相同,这可能和人种或者生活习惯等等各方面有关,干扰因素很多。这时候,我们就希望能有一种办法,把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他们做的各个实验结果汇总起来,每个实验样本有100个,我汇总10个实验,样本就由1000个,而且最好各个人种都有,那么说服力就更强了,这就是荟萃分析。

同样是每个人都可以对某种临床现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甲认为这种做法是好的,乙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证据。每项研究的都有它的优点和弱点,你把和这种临床问题相关的所有实验都汇总起来,分析他们的结论,然后根据他们实验的优弱点,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那么这就是一份系统文献综述。

循证医学特别强调证据,强调用科学的方法说服人的证据,这里主要指的就是合理的试验设计和合理的统计学方法。因为循证医学用合理的逻辑学方法来说服别人,所以更容易被人接受。但是循证医学也有缺陷,就是因为它对证据的强调,而无法在个体化治疗上有很好的体现。对于一个个体来说,发生还是没有发生,没有一个百分比的意义,你可以从性别、年龄、种族、甚至基因等等各种因素去分析这个个体,然后判断出他可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就算可能性是99.99%,这个个体也会为那0.01%而纠结。而你不敢说100%,因为你拿不出有说服力的证据。这也最后又回到了医学的局限性上来了。人不是机器,用研究石头、土壤和水的方法来研究人,终究不是一个完美的方法。我不相信这是“科学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终有一天如何如何”,我相信这是科学本身的局限。想要把人研究透?先完成个更简单的事儿吧:把一枚硬币抛起来,你明确的告诉我,它落地是哪面朝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0 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邀请。本人有做过一些相关的研究,并与一些该领域的先驱有过接触。这个问题实在很大,且非临床医学领域的人士可能难以理解,就连临床医学的很多前辈至少在开始也没有接受。但既然问到了,那就认真对待,从我的理解来尽量通俗地阐述一下。难免片面和不准确。              
1、什么不是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其概念和范畴自其最早被提及(1990),就不断在扩大、变迁和泛化,问题中所提的定义已经oooooooout of date了。这里也不准备定义,就从循证医学不是什么,来了解它是什么吧:            

  • 循证医学不是一门医学,不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并列,甚至不在一个维度;
  • 循证医学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思想+若干理论体系+若干系统的科学方法;
  • 循证医学甚至不是一门学科——先驱Gordon Guyatt反对将循证医学列为学科,中图分类法也从未给它一个位置;
  • 循证医学最核心的方法学(Methodology)是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卫生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等的集合而非新事物,但又由此衍生出了新的方法;
  • 循证医学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临床医学实践(Clinical practice)从经验走向理性;
  • 循证医学是临床医学研究和实践的高级阶段,其核心是要告诉临床研究者和实践者怎么如何做才更科学。
2、什么是循证医学所指的证据?            
接着,我们再来看提问者提到的定义“在医疗决策中将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状况和意愿三者相结合”。这里有必要解释的是,什么是EBM范畴中的临床证据(clinical evidence)?            

  • 我们常称之为证据,却不是临床证据的例子:
一位医生要为患者下高血压的诊断,那凭什么这么诊断呢?证据就是:多次测定收缩压大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90mmHg。            


  • EBM所说的临床证据的例子:
一位患者做了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换入了一个金属瓣膜。一群医生争论要不要使用华法林抗凝。支持者认为,必须用华法林,因为金属瓣膜是异物,长期和血液接触会产生血栓,患者有极高的脑卒中的风险。反对者认为,使用华法林会阻断机体凝血途径,患者有极高的出血风险,不久的将来很可能死于消化道大出血。医生们争论不休,有人提议用“证据”说话:
患者某亲属A:我觉得可以用华法林——我另一个亲戚也是换了瓣,一直用了10年都没出事。
医生B:反对使用华法林,因为从理论和尝试来讲,患者一点点出血就会止不住,况且阿司匹林也能有一定作用,虽然弱,为什么不用阿司匹林这种更安全的药?
医生C:反对使用华法林,我接诊的大部分使用华发林的患者都出现了凝血障碍,部分因出血而死亡。
医生D:支持使用华法林。我做了动物实验,证明一定计量范围内的华法林是安全的,且能避免血栓形成。
医生E:支持使用华法林。我分析了几个医院近十几年的病历资料,术后10年内死亡的患者只有20%使用了华法林,相反术后10年内幸存的患者60%都使用了华法林。
医生F:支持使用华法林。我主持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RCT),在自愿参与的前提下(知情同意),将180名做了换瓣手术、符合一定标准(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了三组(随机分组),A组用华法林,B组用阿司匹林,C组用安慰剂(设立对照组),三种药看起来一模一样,给药的医生和患者都不知道患者吃的到底是什么药(盲法),随后我观察了他们5年,我比较了三组患者5年的生存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等,得出结论:在安全范围内使用华法林利大于弊。
你觉得如上六人的陈述中,哪些算证据?哪些证据显然更可靠?              
“循证医学”概念的诞生,顾名思义,就是这么来的,前辈们首先将“临床证据”进行了辨析和归纳。首先,理论推导(上面医生B的表述)绝不是证据,而是典型的没有证据。其余医生的说法,都是证据——人体外实验、专家意见、个案报道、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等等,皆是“临床证据”。但是他们的论证强度一定是有差异的!所以,早期的循证先驱,就制定定了证据金字塔,对临床证据按照研究设计类型从高到低进行了排序,RCT就被定为了临床研究的”金标准“(gold standard)。              
但是,证据分级的过程远远没有结束,人们发现,不是所有的研究都可能进行RCT,也不是所有RCT都有如此高的质量,有些质量控制差的所谓RCT,还不及比它等级低的队列研究靠谱。于是,这种分级方法又进行了许多的调整,逐步过渡到了量化的的时代,比如通过评价研究的具体细节,对证据进行升降级等,至今这个体系仍在改进之中。              
3、临床证据的合成            
即便有了证据的分级,分歧还是没有解决——
大家知道RCT的论证说服力很强后,RCT变得很fashion。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大量的研究者做了大量的RCT。
医生们又迷茫了,这个RCT做出来说好,那个RCT做出来说不好,我相信谁的呢?相信美国的那个?相信大牛主持的那个?相信样本量大的那个?相信时间最近的那个?
这时候,先驱们又找到了一种原本用于天文学的数学方法——meta分析(某些文献称之为荟萃分析)。他们把针对同一临床问题(华法林vs阿司匹林@心脏人工瓣膜置换)的所有研究找出来,筛选出可用的,评价它们的质量,然后通过统计学方法(meta分析)对其中的主要量化指标进行数学上的合成,得出一个统一的值,当这个合并后的统计量符合一定要求时,就为这个问题得出了一个唯一答案。              
这种研究是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R),但如果对当前所有临床研究结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收集、严格评价这些研究、严格筛选了这些研究,并进行定性或定量的综合评述(不管有没有进行meta分析),得出可靠的结论,都叫做系统评价。高质量的系统评价的结论比单个RCT还要可靠。              
这些方法,便是循证医学的核心方法,但也并非全部。它们也在不断的被发展和完善。              
4、知识的转化         
即便有了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医生仍然一头雾水:
有的问题并无系统评价出现;
有的问题有多个系统评价;
我不懂统计学,它们的结论一眼看不明白,需要花时间理解;
这些证据分布在各大数据库中,
我很难第一时间找到有用且最好的;
每个研究只回答了问题的一个很小的方面,而我想知道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
其实你只用告诉我用什么、好还是不好就ok了,其他我一点都不关注;
……
先驱们又出发了。这次他们要把晦涩、零散的证据全部统筹起来,让他们被忙碌的临床医生(甚至以及没有医学背景的普通人)拾到、理解、善加利用。              
他们发明了各种方法,指导制定临床指南(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指导编写循证教科书,开发辅助决策系统。。。              
他们发明了系统的方法,让一个医学话题下面集结方方面面的结论,而且这些结论都是基于最新最好的证据,这些证据都基于最科学的方法,而这些结论又用最直观和平实的形式回答出来。              
这就是循证医学,它是现代医学成熟稳健睿智理性的心。  
——————————            
讲完了,提问者应该也大致能够理解了,在此再答您的问题:“循证医学和其他医学的差别在哪里?除了循证医学之外,难道还有不考虑临床证据、不结合医生自身经验、不考虑患者实际状况与意愿的医学吗?”              

循证医学出现以前,医学实践者对证据的利用是不充分、不系统、不科学的,证据的产生也是不严谨的。在定义中强调要结合证据、经验和患者实际情况,是要告诉医生:              

我们虽然强调证据的重要性,并非要将“最佳证据”奉为不可违抗的教条,而只是一种用于决策的可靠依据,医生的经验同样不能低估,患者的意愿同样是最重要的考虑。再回到华法林的例子来,实际上,最佳的证据证明,安全范围使用华法林,少数患者仍会出现脑卒中,少数患者也会出现出血的危险,各有比例,但精确到某一个患者,发生率的意义只代表可能性,对于个体而言,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没有发生就是没有发生,但是循证医学的证据能提供这个问题可能的结果的概率分布,要不要用,要不要冒这个风险,医生用最佳证据+个人经验提供参考,患者需要自己拿主意。              
(以上关于华法林等的实例仅为阐述需要,并非真实数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