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跟诊这事,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说简单一句话——找个好点的老师,老师怎么教,你就怎么学;说复杂,那就得啰嗦两句。
记得当年学下棋的时候,老师教育说,往往棋谱中没有点评的部分,才是你们初学者最应该注意的部分,当时还不甚理解。后来逐渐明白,下棋中的妙手,可遇不可求,偶尔灵光一现,欣赏的味道大于学习的作用,而很多高手们看起来平平常常的招数,恰恰是我们这些初学者能够学习的,不妨多用用心。而学医也是如此,医生在病例中记载的案例,往往是精彩纷呈,让人击节赞叹,但很多平平常常的招数,一般不会写到书里面。比如患者气滞血瘀,开一些养气活血的药物治好了病人的病,对于大部分医生来说,写到书里面大肆吹嘘还不得被同行笑掉大牙。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些恰恰是最基础的东西,也是临床中经常遇到的情况,哪有那么多“疑难重症”让你一个初学者来治疗。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首先知道这些,才能在此基础上分清哪些是真寒假热,哪些是虚实错杂。所以跟诊的第一步,就是先学那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东西。
要是把五星级饭店的厨师和食堂的宫保鸡丁做比较,你会发现,可能原材料差不了多少。无非都是鸡丁,黄瓜块,花生米等等。但是差别可能就在于火候的拿捏,原料比例的搭配,调料顺序的不同。很多时候药方和做饭类似,有没有效果可能就在于一两味药的差别,药量的不同,煎药方法的不一致。所以才有医家的不传之谜在于药量一说。比如伤寒论里面,常用的桂枝汤,去芍药就为桂枝去芍药汤,倍芍药加饴糖就为建中汤。一两味药或者一两味药量的变化,则对应治疗不同的疾病。所以跟诊第二步,就是领略方子中那些精妙的东西。
当然,做到前两点,已经能够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医生了,但是如果要更进一步,还应该博采百家,每个病例都和书上的东西印证一下,如果是自己应该怎么看病,别的流派应该怎么看病。学习老师而不拘泥于老师,那便是真正的高手了。拳里面叫做“招数到懂劲,进而渐及神明”。也很类似于前面说的几个阶段。手头没有桂枝汤就不能用别的东西发汗了吗?我看也未必。前几天有一点风热感冒,但是手头没有银翘散,想起张锡纯有个观点说麻杏甘石汤是伤寒论里面治温病的起手方子,因为猜测当时没有辛凉解表的药,所以用辛温发表的麻黄和凉性的石膏取辛凉解表的含义,昨天晚上我就盖厚被开空调,模拟麻黄石膏,今天发现好多了,医者意也~
看楼主添加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中医老师很多厉害的老师的。就是像我这种外行都学了不少东西,更不用说楼主了。加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