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90|回复: 0

[分享] 认知神经科学笔记(1.2):M/EEG时间分辨(time-resolved)解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19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1 简单介绍

本文来自于《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s 6th》。上篇文章 认知神经科学笔记(1.1):方法进展之表征模型与特征谬误 介绍了表征模型以及其在fMRI中的应用,而这篇文章来源于Methods Advances部分的第二篇:An Introduction to Time-­Resolved Decoding Analysis for M/EEGarxiv版本链接),主要是介绍MVPA方法在M/EEG中的基本应用。
2 M/EEG时间分辨解码

by Thomas A. Carlson, Tijl Grootswagers, and Amanda K. Robinson
我们的大脑一直在不断地处理信息和做出决策,同时与外界进行互动来完成各种任务,这些复杂的认知过程需要大量神经元之间的交流。基于脑电图(EEG)和脑磁图(MEG)的非侵入式神经成像方法使我们能够测量毫秒精度的神经活动,从而研究认知的时间过程。然而多传感器的数据是高维的,这使得从噪声中解析信号变得更加困难。多变量模式分析(multivariate pattern analysis,MVPA方法)为理解高维M/EEG数据提供了巨大的潜力——MVPA方法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条件以及各种神经活动的时间过程,甚至能够了解不同认知过程之间的顺序。在本章中,我们讨论了对M/EEG信号进行解码的方法及其局限性,目的是提供一个方便上手的简易教程。
MVPA的历史:MVPA方法从二十年前开始应用于fMRI研究,展现出强大的认知解码能力,并且能够定位认知过程所在的具体脑区。如今,对M/EEG信号使用MVPA能够在神经活动的时间过程上提供互补的信息,因而在认知神经科学中逐渐流行起来。有趣的是,使用电生理方法进行认知解码的研究其实比fMRI研究还要早上数十年——Vidal在1973年就提出”脑电信号能否与机器进行通讯以控制假体或者其他外部设备?“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但是这一问题长期以来都是在工程背景下进行的研究,这些领域的研究者们更关心认知解码的实际应用,例如脑机接口(BCI)、测谎、精神疾病诊断等等,因而更重视性能而不是解释。但对于认知神经科学来说,我们更加希望阐明认知过程背后的神经机制。
时间分辨解码(time-resolved decoding):MVPA可以应用于多种M/EEG数据,包括时间序列、频域分析、小波分解、功能连接等等。本文重点介绍了M/EEG的时间分辨解码,也就是对时间序列的每一个时间点进行解码,但是许多原则也适用于其他数据(下文的MVPA都特指时间分辨解码)。MVPA和EEG中经典的ERP研究范式非常相似,都是给被试呈现不同条件的刺激,然后试图找到不同条件下神经信号之间的差异。不同的是ERP采用的是单变量的方法,而MVPA采用了跨通道的方法因而更加敏感。例如下图中两种条件在通道上的平均活动都是没有显著差异的,但是用MVPA就可以找到不同的模式。需要注意的是,MVPA只是探究信号在不同条件下是否分离的一种测量方法,但是如果想要解决这些信息是什么以及如何在大脑中表示,则需要所在研究领域的具体理论以及对应的研究范式。



图片来源于作者的另一篇综述(Grootswagers et al,2017)

2.1 基础概念 The Basics of Time-­Resolved Decoding  Analysis for M/EEG

假设我们有一个实验,然后用64通道的脑电采集被试的实验数据(图AB)。在实验的每个试次中,被试会看到一个“X”或者“O”的图片,每种情况有40个试次。如果我们只看枕叶上的两个电极“O1”以及“O2”在单个时间点100ms的数据,我们可以将其画成一个二维散点图(图C)。所谓多变量模式分析,就是看能不能从信号中判断每个试次是“X”还是“O”。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训练集上训练一个分类器(例如LDA)来找到决策边界,然后在测试集上进行检验(图D)。对于训练集和测试集来说,采用不同的数据非常重要,因为这能说明分类器能够泛化到训练样本之外。我们可以采用经典的K-fold方法来划分我们的数据,即将数据随机划成K份,然后每次用其中一份作为测试集。在实际中,我们会考虑每个被试的所有通道,并且对每一个时间点都进行分析,因此得到的是每一个时间点的分类准确率(图E)。最后,我们还要整合所有被试的分类准确率进行组水平的统计检验。



在M/EEG上进行的MVPA

2.2 具体实践 Practical Aspects of M/EEG Decoding Analysis

数据预处理

M/EEG数据具有一定的噪声,这些噪声来源于肌肉活动、眼球运动以及环境噪声等非大脑活动。以往研究使用了多种预处理方法来减少这种噪声,例如滤波、重采样以及排除伪影,其目标是提高信噪比(SNR)来降低假阴性的概率。由于缺乏共识,预处理的流程在不同的实验室甚至每个研究人员之间存在不同,这是脑科学研究可重复性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设计预处理流程时,我们需要在减少噪声的同时精简预处理的步骤以确保结果是稳健的。
考虑到MVPA是在ERP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自然的想法是采用ERP研究中的方法来进行数据预处理。但需要注意的是,MVPA相比于ERP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应该从分类器的原理来确定我们要如何进行数据预处理

  • 分类器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训练为每个维度(通道)分配一个权重,以此来抽取能够分类不同条件的信息。因此,我们不需要考虑M/EEG中一些坏掉的通道,因为这些通道会自动分配到一个较低的权重。并且就算我们通过插值来修补这个通道,这一插值也是来源于周围通道的线性组合,对于分类器来说没有额外的信息。此外,我们可能也不需要考虑眼电或者肌电的伪影,因为这些伪影如果不包含信息自然也会得到较低的权重。
  • 分类器本身可以消除数据中的噪声来提高预测精度。对于ERP分析来说,噪声会增加平均诱发反应的方差,因此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去除噪声。而在MVPA中,分类器可以使用有关噪声的信息来改进预测。例如我们有两个通道,一个通道包含区分两种实验条件的信号和环境噪声,而第二个通道只包含环境噪声,那分类器可以学到从第一个通道中减去第二个通道的环境噪声,这样剩下的就是区分两个实验条件的信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保留那个只有噪声的通道,因为这可能会让模型能够得到更干净的信号。
总之,MVPA不像经典的ERP分析那样有严格的降噪要求。MVPA本质上可以自己处理数据中的一些噪声和伪影,这一优点使得我们能够不需要一些主观的数据处理步骤(例如通过手动的检查来识别噪声通道),从而提高研究的可重复性。
选择分类器

线性分类器与非线性分类器:在解码时,我们更倾向于线性分类器,例如支持向量机或者逻辑回归。尽管非线性分类器能够拟合更复杂的决策边界,但在实际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它们的表现通常与线性分类器差不多甚至更差(Misaki et al., 2010)。这是因为非线性分类器更灵活的边界可能会导致过拟合从而降低泛化性,并且认知神经科学中的数据量本就有限。此外,非线性分类器的结果很难解释。正如前文提到的,在认知神经科学中使用MVPA的目的在于理解大脑而不是提升解码性能。因此除非有充分的理由,线性分类器是在M/EEG中使用MVPA的首选方法。
线性分类器在解释性上有两个优势:(1)对于fMRI来说,线性分类器是一种符合生物学的“read-out”方式。具体来说,一个下游神经元也可以像线性分类器那样接收和使用这些上游的信息,因此线性分类器可以看作一种对于神经计算的模拟。不过对于M/EEG来说情况有所不同,单个EEG通道记录了来自不同脑区的数千个神经元的活动,整个EEG脑电帽可以访问皮层上的大多数神经元,但是单个神经元不可能接收所有的这些信息。(2)线性分类器的权重可以进行可视化,从而了解与条件相关的信息的来源。例如,研究人脸的fMRI实验可能会显示梭状回面部识别区域(FFA)具有很高的权重。对于M/EEG,我们也可以将分类器权重投影回传感器的地形图。
如何选择线性分类器:作者在之前的研究中比较了五种分类器在解码MEG数据时的表现,这些分类器包括线性判别分析(LDA),高斯朴素贝叶斯(GNB),支持向量机(SVM),Spearman相关以及Pearson相关。结果发现SVM、LDA和GNB表现最好,说明这些都是M/EEG解码研究的不错选择,可以在数据分析时进行尝试。
定位可解码的信息源

在认知神经科学中,研究者家对神经加工的空间和时间特性都感兴趣,但是对于M/EEG来说了解神经活动的空间信息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M/EEG的解码研究中这一挑战更加艰巨因为我们同时采用了全脑的信号,不过我们也有一些解决方案。首先我们需要区分分辨率(resolution)和空间精度(spatial precision)这两个概念。分辨率指的是在空间中分辨两个点的能力,研究表明MVPA可以探测到宽度仅为一毫米的初级视觉皮层(V1)功能柱的激活模式(Cichy,Ramirez,& Pantazis,2015Wardle et al.,2016)。这些结果说明了MVPA对激活模式的细微空间差异也具有不错的敏感性,但是我们依旧无法在皮层上很好地定位这些信息的精确空间位置(即较低的空间精度)。
目前来说大致有三种可以用MVPA来定位信息源的方法:

  • 权重投影:前文提到线性分类器能够返回每个传感器的权重,其中传感器的包含条件相关的信息量越大,权重就越高,因此我们可以直接在地形图上画出这些权重。但是在解释这些地形图时,我们需要考虑信息的定义——除了分配权重来区分条件,分类器还使用一些通道来抑制噪声。所以在使用权重投影解释信息源时,我们只能考虑反映条件之间差异的权重(Haufe et al.,2014)。
  • ROI分析: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兴趣区(ROI)来提取一部分通道的激活模式。我们可以直接选择位于roi上方的那些传感器,例如使用在枕叶皮层上的10个传感器来研究视觉加工。我们也可以使用探照灯(searchlight)方法,类似于fMRI也就是对于每一组局部传感器都进行MVPA分析来获取解码精度的地形图(Collins, Robinson,& Behrmann,2018Kaiser,Oosterhof,& Peelen,2016
  • 表征动力学:具体见2.3。
前两种方法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原因是因为某一信息源的脑活动会传到源上方的传感器之外造成信息丢失,并且附近的脑活动也会传到该源上方的传感器造成信息泄漏,这些原因本质上是因为从M/EEG中还原大脑信号是一个困难的逆问题。尽管如此,这些方法能够提供大致上的定位,并且在某些情况下例如比较左右半脑的偏侧化时可能有用。并且,我们还可以使用源定位(source localization)方法,例如最小范数估计(MNE)和波束形成(beamformer)。这些源定位方法可以将传感器的信号映射到大脑每个体素上,并且保留了时间精度,以便在ROI中构建多元时间序列,从而进行解码分析。我们还可以使用被试的解剖像(T1)和功能像(fMRI)来更精确地定义ROI,以提高源定位的质量。但是这些更复杂的定位方法仍无法完全解决信息丢失和泄漏的问题Brookes,Woolrich,& Barnes,2012Hipp et al.,2012)。
进行组水平的统计检验

上述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对个体进行MVPA分析,但是我们还需要在组水平上进行检验。具体来说,我们需要知道在采样的被试中,分类器的效果是否高于随机水平:(1)我们有很多方法,包括参数检验方法(例如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方法(例如Wilcoxon符号秩检验或置换检验)来检验分类器的准确性。(2)此外,由于这些检验是在每个时间点上进行的,所以我们还需要进行多重比较校正,例如Bonferroni校正、FDR校正以及基于聚类的校正(Smith & Nichols, 2009Stelzer,Chen,& Turner,2013)。需要注意的是,研究者们对检验方法和多重比较校正并没有一个共识,因此我们需要根据研究问题来选择不同的方法。这一部分属于M/EEG数据分析的基础知识,可以参考Mike X Cohen的经典教程《Analyzing Neural Time Series Data》或者这些文献(Allefeld,Gorgen,& Haynes,2016Hebart & Baker, 2017)。
2.3 进阶方法之表征动力学 Advanced Methods for M/EEG Decoding: Representational Dynamics

基于实例的解码方法(examplar decoding):除了像上述那样对几种条件进行分类解码,我们还可以通过具体实例来研究大脑表示信息的结构。以Carlson et al.(2013)的研究为例,实验收集了被试看到24个物体时的MEG数据,这24个物体包括12个有生命体和12个无生命体。我们可以基于有/无生命两个类别像刚刚讲的那样对信号进行解码,发现MEG信号中确实可以分辨两种条件(图A)。我们也可以对每两个物体都进行一次解码,然后用解码的准确率作为这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准确率越高距离越远,见图B)。


表征相似性分析(representation similarity analysis,RSA):RSA是对实例进行解码的标准框架。在RSA中,我们可以根据刚才提到的每两个实例之间的距离得到表征不相似性矩阵(representation dissimilarity matrix, RDM),其中矩阵的行和列对应于每个实例,对应的值就是这两个实例之间的距离即解码准确率。我们可以根据理论构建一个RDM模型,比如在上面的研究中我们设定有/无生命体的表征存在分离,即有生命体和无生命体内部的距离都是0,有生命体和无生命体之间的距离都是1(图C)。而我们的假设就是大脑中计算出来的神经RDM和理论的RDM模型应该相似,因此我们可以计算两者之间的相关进行检验。
基于实例进行分析的优点:RSA看似与直接进行分类差不多,但是它能够使表征空间的结构更加明确而不局限于解码准确率,具有许多优点(Kriegeskorte & Kievit, 2013,也可以看上一篇文章)。
首先,基于实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体现大脑表征的动态变化过程。如图D所示,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RDM模型来看看不同类型的表征在大脑中出现的时间点(Cichy,Pantazis,& Oliva,2014)。我们可以发现基本的类型信息(例如面部信息)出现得更早,而抽象的信息(例如有无生命)出现得更晚。
更重要的是,基于实例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整合神经活动的时空信息,也就是2.2中提到的用MVPA定位信息源的第三种方法(Cichy,Pantazis,& Oliva,20142016)。这一方法的思路是整合M/EEG和fMRI这两种不同的数据来探究神经活动——我们可以用相同的范式采集fMRI和MEG数据,根据假设两种方法得到的RDM应该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可以直接比较用两种数据计算出的RDM。其中,从MEG中我们可以到不同时间点的表征,在fMRI中我们可以得到不同脑区的表征。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估计fMRI中每个脑区的表征在MEG中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例如图E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初级视觉皮层(V1)的RDM和早期的MEG RDM更相关,更高级的下颞叶皮层(IT)和晚期的MEG RDM更相关。
3 后记

M/EEG解码方法为认知神经科学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工具,让我们能够以毫秒级的分辨率揭示大脑的动态加工过程。这一章比较基础地介绍了在M/EEG数据中进行解码的方法,更多内容可以看作者的另一篇综述(Grootswagers,Wardle,& Carlson,2017),补充了通道降维,试次选择,跨时域解码等方法。从实际操作来说,上述的分析方法已被纳入各种MVPA工具箱,包括MNE-python,FieldTrip,PyMVPA,ADAM,DDTBOX,CoSMoMVPA,NeuroRA等等,并且研究者们也在努力提出一些标准化的分析流程以供初学者方便上手(FLUX: a pipeline for MEG analysis)。
另外,上篇文章讲的是表征模型(也可以理解为编码模型),这篇文章讲的是解码模型,不过两者又都提到了RSA方法,容易造成一些混淆。在下一章,我们会深入探讨关于编码模型和解码模型的整个框架。

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671240643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