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有一个“比伦定律”,意思是“若是你在一年中不曾有过失败的记载,你就未曾勇于尝试各种应该把握的机会。”这就是“比伦定律”,它由美国考皮尔公司前总裁F·比伦提出。
“比伦定律”告诉我们,在工作中你若遭遇了一些失败与错误,虽然是痛苦的,但在挫折中付出的血汗越多,成功也越殷实,收获也会越饱满。甚至有点踉踉跄跄经历了挫折,只要最后走出困顿,闯出一片新天地,那些历程都是值得记录和总结的。 马云曾经说过,要学习失败学,不要学习成功学。万象世界,成败相依。比伦定律辩证地认知“失败”,把失败看做是成功的前奏。面对失败和挫折,关健是能否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智慧,继续前进。 所以,当我们在工作中出现了错误,遇到了挫折,遭到批评,甚至严厉批评,应该抱着客观理性的态度来面对,因为如果你能正确把握,这正是你成长、成功的前奏。 董倩没有想到“一步登天”会进入中央电视台。但是,在以后的日子里,董倩在节目采访中不断遭受挫折。她清楚地记得制片人时间曾跟她说:“我看人还没有走眼的时候,挑主持人向来一挑一个准儿。可是现在你的同事,还有我的上级,都反映你不行,我不能不想是不是我走眼了。你可别成为我的第一个败笔。”上司的这段话让董倩的脸上火辣辣的。从此董倩更用功了。 董倩第一次做的大型系列片,是1998年民主党派领导人的系列专访。但采访效果大家普遍反映不好,说她绷着脸、瞪着眼,特别严肃地质问人家。部门领导还特意把她叫到办公室,表情严肃地说:“这里有一份关于你的材料,你拿回去好好看看。” 一头雾水的董倩接过大信封,忐忑不安地回到办公室打开材料,原来这是北京广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张颂写的一篇内参,3页纸。就她主持的节目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分析,并从专业的角度提出了不少非常“尖刻”的批评意见。 董倩这次跌得很重,领导的批评也很重。但她努力反思自己,把这份批评材料郑重地贴到办公室旁边的墙上。她觉得:“人应该换个角度看批评,人家批评是对我的帮助啊!说明你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你再不是一个无关痛痒的人。” 她总结自己说:“不如张泉灵的聪明,不如柴静的口才,不如白岩松的深刻。”她从所处的环境中感受到什么是优秀,从同事的身上看到了什么是杰出,她慢慢悟出记者的魂就是提问。 为了使自己的提问变得聪明、深刻、妙语连珠,她经常“预习提问”到深夜,还把编导准备的半尺多厚的资料带回家。思考提问角度、提问方法、整理采访提纲、提问思路。从而使她的采访提问水平不断提高。 董倩就是凭着这样一种态度,认真吸收方方面面的批评和建议,在批评中反思,在批评中成长,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一路拼搏,终于迎来了辉煌,成为观众喜欢的著名记者、主持人。 人的成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不论工作还是生活,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即便再有阅历的人,也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受到批评在所难免。面对批评,如何处理,是置若罔闻,还是表示感激、认真对待,这对一个人十分重要。 如果因为自己的不足、无能、犯错而给他人或组织带来麻烦或造成损失,我们就不得不接受批评或惩罚,就必须为自己的错误承担相应的代价。其实,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犯错与改错中成长的。 董倩的成长与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生不在于是否犯错,而在于对待犯错的态度。比伦定律的真正意义在于:失败与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吸取教训而丧失成长与成功的机会。 来源:职场人生 作者:宋振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