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685|回复: 5

[分享] 医疗器械集采,你怎样看冠脉支架原数万元报价低到 469 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2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16年我跟同事说,以后中国的制药业会成为水电气网那样的公共事业,基本就是几家大国企维持常规仿制药和非独占医疗器械的供应,有力量开发创新药和新生物制剂的,吃医保外那些改善生存期质量人群的饭。
那会儿没什么人信这个论断,毕竟集采都没影呢。
为什么我能坚定地认为以后会是这个样子,因为在中国,你看病吃药谁拿大头?医保啊!现在住院动个手术,如果没太多医保外的费用,自付也就三成左右,大头都是医保在付,你药厂赚的不是老百姓的钱而是国家的钱。
说实话,中国过去的药价是虚高的,这不仅坑了患者,也坑了药厂,终端价格生产企业只能拿不到十分之一,其他都在流通环节里面了。这当然也有特定的时代环境,公立医疗以药养医缓解投入不足。
随着医保吃紧,国家对于医院和医疗人员投入也加大了,以药养医这个模式最终会走向终点,无他,你这个模式下虽然养了医院,毕竟还有流通环节在里面吃一份。这个赚差价的中间商,现在越来越多花的是医保的钱,那为什么不把它拿掉,国家自己增大一部分投入来减轻医保压力,不是更合算吗?
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招标都把药价压到成本线附近,只保证生产企业能有点利润维持就行。每次报价出来同事们总是喜欢算算价格和成本情况,比如某个7分钱一片的降压药,成本怎么也要3-4分钱一片,这个品种做到上亿片规模,也就几百万毛利。
至于价格降下来会不会以次充好、降低药的质量?从化学药品来说是不大可能的,毕竟监管和法规都在那摆着。现在取消gmp认证改为像fda那样按季度飞行检查,严格程度和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我相信在当下的法规和监管下,药品出问题的概率远小于食品。至于质疑药效的,通过一致性评价大部分是要上人体做药代动力学实验,和进口参比制剂进行比较的;少部分不需要上人体的,都有确切的文献和体外实验比较。说药效不一样、比如控不住血压的,大可以去药监局举报投诉,现在对于品种上市是终身追责,研发、临床、生产哪个环节出问题都会抓,新的《药品管理法》处罚又严,既然药价这么低,谁也不会为了那几分钱把脑袋送掉。
至于说这个政策会不会损害制药行业的发展,我只能说这么多年的以药养医红利吃着,也没见哪个公司真正在新药研发上投入,最多是搞个me too,说白了还是在top10的化合物专利上改构避开专利。新的药理学说、新靶点这些,近些年来逐渐有人关注了,大概也是因为好日子快到头了吧?
正视问题,去年top10研发投入最低的gsk,其研发投入比恒瑞的营收还高,任重道远,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
浙江高一学生,如果想学制药这类 专业需要学化学吗?<hr/>有人说国产药控血压不稳,我想你先把换药前后的品种搞清楚。
你换药前要是用的拜新同这种控释片,全时稳定释药;你换成硝苯地平缓释片,一字之差,呵呵,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你要是换成常释片,效果更不一样,这不是什么进口国产、高价低价的问题,是你买个电动自行车要有特斯拉的效果,都是电动为什么不能啊?这问题真没法解决。
至于说什么一块钱一百块钱肯定有区别,负责任告诉你:真没区别。原料、辅料、工艺一样,出来的东西就是一样的,你要这都不信,那没办法,乖乖去交智商税吃贵的吧。
一块钱和一百块钱之间差的是什么?不是我们这种苦哈哈研发、制造搬砖人的工资,对不起,咱那点钱已经扣无可扣了,咱就是白给老板打工,体现在药品制造成本里面也占不了多少,全员白干,那个制造成本也降不了0.1分,真不是老板不想扣咱的钱,扣完他也赚不来几个钱;不是原辅料和加工上的成本,还是那句话,为了几分钱掉脑袋,资本家他不愿意干。这之间差的是流通环节的水,差的是老板腰包里的钱,反正国家割羊毛割不到我头上,我双手赞成集采,降死才好,以后就该跟水电气网一样,平价全民供应,利国利民。
真正有突破的新药,可以卖高价,毕竟保命的价格是不能量度的,你晚期肿瘤,本来就剩半年,人家生生能让你再活五年以上甚至全面缓解,你愿不愿意卖房子去用?我肯定愿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利益相关,医疗器械临床与注册人员。
了解前几年药物的集采,对于这次支架的集采落地肯定是不陌生的,当年第一批肿瘤药集采的价格之低,也是跌破眼镜,后来,随着一轮又一轮集采的惊喜后,大家都对此感到见怪不怪了。
想开这个回答,是看了其他的回答有些莫名其妙的点。
首先,我们对这个政策应该先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开展集采的很大部分原因,是希望国内的医药企业能削减绝大部分的医药营销费用,将更多的钱投入到研发里,国内医药行业本身研发能力比不上国外,大部分都是做仿制药为主,再加上特有国情的医药销售现状,长此以往,势必会使企业竞争力越来越弱,集采一方面是为了淘汰掉落后的,没有竞争力的仿制药企业,另一方面算是一个信息,告诉大家,做原研药,创新的产品才是最挣钱的合理导向。想法总是好的,至于后续是如何发展,只能是让子弹飞一会。
看了很多答案有很奇怪的逻辑在里面:

  • 集采后的产品质量就下降了。我不太知道怎么有这种印象,首先,这些支架都是16,17年便上市了的产品,已经是经过市场的考验,集采价格的降低并不会对产品的质量有影响,除非他们自身的生产环节和质量控制环节出了问题,导致集采前后的生产工艺发生变化,否则何来的低价的集采产品质量不行的说法?
  • 谁会用这些集采产品,医生都推荐高价的进口产品。拜托,这个清单里,波士顿科学和美敦力两家外企也是有集采支架产品进名单的好吗?
  • 集采后,打击企业研发积极性。其实,进集采的支架主要是药物洗脱支架,可以看到上层对耗材的集采还是在探索阶段。在药物的集采上,一般是会分原研药和仿制药,然后入围的药物必须是通过一致性评价,证明药效上是没有显著差异的,至于价格是企业基于自身的成本考虑来定价的,原研产品会有一定的优势。政策本身或者说初衷是为了鼓励研发的,至于结果是如何,就只能是时间说明一切。
集采政策下来,受最大影响当然是直属的销售部门,很多因为产品进了名单,当地的团队直接就地解散,随着集采政策的不断深入,可以预见未来企业里做销售,采购,进院等相关岗位都会逐步缩减,或者转型。当然,政策从来都不是只有一步,相信集采只是这场大医改的前奏,后续包括很多人提到的医生收入,整个医药行业的模式,医院的整体经营模式等等,都是结构问题,需要慢慢探索。
它是一个庞然大物,每动一步都会惹起一阵喧嚣,但是这个体系本身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改革势在必行,只是方法对不对,那就留待后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与问题关系不大的更新放在前面吧。有些人居然说我太理想了,不现实
那好,我就来告诉你什么是我面对的现实
我就是一名重庆乡镇普通医生
我刚开始当然也对集采药产生怀疑过,因为刚开始我是推荐给我爸用了国产的降压药,名字记不得了,但一瓶只要几块钱,效果真的很差,很快给他换回雅施达加倍他乐克了,平均下来一天也就不到两块钱。但这是我爸,那我面对的患者呢?
我知道三四十块钱对有些人来说根本不是钱,但是对另一些人来说真的舍不得花——比如我面对的患者,我说的甚至不是什么贫困户,就是乡镇的普通老百姓
对于这些慢性病,人家平常怎么处理的?
直接硬抗,对,就是硬抗。压根不是用进口国产的问题,人家不用药。那我面对那么多患者在我手上选择等死我应该怎么办?和他们谈卫生,谈健康,谈医学能有用吗?我能治得了穷病吗?
我有时候,真的真的很难受,觉得自己学医干嘛的,别说什么疑难杂症能治了,我也不指望了,现在是常见病治疗我都劝不动患者。我家里情况还算将就的,自己工资也已经借出去不知道多少了,但是又有个屁用,杯水车薪罢了
所以别和我讲什么生命健康无价的话,对于我见到的多数人来说,生命不仅不是什么无价的,生命就是廉价的,为了自己的生命健康花钱就是奢侈行为
人家患病了第一个问我的不是怎么样能治好,而是他要是不治能怎样。我连哄带吓的和他讲不治会怎样怎样,但除非是听到会得癌或者会死人了人家才愿意给我点反应,试探性的问我治好一共要花多少钱。至于什么黄疸水肿头疼心慌的并发症,除非实在忍不了,不然说了就是,“人老了都这样,谁还没个三病两灾的”,面对这种话你说说看我还能怎么劝?
你知道农村多少人各种慢性病硬抗,最后一查就是晚期吗?我告诉你,这根本就是普遍现象。
作为医生看到这些我不难受吗,但我能怎么办?你和他说这个进口药要四十一盒,效果好,然后他问我能保证治好吗,我敢保证吗?我和他讲进口药有多好真的有意义吗?但是难道我真的只能看着他硬抗等死吗?
来来来,你告诉我能怎么办。你来教教我,患者因为那三十块钱不愿意治病,这他妈不是现实还有什么是现实。现在几块钱一盒的降压药我好歹还能劝劝,没错,我会告诉他有这个副作用,那个不良反应,但是我更要告诉他的是这个药能治病,这个药能让他多活两年,现在至少他不再是等死的状态了,懂吗?
来,你来告诉我,作为一个乡镇普通医生,我到底应该怎样才能把心态放平看着我的患者为了省几十块钱在我面前选择等死?
现在你懂为什么集采有再大问题我也支持集采了吗?为什么我对有些人站着说话不腰疼那么生气了吗?理解为什么国家动了再多人的利益也要推进集采了吗?
永远也别把你自己当做大多数,大多数人在这个话题上是失声的,自以为是,真的很傲慢
—————————————————————————
怎么都那么担心会出质量问题的?
如果对某种药/器械是否真的通过一致性检验有疑问,欢迎带证据举报
如果自己临床体验中发现采购的物资良品率有明显问题,同样欢迎反映
怎么,价格低了就等同于质量完全没法用?
你怎么不说是因为之前的超额利润太夸张了呢?
医保医保,保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你说十块钱的药变成两块钱,一个月也就几十块钱,有必要降到六毛甚至六分吗?
六亿人月收人一千以下你不知道?你知道一百就是一千的百分之十吗?
你路边撸个串的钱,是六亿人月收入的十分之一
不过是屁股问题罢了。有些人是不是在三甲呆久了,就觉得大部分患者都是能看三甲的水平了?
简直荒谬
————————————————————————
我再说一遍,居民医保是基础保障
或许我在小医院工作吧,我还真没见几个来开降压药的病人说就不要医保报销的,就要买贵的
对医保这些器材好不好用,这个价格实惠不实惠到底是患者说了算还是医生说了算?
你说国产的质量跟不上,废话,一块钱东西怎么可能和一百块的一模一样?
但是你去问问普通的患者:一块钱,有可能会有并发症,有可能以后还会复发;但一百块这种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你问问大多数患者到底会选什么
然后想想看大部分患者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还是那句话,医改药改到最后,效果是患者说了算,是社会说了算,不是医生说了算
说白了就是我们穷呗,全国医院也不是只有三甲医院,这个事情到底有多难理解?
说实话,我要是大医院的医生这个事情我也不乐意吱声
但是一堆普通人就没必要附和了,真的
有钱人更没必要,医保保的越多,个性化医疗反而会发展的越好,这是我国目前经济结构决定的。人都是趋利的
有些医生药代当然可以不满,但是话不要说的太自私了
—————————————————————————
再补充个关于有些医生拿医保谈医疗效果的问题
我就这么和你说了,只有医保保障的越基础、越全面,个性化医疗,讲究医疗效果的医疗方案才会发展的更好
而不是现在这样,现在我国的医疗实际上就是缺乏个性化的
个性化医疗应该推向全社会,而不是少数的那一撮人
为什么?就凭他药企要挣钱,就凭城市里面没那么穷的老百姓想活的更舒服
医保只是保障人的基本医疗需要
但是从来不是只有最富有的那群人才有进一步的医疗需要
比如心血管这个,你看底价是四百多没错
然后国外的要一万二
你看中间有多少价格区间要填?我付一万二的肉疼付五千的行不行?
药企和器械厂商会不会放过填满中间这么大价格区间的机会?
谈医疗效果,谈更好的医疗手段,就更不应该反对最基础的医保
全面个性化医疗的前提就是,得先有个兜底吧?兜底都没有你谈什么个性化医疗,谈什追求医疗效果?
除非你追求的本来就是最少的那一部分人享受的最顶尖的医疗服务
各位是工作在301还是师从约翰霍普金斯,亦或是协和今年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最基础的医保加上经济发展只会促进个性化医疗,而不是相反;为什么就是不愿意承认实际情况是之前的超额利润太夸张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绝了,刚了解到很多医生现在就不用支架只用球囊了。

鉴于其他的几个回答,我觉得有必要多解释一下集采这个事情多方面的影响:
1、患者角度
绝对是好事情,很多人担心700元支架的质量,完全没必要担心,集采的支架就是现有市场主流的使用品种,集采合同规定的约定采购量是医院自主上报的,就基本等同于该产品目前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而现在支架这块国产替代外资基本完成,主要就是乐普、微创、吉威三家,可以看到这三家的成熟品种都在中标目录里了,吉威469最低价中标的还是定位高端的第三代支架,对标的是乐普的nano和微创的火鹰,美敦力2016年在国内上市的新支架也中标了,所以从患者角度,并不是采集后会用到质量较差的产品,和之前差距并不大。

2、医生角度
医生短期利益肯定是受损的,介入手术要吃射线,表面上几百块的手术费和付出不成正比,也理所当然成为了此次医改最大的阻力。
不过我估计医生群体也明白,这就是个长痛短痛的问题,明年DRGS就30个试点城市落地了,DIP也开始推了,全国推广也不远了,耗材价格虚高的问题,就算医保局不治,医院也会想尽办法去治。
现在的药物耗材费用能够占总体医疗费用的50%,甚至60%,而医疗服务费用反而占比就一点点,这明显就是不正常的,医生收入的大头结果是医药器械公司给的,你说医生到底是医院的医生,还是药企的销售,是在给医院工作,还是在给药企打工啊。
在药物耗材费用下去后,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提起来,医生收入的阳光化,不仅能够剔除不合理的医保支出,长期也能提高医生的尊严和地位,解决医患矛盾,这也是医改的出发点。
肯定有阵痛,服务价格的提升无法一蹴而就,科室间利益分配也是大问题,比如现在药品集采,节约的医保资金有一部分是返给医院的,但现在这钱,科室间怎么分配,还是分给开处方的医生吗?更苦又没钱的儿科急诊给不给?但就一步一步走呗。
阵痛肯定存在,但是从医改政策的落地节奏和医生10年的培养周期来看,我觉得现在这几年真就是最好的学医的时候了。

3、医保局角度
医改目的肯定是为了控费,对医保资金进行更加合理的分配,但我想提一点是,集采虽然看上去降幅很夸张,医保局的政策的制定和实行上,还是相对审慎的。
大家觉得这个降幅夸张,实际还是因为药品耗材价格畸高的行业现状造成的,早就专利到期的仿制药,用了十几年的支架,研发费用早就赚了几十倍回来了,在出厂价只有终端价1-3成的情况下,动辄还有80%甚至90%以上的毛利率,怎么也是说不过去的。
医保局在价格的降幅上,也是参考了全球价格的。
我这里懒得查数据了,我就暴论一下,很多集采的仿制药品种,也就堪堪降到了美国仿制药的价格,在此之前,国内患者吃的劣质仿制药,比美国患者吃的合格仿制药还贵上几倍。
至于支架,有CCTV给出的现成数据。


更新数据:进口支架,到岸700多元,加关税大约800元。进口产品基本不会赔钱,属于全球定价策略,国际上最便宜在德国,终端价100美元;欧洲其他地区大约200美元。微创在国内定价7000的firehawk在德国就100欧元。
4、药企角度
过往靠着一个老产品吃一辈子,疗效质量也不重要,只要钱给够就能大卖,躺着赚钱的好时光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必须老老实实投研发,做出有差异化的,有疗效的,能切实满足临床需求的产品,甚至产品群,才能拥有一定的定价权,才能获得高额收益。
很多人担心什么,集采降价这么多,药企都要死了,哪有钱做研发。
真的没必要帮药企操心,他们钱早就赚够了,而过往历史证明了,在药品耗材价格得不到有效管控的旧体制下,才不会有人去做研发呢,靠着老产品躺着赚钱就完事了,干嘛要做这么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而直到这几年,药企意识到不创新活不下去了,创新药上下游产业链才迎来了高速的发展。

以下原回答:
两年前,第一批国家药品集采,中标品种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当天对我来说是个不眠之夜,结果出台后各大券商电话会议轮番上阵,有主力品种中标的某公司董秘为维护估值反复强调自身出厂价只有终端价格的30%,实际降幅有限,反而能获得外资放弃的市场份额。算是正面揭开了之前遮遮掩掩的所谓渠道利润的冰山一角。
而和标准化的药品不同,作为非标品,疗效非常依赖实际手术效果的医疗器械,医生拥有更强的处方权,销售环节也更为复杂。公司需要经销商承担更多的线下销售职能,进行术前术后跟台,甚至对术者进行培训,进院需要打通临床科室主任、设备科、财政科、主刀医生乃至于护士长等多个环节,其加价比率还高于药品,行业预计其出厂价普遍在终端价的1-3成,甚至更低。本次支架的集采结果无非就是验证了这一先前可能永远得不到上市公司在公开场合正面回应的结论。也进一步体现出了药械集采常态化的必要性,以及正确性。
但对于还未全面铺开的集采,特别是对于一般大众理解壁垒更高的器械来说,单一品种的降价只能说是治标不治本,医生大可以选择其他利益品种来弥补自己的灰色收入,金属支架没了还有可降解支架,支架没了还有药物球囊,还有心脏起搏器,还有生物瓣膜。
医生对你说现在有一款700元的支架,有一款7000元的支架,和一款2万元的支架,从术后效果来看更推荐2万元的,在原本越贵越好的传统思维和事关人命的模糊且重要的选择,甚至一定道德因素的压力下,患者和家属真的有太多选择的余地吗?
过去两年创新药物的快速增长,特别是某国产肿瘤靶向药,在对标的外资药物进入集采大幅降价的背景下销量大幅增长,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第一批器械集采的落地,是医改的关键一步,但还不是决定性的一步,集采政策在实际情况中如何落地执行,如何限制医生的处方权,如何在保证医疗质量的情况下切实的降低医疗费用和医保负担,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2020.11.22补充
今天我在这里再补充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集采是不是好政策?当然是。问题是你如何做好它!
像现在这样,只要通过一致性评价,就最低价格中标,的确简单,但问题是,好不好呢?
当然不好。这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恶性循环。
药品太便宜利润低,药厂尽量节省成本,没有动力改进药品质量,集采药效差副作用多,医生给病人用了后效果不好,病人对医生有意见,医生越发不信任国产药,中国药厂口碑下降生存更加举步维艰,纷纷倒闭员工失业,病人发现集采药效果不好,或者因为厂家停产,买不到药,最后高价去药店买药,有的患者因为用了劣质集采药疾病复发,多次住院导致医保支出更多,这整个就是一恶性循环,最后是大家都利益受损。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比质量,是不是会更好呢?
假设以恩替卡韦这个抗病毒药为例,现在8块钱28片,差不多3毛一片。
据说一个中标集采的药厂做这个药一年利润也就几百万,我假设他是500万。
那我想了一个招标方法
这个药我让十个厂家中标,从第一名到第十名,排名越前,采购量越大,利润越高
我让他第一名有利润3000万,最后一名利润只有300万。
如果这个利润还不够有诱惑力,可以两个省一起招标,第一名利润上升到6000万,药厂能不动心?
药价适当升一些,比如升到6毛一片,一盒也才16元。16元吃一个月大部分病人都吃得起吧,如果你还怕贫苦老百姓吃不起,医保门诊报销一半,还是8块钱,可以吧?
但这升价的利润可以支撑厂家的利润,也能给厂家留足够的空间来应付药品原料价格的市场波动,确保药品供应稳定。
怎么决定排名呢?
比质量
各种质量指标往上堆,生物利用度,杂质含量,请药学专业人士多设点指标。谁符合的指标多谁排名越前。
这就完了吗?没有!
这个药中标后,还要监测患者使用后的质量
每个城市设一个药品质量追踪员,工资由中标厂家按比例把钱打到政府账上,药监局监管,厂家之间相互监督有没有行贿,敢弄虚作假判刑,涉事药厂一票否决踢出目录。
然后由医生上报患者使用该药物之后有没有副作用,有没有耐药,总之请医学专家来设定各种临床指标也安排上,加入到第二年招标的排名评审指标里面去。
你说厂家会不会开始重视药品生产质量,会不会改进工艺,提升药效减少副作用?
是不是整个集采药进入良性循环?
是不是以后集采药还成了一种质量认证,厂家对外宣传:我厂某药多少年中标集采,制药工艺精湛,药品质量有保证。
厂家质量出名后,是不是形成了品牌?是不是以后可以卖到东南亚,卖到一带一路国家去?
越来越多的药品集采后,这种生产质量优秀的药厂中标越多,利润越高,是不是越有钱投入研发?
前面几年可能原研药都排在前几名,被外资药厂占点便宜,但国内药厂是不是为了利润会在质量上逐渐改善,迎头赶上?我们国家的药企是不是会越来越强?
药品质量好了患者受益是不是更大?患者吃药副作用小,复发率低了,看病花费少了,是不是医保进一步省钱了。国产药品质量越来越好,国内医生用起来顺手,是不是也更信任国产药了?
当然实际操作起来中间还会有很多问题,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思路是这么个良性循环的思路。
同理也可以用在耗材招标上。
如果集采只是为了给医保省钱,把压价作为目的,那是彻彻底底的懒政。只会制造出更多的问题,最终损害的是广大群众的利益。
一切从广大群众的实际利益出发,全面的分析问题,设定一个能良性循环的集采机制,才是真正的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

------------------
以下原文修改于2020.11.7
先不说耗材,先谈谈自己临床上的一些见闻,原来治疗乙肝的药物中,进口的恩替卡韦30多元一粒,国产的10多元一粒,效果都还不错,后来集中采购后,中标的恩替卡韦好像是几毛钱一粒,8块钱吃一个月。
现在医院把原先进口的编码都关了,只让用集中采购的药,复诊的病人来开药,原来吃惯了进口恩替卡韦的病人一看几毛钱一粒,宁肯自己去外面药店找原先的药都不敢换成便宜的,有几个同意换这种集采的恩替卡韦的病人,原本控制的好好的病情吃着吃着就复发了。
当然这不具有代表性,我手上的乙肝病人不多,其中肯换药的病人就更少了,就这么几个肯换药的吃成复发当然也可能只是个例,没有统计意义。
按说老百姓也不是傻子,放着这么便宜的药不用偏偏要去用贵的药,只是老百姓朴实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一分钱一分货,便宜没好货,集采降价对老百姓是好事,但凡事过犹不及,你把商家的利润压缩到了极致,商家肯定会在质量上动歪脑筋,能省成本的都省,现在药厂竞争这么残酷,斗得你死我活,拿不到集采的份额就准备倒闭,拿到了集采份额想要保证利润就必须压缩成本。招标是谁价格低就招谁。至于质量,谁关心呢?招标又不看你质量,上面说是说要通过一致性评价,问题是有多少家是真做了呢?做了的其中又有没有猫腻呢?
药品耗材价格的确是虚高的,这大家都知道,降价我们也支持,问题是:一.能不能不要做得这么极端,如果抗病毒药国产的从10块一粒降到两块钱一粒我觉得可以接受,这样一个月病人也就花60块钱,再加上以后如果门诊医保报销一半,每月30块钱,绝大部分病人都吃得起,也就是一斤肉钱,花不了多少,但现在这样降到几毛钱一粒,8块钱吃一个月,为了给老百姓每月省这52块钱,能保证药品质量不下降吗?为省这52块钱导致药物质量下降对老百姓来说是利还是弊呢?我想大部分老百姓还是愿意每月掏这点钱保证下疗效不降低吧?  二.能不能把控下质量?不要唯价格最低者得。或者来个质量和药价兼顾的评分?哪怕你首先筛选一遍资质,弄严点,限定在几家做惯了这个药的大厂里去竞标,最少人家技术实力可以保证,或者你直接定个2折的价格来带量招标,谁的质量最好就用谁的。而不是现在这样,什么阿猫阿狗的药厂都敢来做,价格可以低到吓人,质量难以保证,我们临床上把这些集采的药开出去心中都没有底,不知道病人吃了会怎么样。以后如果这些药效果不好,把集采的药名声都弄臭了,老百姓来医院都不敢要这些集采药,都跑出去药店花比原来更高的价钱买原先的药,医保的负担的确减轻了,问题是老百姓的负担是不是反而加重了?
医生如果是战士,药品就是医生手里的枪,现在你告诉我手里这枪价格是原来的百分之一,你说我上战场拿着它心里有没有底气?
话说回来,药品这玩意吃了还能代谢出来,效果不好大不了换药,这冠脉支架放进去了可是取不出来的。
求求各位老爷,老百姓的命也是命,别只想着给医保省钱,降价可以,千万要保证质量啊。
<hr/>我再讲深一点,说说这事可能带来的影响,当然都是个人浅见,既不全面也不正确。大家也别跟我较真,就当听我吹水。
大家要知道,冠脉支架是用于冠脉介入手术的,介入手术需要暴露在X线下完成,X线有大量辐射,因此医生要穿着15斤的铅衣来减少身体受到辐射伤害。我不是搞心内科的,但我搞消化的也有ERCP这种需要在介入室完成的手术,也需要穿这种铅衣,每次穿着重重的铅衣做一台站一两个小时,又热又重又累,经常是做完手术后浑身湿透,非常辛苦。
而且铅衣只能保护躯干和脖子,头颅和四肢是暴露的,辐射的损害跟辐射剂量呈正相关,患者接受一次手术的剂量不算太大,但很多介入医生是需要每天都暴露在这种辐射下,长年日积月累,辐射积累量是很高的,因此可以说是医生牺牲自己的健康来拯救患者。有点类似于切尔诺贝利事故里那些冲上去顶着辐射处理险情的共产党员,当然,介入医生这个受辐射剂量没切尔诺贝利事故里的那么夸张。但日积月累的也很可观,因此介入医生有个专门的介入假,就是当你受到的辐射量超过一定数值时,医院会给你格外放假休息,暂停介入手术等等。
但尽管有这些保护措施,介入医生受到的辐射损害也的确挺大的,比较直观的就是一个是脱发比较严重,另一个就是患癌率感觉更高一点,身边认识的有两个长期做介入手术的教授,一个甲状腺癌,一个鼻咽癌的。至于秃顶的,太多了见怪不怪。
因此很多心内科医生,比较惜命的是不愿去做介入手术的,另一个是女的介入医生是比较少,保护女同志吗,女同志一般搞搞心电生理和消融之类。
为什么中国现在很多医院喜欢搞介入,这玩意是真的赚钱,介入医生明面收入不高,但灰色的真的不少,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吸引了大量医生投入其中,中国的冠脉介入水平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光从操作技术、操作经验和操作例数来讲,很多大医院的医生都可以吊打欧美,经常有教授飞去欧美做技术展示的,也经常有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有钱人跑来中国做手术的,中国人创新方面差一点,但论玩手活玩技巧,比老外强了不止一点半点。你看只要是单人技巧类的体育项目比如乒乓球、跳水这些,我们中国人都玩的不错。扯远了。
现在支架咔的一下,只要500块了,大量灰色收入肯定没有了。
但介入手术费没有涨啊。
就医院给的那点介入补贴,三瓜两枣的,要你每天半夜从被窝里爬起来跑医院做急诊介入,穿着重重的铅衣累得半死,还要吃着射线冒着得癌的风险,一次赚那么两百块钱,换你你干不干?
两百块我哪里赚不到啊?我去门诊多跟几个病人唠唠嗑也回来了啊。
因此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中国的冠脉介入手术量会大幅度下降。以后医院的介入手术能推就推,水至清则无鱼吗。
但好的方面是,老百姓和医保都省钱了,以后一些过度的冠脉介入手术也会没有了,一部分老百姓避免了过度医疗。
但从长远来看,介入医生群体的数量肯定会萎缩,大家又都变得比较惜命了,毕竟公立医院能给的这点钱不值得医生去卖命吗,觉悟高的毕竟是少数啊。如果等这批练出来的技术精湛的医生退休后,中国的介入医生可能会迎来青黄不接的局面。到时候需要做冠脉介入的患者可能会面临手术排期长,手术并发症死亡率升高的情况。
请大家不要误会我在为医生的灰色收入辩护,我只是在陈述现实和分析由此造成的影响。以后面对的问题是,这块收入消失后,如何调动医生的积极性的问题。现在的公立医院的技术性收费是明显很低的,完成一台介入手术医院给到医生个人的费用也是很低的,我们医生还是希望以后国家能上调技术收费,特别是医院要把给到医生个人的手术费提高,但我个人对这点持悲观态度,国家会提高技术收费但不会提太多,毕竟考虑低收入老百姓看病和医保承受能力问题,国家不太有动力这么做,医院层面因为各种医改政策导致医院收入下降,医院也没有钱这么做,具体未来会如何操作,还需要继续观察。
只希望最少,厂家能保证支架质量,当然这也要考验厂家的良心,在成本削减上不要做的太狠,不要本身手术很成功,但因为支架质量问题导致心梗患者再次栓塞率变高,死亡率升高,最后又变成医患撕逼,到时愿意做介入手术的医生就更少了。
另外还有可以预见的影响就是,很多医疗器械厂家要倒闭,大量代理经销商和医疗器械代表要加入失业大军了。
2020年在他们的回忆里注定是寒风瑟瑟的一年。
———————————————————
我发现很多喷子阅读理解障碍。
老是觉得我在否定整个集采制度
是自身利益相关,在为回扣洗地。
为既得利益发声。
说真的,这些人都需要重读小学。
我文中写的很清楚
我一直都是支持集采降价格的
我呼吁的是集采不要只看最低价不看质量
我呼吁的是国家要抓一抓集采质量问题。
确保集采质量!
因为这玩意是用到病人身上的
价格虽然是最低,但如果质量不行
是会死人的
我们在临床上已经感受到了集采药物的质量问题
我们不希望集采支架也出现这种问题
尤其支架这玩意放进去了是拿不出来的
到时出了问题背锅的是我们医生
就我这观点也算屁股歪了?
一般药物的流通环节大概占药价的80%左右
一粒药从10块降到2块,降低了80%,这叫砍去了流通环节的利润,砍去了回扣。
一粒药从10块降到了2毛,降低了98%,你说2块到2毛这部分的降价,是砍去了谁的利润?会不会影响质量?
一个支架,从一万降到2000,这叫砍去了流通环节的利润,砍去了回扣。
一个支架,从一万降到500,2000到500的降价部分,损害的是谁的利润,会不会影响质量?
我支持集采把价格从10块降到2块,但我反对把价格继续从2块降到2毛。
我支持集采把支架从一万降到两千,但我反对把价格继续从两千降到五百。
因为我认为这必然带来一系列问题。
除非你国家能确保支架从两千降到五百后
产品质量没有明显下降
流通环节的蛋糕可以砍,回扣可以砍,但制造环节的蛋糕不能砍太狠,要留出足够的利润给他们竞争,改进工艺,促进研发。
这样把所有环节的利润空间砍死了,表面上看赚了,实际上亏大了。
不光有产品质量问题,还有大量失业的问题,药品原材料价格波动导致的厂家供货可持续的问题。
很多人为价格降到极致而狂欢
而我却看到了背后隐藏的危机
如果我这样解释你们这些喷子还看不懂
建议马上立刻原地爆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