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工作了10年
19年从汽车零部件外企,跳到另一家外企,15w涨到30w
22年再跳到一家大厂,涨到60w
总结了一些职场经验:
跳槽: 熟人挖>朋友内推>猎头>海投
熟人挖必须是靠一点运气(有熟人或者上司跳槽且混的好),多收集朋友信息,最重要的是平时做事要靠谱,熟人才想挖你。熟人挖的好处是,对于用人单位来说,避免了不了解候选人所产生的风险,且了解你的能力,一般是他们的首选。其次是朋友在好公司,内推你的简历,这样用人主管能更快也更认真看你的简历。然后是猎头,比较专业,但要注意猎头可能为了促成这单生意,是不会考虑你的个人职业发展的,而且一般用人单位都没有或者很少负责招聘的HR。侧面说明,这家公司比较倾向外包(猎头公司),外包就是不用提供福利,不用提供五险一金,算的比较精。同样风格,对自家员工也会算的比较精。海投基本上就是缺少职业规划或者失业的选择,在目前的就业形势,听说比较难。
另外,就是个人的职业规划,计划好三年后,五年后,要掌握哪些技能,通过一些共性的技能跳到风口行业,或者获得一些市场稀有的技能,通过跳槽,获取更高的工资。
例如,自动驾驶,至少是高级驾驶辅助,新能源汽车,就是风口行业。别管最后成不成,国家,企业烧了几百亿,几千亿,都足够付你高工资了。自动驾驶,缺的例如有懂功能安全的人才,搞懂ISO26262,做几个具体案例,出去找一份年薪七八十万的工作还是很轻松的。
另外,要避免跟风,不要跟随大众去找所谓的风口。例如,好几年前,程序员很火,工资很高,导致很多高校计算机专业分数暴涨。但等这些人毕业,程序员的人数已经供过于求了。近几年大厂纷纷裁员,虽然程序员的薪水还是很高,但都是少部分精英,以及深耕多年的从业者。这对于转行业或者毕业生来说,基本很难找到符合预期的工作。
其实这个例子不太好,我想表达的意思是,选择/变更职业方向,不要太相信网上文章,或者大家都知道的方向。事物发展都是从巅峰到衰落,再到动态平衡的。
那么,判断风口行业,哪些可以看?一,国家政策/国际形势,二,大佬都在干什么。举个例子,新能源汽车,国际形势逼迫中国完善健全的产业链,国家和地方政府也政策优惠扶持了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上海新能源牌照优惠等等,都是国家的发出的信息。再看大佬都在干什么,小米华为百度纷纷进入汽车行业,因为这些大佬企业有更新更准确的行业信息以及分析,所以一定也会做出比一般老百姓更好的判断。
以上仅为我这个阶层所能触及的信息所产生的了解,欢迎讨论。
<hr/>有人看我继续写,上面说到了规划,具体应该怎么实现呢。我列出两条心得,第一条,在实际工作中,指导思想只有两个。一个是,我做了这个事,能不能写到简历当中?例如,写了专利,项目做成功,解决了什么困难等等。然后集中精力去做这些事情,想方法规避其他的事,例如寄快递,重复性做表格,重复性做实验,等等。也许会有人说,我也不想干这些重复性的工作呀,但是领导安排没有办法。实际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你越在项目,专利,解决困难做得好,领导就越不会让你干过多的重复性劳动。即使领导让你干,你也可以婉转地说,目前手头上xxx(有挑战的,能出成绩的)任务还在攻坚中,希望可以更集中精力做好这部分工作,这样便可以逐渐摆脱繁琐的任务。按照这个思路去做事,你的简历会一直在成长,再丰富,对跳槽帮助是极大的。
另一个思路是,主动去承担你规划转变的任务,做到丝滑过度。例如,原来做机械设计的,规划做硬件工程师,可以通过主动承担做传感器(机械和硬件通信的桥梁)的设计任务。又例如,原来做化学的,想规划做软件,可以通过先做有技术背景的项目管理,再跳到软件公司做项目管理(不同行业的共同职位)。这样的规划,可以保证不会因为跨行业而薪资待遇下降。
<hr/>收藏是点赞的三倍是怎么回事
再写写一些职场感悟
- 实力与待遇/收入并不是线性关系!看了很多文章,感叹自己能力很强,却不如别人会拍马屁/家庭背景/命好运气好,感到很沮丧。例如,我看到一个故事,一个海归声乐硕士,拿到了德国钢琴各种奖项,回国应聘体制内音乐老师。结果在各项成绩均排在第一的情况,被刷了下来。结果是一个家里有教育局背景的小姑娘入选了。作者感到非常沮丧。因为作者认为,实力应该和待遇是线性关系的。她的音乐造诣很高,考试也是第一,能力比那个靠背景的小姑娘高,她就应该获得这份工作。但事实证明,并不是这样的。
- 而我总结的规律是,收入/待遇是跟“把你替换掉的难度”成正比。按照这个规律,再分析这个应聘音乐老师失败的小姑娘。音乐老师这个职位,门槛并不高,这个小姑娘的能力(海归音乐硕士,联考成绩第一)属于“能力溢出”了,也就是你在业务能力上再加强,也不影响音乐老师这个职位的可被替代性了。换一个只会一点点钢琴的大专生来,照样能教,实在不行每节音乐课改为音乐鉴赏课,反正不影响校长升官。校长(或者其他有任命权的人)自然会考虑候选人其他方面的不可替代性。
- 按照这个规律,我们就能知道,能力、勤奋、能吃亏,都不是收入/待遇的决定性因素。当且仅当,能力能转化为你的“不可被替代性”的时候,能力才与你的收入/待遇成正比。这里讲两个故事,我一个朋友,在一个小的广告公司工作了好多年,拍摄、道具准备、协调模特演员等等,什么工作都干。后来公司经营不善,需要搬去租金更便宜的办公室。她更是不辞劳苦,组织搬家公司,协调新办公室的装修,协调租赁合同等等,甚至亲力亲为去搬货物。就在搬迁完成的第二天,她接到了公司的辞退通知,整个人都崩溃了。如果是公司经营状况好,她会是劳动模范,受到公司表彰。但在公司经营不好的状况,她肯定是第一批被辞退的,因为她从来没有接触到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一个毕业生招过来培训两周照样能干,工资成本比一个老员工要低的多。
- 另一个故事,是刘邦与韩信。楚汉相争,韩信的军事能力,是无可替代的,所以,即使韩信并不忠诚,也时长搞小动作,刘邦依然重用韩信。但在击败项羽以后,韩信的军事实力,不能说是无可替代,只能说是毫不被需要,下场大家也知道了。所以,同样的能力,在不同的时期,是不一定能不能转化为“不可被替代性”的。
- 那么不可被替代性,到底是什么?两种情况,第一是干的人少,供不应求;第二是,没人干的比你好,而且是这个事情确实需要干的很好。第一个很好理解,不多赘述。第二个,要特别注意条件!这个事情需要干的很好的情况下!领导让你办个年会,你办的比春晚还牛逼有用吗?有,但作用不大。因为办年会,大家能吃好喝好不出安全事故就行了,其他都是锦上添花,能力溢出。但是,你和另一个同事同时要求加薪,你年会办的比张艺谋办的还牛逼,你同事手握一两个大客户资源,你看看老板给谁涨工资。
- 有空继续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