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166|回复: 5

[分享] 消费者市场具有哪些特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2 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2 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中国的消费观念已经彻底改变,不能再用 20 世纪的任何理论去套用。消费者在所有的衡量维度上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而多维度的改变叠加在一起,使得消费行为也有了巨大差异。
加之我国处在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以及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的三期相叠时刻,这对所有经营者而言都是巨大的考验。
01

当我们说到 90 后,目前整个大消费品市场对 90 后的理解可以说是错误甚至荒诞的。
一部分原因是决策层基本都是 50 后、60 后,他们跟年轻人是脱节的。
另外,90 后看似脱离普通人,他们的精致生活成为理解真相的屏障。
同时,过去七八年的社会舆论的偏向性问题,导致人们对 90 后的判断出现标签化和巨大的偏见。
事实上,我认为 90 后是没有共同标签的一代人,他们有七情六欲,有爱,有恐惧,有贪婪,有懒惰,也有梦想。
要说明白这个事情,我们先把时间拉回到 1990 年。
当历史进入 20 世纪的最后 10 年,中国度过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即将进入一个全面腾飞的阶段。
1990 年,中国的人均 GDP 只有 344 美元(当时的人民币和美元的比例是 4.7:1 左右),对应的本币是 1617 元。
再以 1995 年和 1999 年为节点来看,1995 年是 604 美元,对应的本币是 5046 元,1999 年是 865 美元,对应的本币是 7159 元。
这组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出生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不同时期的人,像是出生在不同的经济体中。
这必然体现在人的性格、价值观和消费观之中。
对比欧洲的数据,20 世纪 90 年代欧洲平均每年增长 2%,而中国每年增长 10%—14%,这意味着中国的 1 年相当于欧洲的 5—7 年。
放到整个 90 年代,这种增速给人的冲击感相当于欧洲近代半个世纪的跨度。
1992 年,全国的平均城镇化程度是 27.63%,那时沿海地区城镇化刚刚起步,内陆基本还没有开始。
所以在 1995 年前,不考虑城镇和农村生育率的差异(农村更高),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出生在农村的人口占 7 成以上。
另外,以 1995 年前的上海为例,作为远东第一大城市,还是非常工业化的,城市的主体是工人,但已经出现了一部分商人。
90 后之所以不可能有统一标签,是因为他们诞生在一个变化快速又激烈的时代,他们的父母和故乡也在快速地变化。
他们有的是工人的后代,有的是农民的后代,有的是商人的后代;有的在沿海,有的在内陆;有的直到考上了大学才看到省城的高楼,有的从小就生活在城市;有的从小就需要奋斗,有的长大了都不需要奋斗……他们的经历复杂且不统一,所以 90 后根本无法标签化,更不能简单归类。
02

那么除了年龄,还有一个重要的划分标准就是所属城市级别。
首先是关于房子,唯品会调研数据显示二线、三线、四线、五线等城市 90 后的购房比例已超过 40%,而一线城市该比例为 29.91%。
一线城市的房价抑制了消费能力。
另外,因为过去几年的房产膨胀,很多人都成了「千万富翁」,这种良好的感觉支撑着他们去进行某些高消费:做高档 SPA(水疗),去高级餐厅,购买性价比很低的小物件等,只是在大宗消费上已经无力支撑,比如换车。
无论是房价因素还是城市整体逐渐走向成熟,从结果来看,一线城市都呈现出消费的理性回归趋势。
消费者信心和实际拥有的财富不是完全成正比的,它与自己对收入的预期,对当下的满意度,对认为需要多少存款才能应对未来有直接关系,在一线城市,人们因为对教育和医疗的不安全感,抑制了很多消费。
另一个数值恰好是反过来的,那就是储蓄。
一线城市有超 15% 的 90 后拥有 10 万元以上的存款,但三、四线城市不到 10%。
腾讯社交广告提供过另一组数据:如果算总数,90 后的平均存款只有 800 多元,比 00 后还少。
我也在研究隔海相望的日本,研究它消失的 20 年。
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会》中提到:在日本消失的 20 年里,银行储蓄多了 600 万亿日元,日本城市的老人,在离世的时候人均有 3000 万日元的存款,由此可见,日本的内需不振是因为人们倾向于储蓄而不喜欢消费。
这与我国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人正处在强烈的消费主义思潮中,也就是说只要有钱肯定会花,没钱还会借着花。
过去 40 年的滚滚浪潮,改变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95 后已经大学毕业正式进入社会了,当他们有了第一笔可支配收入的时候,他们与上一代人不同的消费观念将影响整个消费市场。
我曾经开过店,我的一个店员生于 1997 年,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差不多每月有四五千的收入,一年到头几乎存不下一分钱。
他会买新款的手机,去海底捞消费,去好乐迪唱歌,不落下一部新电影。
有一个词叫作「局部有钱人」,说的就是那些在某些地方特别能花钱的人,比如有的人特别爱玩耳机,大部分可支配收入都用来买耳机,这在 95 后一代人里是非常突出的。
既然是局部有钱人,那么局部之外的地方往往是要回归现实的,体现在对性价比的追求。
同时,90 后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高度对称的消费信息,他们很擅长使用各种工具去比价,从而躲过商家的「花招」。
这对我们品牌的启示是什么呢?
那就是平均可支配收入对我们很多行业可能没什么参考意义,用户喜欢某个品牌,即使没钱也会想办法去买;不喜欢某个品牌,就是有再多闲钱都不太会去买。
我们应该积极地找到那些骨灰级粉丝,并给到他们「死忠」的理由。
很多时候就是一种优越感,一种信仰,在支撑他们的消费。
唯品会的调研数据显示:近九成的 90 后会在比价后选择购买商品,近八成会参与打折、秒杀等特价活动。
请注意,性价比和局部有钱人是不冲突的,是会同时存在的。
03

凯度发布的《2020 年 China MONITOR 第一季度洞察报告》显示,「健康: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健康」是排在第一位的。
从麦肯锡对 5400 人调研分析后发布的《2020 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到,72% 的城市消费者增加了与健康相关的支出,其中运动鞋服、酸奶鲜奶等占支出排行的前列。
更详细地来说,有 60% 的消费者表示会经常查看食品包装上的成分表,会购买看起来更健康的产品,有 55% 的消费者表示健康和天然原料是购买产品时的首选因素,此外也比较看重无糖、有机等概念。
运动健身、吃得健康属于显性的健康因素。
根据 GNPD(全球新产品数据库)发布的《中国健康生活趋势概览》,影响人们健康生活的重要因素除了定期运动健身和均衡的膳食外,还包括充足的睡眠和积极的精神状态。
依然有接近一半的人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意识到重要性和真正做到完全是两回事,这里面的市场空间依旧非常大,无论是从哪个细节的角度切入,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帮助用户在更健康的同时节约他们的时间。
对内在健康的追求也体现在护肤上。
消费者认为生活方式对皮肤状态有很大的影响,这一意识甚至超过了对护肤品的追求。
说明大家都想追求一种长期的、稳固的、彻底的健康状态,而不是在表面上掩盖问题。
至于心理层面,除了心理咨询外,我们还应看到的是人们在消费的时候,会越来越注重内在的感受。
我问了一圈办公室的姑娘们,她们告诉我:奶茶热量的确高,但是喝的时候能让人快乐;吃甜品是为了解压;工作压力大的时候,会在深夜打开淘宝,下单一套躺在购物车里的护肤品来犒劳自己。
感受美好和快乐,变得开心,本身就是一种消费动力。
这里我们可以继续延伸两大点:
一方面是人们对消费品的要求越来越专业;
另一方面是人们希望品牌能给予自己更多正向的反馈,比如感觉生活更美好、更快乐、更健康。
04

前面说到有 60% 的消费者表示会经常查看食品包装袋上的成分表,会购买看起来更健康的食品。
对于这一点,相信你一定是感同身受的。
比如,你和同事一起吃午餐的时候,总有人会说这是碳水,那个热量太高,这个蛋白质含量高……仿佛人人都是健康专家。
你还不得不承认一点,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一代消费者变身科学成分党,他们在买买买上也表现出惊人的学习力和探究精神,一定要买看起来最对的产品。
就拿护肤品来说,近 1 年在天猫国际平台上,最受 Z 世代欢迎的热门成分有氨基酸、玻尿酸等。
同时,中国消费者也更愿意为天然、安全的成分埋单,其中果酸、芦荟、茶树等天然植物配方成为热门。
无论是主打「天然为本,科学为证」的较高客单价的悦木之源,还是「以成分打动肌肤」的平价护肤品 HFP,在社交媒体上持续营销的永远是这些护肤品的成分。
展开来讲,不仅是美妆领域,各个领域都越来越细分化、专业化。
比如在手机发布会上,除了会看到价值 2 万元一页的 PPT 外,还有手机的各种性能、参数、规格。







现在已经不是好的东西需要藏着掖着的年代了,消费者的整体素质在提高,他们更希望拥有上好的产品、专业的品质。
面对新一代消费者,好的成分、原材料乃至设计理念都该直截了当地说出来。
所以,如果是面向年青一代消费者的广告,别试图给他们洗脑了,而是应该努力将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2 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月末,总部位于旧金山的知名语言运营平台Unbabel发布了其2021年全球多语言客户体验报告。该调查报告收集了六个国家(美国,英国,巴西,法国,德国和日本)的2745名消费者(在完成调查之前过去12个月内购买过产品或服务的人)的体验报告,
并细分了近期消费者对于品牌及其语言服务产品的看法。




也许正如你预想的那样,调查显示,消费者往往更愿意用他们的母语来和品牌进行互动。
比如:百分之68%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他们找到另一个能用母语互动的类似品牌,他们会停止使用现不带母语互动品牌的产品或服务。根据调查报告的推论—消费者倾向于重视多语言或基于母语的客户服务体验。
“ 我们的语言客户体验调查的结果表明多语言体验会影响客户对品牌的信任,这表示他们有意愿品牌转换品牌,并且支付更多费用,只为语言体验更佳,”调查项目负责人Vasco Pedro说。“受访者也表示,只有不到50%的品牌提供多语言体验。”
75%的受访者表示如果一个品牌的产品或服务没有以他们的母语提供客户体验,他们消费的额度不会超过500美元,此外受访者还表示,对于产品的翻译或本地化工作做得不好的商家,他们的消费心理会变得相当消极。
至于以上消费心理的原因也于报告中直接揭示了—44%的受访者表示,使用他们的母语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与品牌建立联系,而2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只是觉得使用母语与品牌沟通更有信心。




该报告将此称为"母语效应",即消费者自己用母语与特定品牌沟通会更加舒适和自信。自主性,多样性和多语言性似乎是消费者在与特定品牌开展业务时要考虑的关键价值观。因此,该报告建议,公司——特别是那些希望在全球开展业务的公司——应该寻求语言服务,如语言运营、翻译和本地化,以便品牌能够更好地与消费者建立联系。




对此,L君深以为然,疫情背景下的环球商贸,在消费者安全感愈发缺失的状态下,跨国企业就应当越发要建立本地化体系或找寻到可靠的本地化供应商,通过卓越的多语言解决能力来重塑消费者信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2 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未来存在消费升级,这部分升级或者说“溢价“大概率来自于”品牌“粘性。
年轻用户不过分看重耐用和大品牌,相反,消费下单的标的物是实体产品上叠加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推荐《文化战略:以创新的意识形态构建独特的文化品牌》这本书,从品牌角度对Nike、Starbucks进行了解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2 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在花钱时是有快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2 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1、广泛性:消费者市场人数众多,范围广泛。
2、分散性:消费者每次购买数量零星,次数频繁。
3、复杂性:消费者受多种因素影响,造成消费需求和购买行为千差万别。
4、易变性:消费需求具有求新求异的特征,追求时尚。
5、发展性:科学不断发展,人民消费水平提高。
6、情感性:消费者千差万别,消费者只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和感觉做出购买决策。
7、伸缩性:消费需求受各种因素影响表现出较大的需求弹性或伸缩性。
8、替代性:消费品种繁多,不同品牌甚至不同品种之间可以代替。
9、地区性:同一地区消费者需求相似,不同地区差异性很大。
10、季节性:一是季节性气候引起季节性消费。
11、关联性:消费者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许多需要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12、可诱惑性:消费者需求的产生受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外部因素的影响,企业可以引导和调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