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408|回复: 5

[分享] 为什么疫情过去了医药行业的就业环境反而更严峻了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23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23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哪里严峻了。。。同学上周刚从湖北制药一哥的研发岗裸辞去的四字外企的药代,卖一个热辣滚烫相关的药物。
收入比肩程序员。

所以不是就业环境更严峻了
是研发岗的收入不如前几年医药资本火热的时代了
当年创新药火热,而现在潮水褪去
加上药明还被制裁了一波
研发岗收入暴跌,岗位减少,很正常
反而是药代,这个自集采之后就唱衰的岗位
现在依然风生水起
我也是唱衰药代的,可是身边药代的收入总是一遍又一遍的刷新我的认知,所以说,你要真的觉得就业环境严峻了,不妨找个药代的活干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23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不了解医药行业的圈外人,你和他聊起来自己是医药行业从业者。他的第一反应是,好呀,就是你们这帮黑心资本家在疫情期间赚的盆满钵满是吧?你们还敢说行业不景气,疫情期间就数你们赚的最多
事实上这些人很多都没搞清楚医疗和医药,说起医生那就是吃回扣乱开药过度医疗,说起医药代表那就是能喝酒十分有钱(此处医生和医药代表都表示自己:???)当然要承认,大家能有这样的认知,是因为一个行业不管制度再成熟监管再完善,可能有一部分人确实如此
当我们跳脱出整个行业,抛开刻板印象和戾气,就能发现这种现象的形成,离不开舆论和媒体的宣传
先说一个例子,《我不是药神》中原研“格列卫”的那家外企,得知市场上出现了相同产品的印度“格列卫”(印度仿制药,未获中国药监部门批准,由男主私自带入国内),通过知会中国的相关部门,要求严厉打击这种药品在中国市场的流通,用以保障自己在中国市场的权益。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既合理又合法,没有任何问题。电影中把外企的高管塑造成一个油头粉面趾高气昂的形象,观众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人是反派/是坏人,电影下意识的暗示老百姓吃不起药是因为这帮资本家把药价定的太高,赚黑心钱
特别是最后老太太那段封神的自我独白,其中心思想只有一个:我吃不起我只能等死,错的不是我是这家公司,我吃不起我就要纠集患者拉横幅去闹,这就是典型的我穷我有理
另一个例子,每年到了医保谈判季,各路媒体又要开始整活,拿一堆摄像头对准参与谈判的药企高管,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都给你捕捉到位。一边能拍出谈判专家的坚决和果断,另外一边拍出参与药企的层层请示、犹豫和不甘,最好还能流两滴眼泪,配上丝滑的剪辑,节目效果拉满。隔天的新闻标题就是《医保专家灵魂砍价,药企人员泪洒当场!》
老百姓拍手称快,皆大欢喜
这种用力过猛的舆论宣传,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大家都觉得医药行业不管是疫情期间还是疫情之后,药企都不差钱,不仅不差钱,反而应该少赚点,多让利患者,请问这是什么强盗逻辑?
不知道是不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国谈已经不允许记者入场,也少见大肆渲染的新闻报道,只是在最后列出了结论式的品种和降价幅度
如果说镜头里的内容引起医药从业者的反感和厌恶,尚且还在接受范围内(电影中是创作需要能理解,国家医保局是强势甲方,谈判方式冷酷严肃也能理解),至少患者、药企和医保局这三方的关系,绝非镜头里描述的那么对立、那么非黑即白,现实情况要复杂的多,镜头之外,事情真的结束了吗?药企真的赚取了巨额利润的黑心钱吗?
想回答题主的问题,需要首先明确2点:
1. 药品的本质是商品,是特殊商品,医药行业是受国家法律法规高度监管的行业
2. 医药行业想就业环境好,医药从业者想玩了命的跳槽涨薪的前提是:这个行业内产业链上大大小小的企业要能盈利,能赚钱,开办企业不是开办福利院
以我国最擅长最熟悉的仿制药为例,制药企业每年投入巨大的资源搞研发,等到产品成功上市之后,进集采缓慢死亡,不进集采当场死亡几乎成了行业内部的共识,为什么呢?答案显而易见,得益于各家药企在仿制药领域的精耕细作,只要原研的专利保护期一过,排队等上市的肯定不止一家同类型产品,这种情况下除非是独占,否则都会或主动或被动的卷入价格战
诚然集采确实能挤掉中间环节的灰色收入,能平衡预算和款项支出,不能否定其积极意义。但实操阶段,钝刀子切肉和进门掀桌子,可能还是有点区别。如果上市药品的价格只是交由市场自行调节,药企各显神通,优胜劣汰自然不必多说,但是集采强插一脚进来,破坏了原有的市场竞争格局,反正谁价格低谁进集采,这样一来很多药企在刚坐上牌桌的时候就已经丧失了主动权
进集采的厂家,以低价换销量之后,结局似乎是赢者通吃,然而股价却一直上不去,有没有通吃,资本市场的表现不会骗人;没进集采的厂家,要么选择停产该品种,要么就跟着一起压缩成本
药品是特殊商品,靠谱的质量和稳定的品控才是药品的灵魂,唯低价论考验的,是在丧失利润空间逼急眼的情况下企业还能不能生产出合格质量的药品?但成年人都懂的一个道理是:人性往往禁不起考验。最担心的结果就是,患者没有自费渠道购买国外厂家的高价药,医生却只能开进入集采的药品,但是临床普遍的反馈竟然不如以前,这样的声音已经慢慢出现了!
到了支付端,一个企业的创新药/原研药想要快速占领中国市场,抢占大量的市场份额,嗷嗷叫的冲进医保目录就是最好选择。现实情况是疫情之后医保局早就没钱了,这里有一个佐证是2023年国家卫健委印发《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指导手册》的通知,其中最重要的引入了DRG政策,在此引用@贫民窟的大富翁在“医药股可能要爆发了吗?”下面的回答,很详细,再次不多赘述。同样可以佐证的是近几年花大力气整治医疗领域的腐败,之所以选择疫情之后动手,难道是因为之前不知道吗?
医保没钱意味着没法支付,企业拿不到钱就没法继续投入研发和生产,至此形成恶性循环
这个循环,在疫情来之前大家尚且能维持。但随着疫情叠加不稳定因素,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如果要排演一个小品,小品的题目叫《疫情之后哪家药企赚钱啦?》
A药企:我都亏死了我还赚钱?
B药企:反正我没赚钱,我也不知道谁赚钱
C药企:那么钱到底都让谁赚了呢?
A、B、C齐:我们一起!包饺砸!
真正从事过药品生产,开办过实业,从事过车间管理的人都会明白,这就是眼下我们医药行业面临的难题。在这个难题中,企业、医院、患者、医保局四方都觉得自己委屈。这种困境不是靠喊口号上价值能解决的,毕竟宏观叙事离我们太遥远了。
企业角度来看,大家不过出来打工混口饭吃而已,在乎更多的是,在这个周期里面,能不能活下去!企业只能伴随着一轮一轮的降本增效,裁撤不必要的部门,收缩原有的管线,有些干脆连领导带员工一整个部门全部干掉。各路牛鬼蛇神也粉墨登场,你方唱罢我登台。大家比的是谁的道德底线更低,谁的裁员操作更骚,谁更不要脸
就业环境能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23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医保没钱了,就这么简单。不过不是疫情的原因,在疫情来之前,就不太行。你以为之前新闻上的集采把药品砍价砍到几毛钱的场面是为什么出现?官僚们真的有动力让大家买到便宜药吗?权力只会为其来源负责。有钱谁还斤斤计较。
为什么这今年医药反腐厉害,还不是医保没钱了。很长以来的医药销售模式根本就不在于你创不创新,药品好不好。其实就是医药企业花钱讨好医院有话语权的人,然后获得被大量采购的资格,一部分是药品本身的价格,另一部分是医保的钱。
为什么医院里面这些有话语权的人要这么做?说人性啥的都扯淡。说白了,一边要求医院不能盈利,一边又要求医院要自负盈亏。你要是不整点狠活,你就坐不到那个位置。
在这种模式下zf花了只需要补贴医院,不用全额付费,财政看着好看了。院长挑战了软肋,进去我一个,幸福一家人。医药企业薅到了医保基金的羊毛,医药企业也赚了。只有医保基金多花了钱,但是老百姓不懂,以为看病就是要花那么多钱的,所以他们不觉得自己亏。用耿同学的话,这叫三赢零亏。
现在这套模式要开始搞不动了,那更是要过苦日子了。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许不是坏事,或许某种程度上会引起药企的转型以及分化。或许能利好搞新药研发的公司,而没有竞争力的药企最终只能走向灭亡。我只能说但愿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23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因为一件事情,去问某医药健康细分领域的相关企业,一上午问了五六家,有四五家的对接人说,自己已经不在公司了。其中有几个说,是整个部门被裁撤,老板觉得业绩不好,职能部门都可以裁撤掉。
加之前阵子有企业突然被母公司就地解散,还有好几个创新药被跨国药企巨头“退货”,甚至有明星医药公司直接死掉。都说医药行业寒冬,今天我是真实感受到寒冬的真实样子。
为什么会这么惨?评论里面有提到支付方医保没钱了,我认为这是大背景,真正惨淡的原因是前几年辉煌的时候,靠ppt就能融资的时候,吹了太多的泡沫,如今这些泡沫都碎了。无数打工人也都随着泡沫受伤。
前些年总说,中国医药创新已经并跑,甚至超跑了,但实际上做到什么程度,大家应该心知肚明。现在回头看,做出来的真正创新药也屈指可数。一个pd-1多少家都在做,能怪医保局有底气去压价吗?
医药行业的前景总是有的,如今的大浪淘沙也是必然的。普通打工人身在其中,找棵大树,或者找一棵扎实的小树苗陪伴成长,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当然,找好自己的擅长和优点,去强化这一点,在动摇时也能换一个饭碗,这也是哪个行业都不变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23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医药行业的就业环境在疫情前就开始严峻了,只不过那时候大家还在撑,疫情后发现没有好转,反而因为防疫过程中的一系列政府骚操作,对政策的信心下降,前景的看淡,干脆壮士割腕,及时收手。所以显得更严峻
具体来说,其实医药行业的下行是从13年就开始了,只不过每次收缩都正好有人接盘,所以没啥太大的感觉。13年GSK时间,外企内部合规大检查,一堆的外企人员被合规了,正好市场空出来,国内企业大扩张,吸收这部分人。18年集采开始,各公司产品线大调整,CSO应运而生,正好吸收了这部分被调整的产品和人员。20年多轮集采后很多企业都没了足够的利润,需要减员增效。只不过那时候风投正盛,biotech大火,所以这些创新药公司正好吸收了富裕人员。22年初风投结束了,创新药公司也融不到钱了,正好疫情起来了,IVD,疫苗公司接手。直到23年疫情结束,大家突然发现再也没有可以接手的人了,集采继续推进,利润持续下降;国谈依旧,把新产品的利润卡得死死的;创新药也拿不到钱了,自己造血又不知猴年马月;疫苗IVD的风头过了,错过了就真错过了;医保的钱更少了,想用医保越来越难;老百姓也没钱了,自费压根指望不上;上上下下都为一个钱在愁,没钱哪来的发展,所以就业环境差是毫不奇怪。连向来土豪的医药企业都抠抠索索的过日子,其他行业也可想而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