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C是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细胞群体,具有特有的生物学特性。目前认为,对CTC进行分子表型鉴定比单独CTC计数可能更有价值。那么,CTC到底有多少种,又分别是哪些,它们在循环系统中又是如何逃避攻击的呢?这一切都要从CTC关系密切的EMT(上皮-间质转化过程, 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说起。 EMT最早发现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近年已被证实与癌症转移密切相关。癌症转移过程,原发灶中部分肿瘤细胞发生EMT异变,异变成间质型的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移动、侵袭、诱导血管生成的能力,比普通重力细胞更容易进入血管。 肿瘤细胞进入血管后即被称为CTC,其中包含了完成EMT转化的间质型CTC,还有一部分是没有完成EMT转化的上皮型CTC。经过血液循环传播后,由于间质型CTC抗调亡信号得到了加强,并获得化疗耐药的特性,因此有助于其在血液循环中生存下来。 除了单细胞状态的CTC,部分肿瘤患者血液中还存在循环肿瘤细胞团(CTM),后者是由若干个CTC细胞聚集形成。CTM中包含的血小板等血源细胞起着帮凶的角色,释放物质(如IGF-b)诱导EMT发生,因此CTM中往往包含较多间质型和混合型CTC。研究显示CTM更容易存活并锚定形成转移灶,而且可能对化疗耐药。 知名度很高却又仍然神秘的肿瘤干细胞(CSC),亦存在于CTC中。最近的研究将间质型CTC与干细胞特性联系起来,认为EMT可以赋予CTC干细胞特性,获得自我更新能力、干细胞标志物表达、甚至免疫逃逸能力,目前的推测是血液中具有干细胞特征的CTC有可能是最终形成转移灶的原因。 CTC分子分型革新了人们对CTC的认识,发掘出CTC除了数量之外的更大临床应用价值。那么,CTC从实验到临床的艰难探索中经历了哪些阶段,又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呢?我们下期继续……
来源:葱玛、lotus 益善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