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2688|回复: 0

[标志物] 体检中的“肿瘤标志物” 是否非查不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6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吴海云,大约在7年前的一天,半夜三点接到了一位朋友的电话,这位副部级官员在电话里的声音显得非常焦虑和紧张,他说,最近他做了一次体检,其中有一项“肿瘤标志物”检查的结果超过正常值。当时这位朋友正在争取晋升的机会,对此着急,吴海云听完对方的叙述,简单又笃定地对他说:“没事,你放下电话,安心睡觉,每天该干啥干啥,不用管它。”这位官员便相信了这位经验丰富的医师的判断,此后身体并没有 “恶化”起来。第二年体检过后,他果然高兴地告诉吴海云,“这项指标又正常了。”

被滥用的肿瘤标志物

目前,几乎所有的体检都包括两项基础的肿瘤标志物检查:甲胎蛋白(AFP)与癌胚抗原(CEA),这两项分别是肝癌与消化系统癌症的辅助诊断指标。而在更高端的体检套餐里,肿瘤标志物已经增加到了13项,很多体检机构还专门推出了“防癌体检套餐”。

在一家网站上,8个体检套餐项目中,有6个均有肿瘤标志物的检查。标价586元的男性套餐和标价663元的女性套餐均检查AFP、CEA两项;标价1641元的男性D套餐检查AFP、CEA、T-PSA(总前列腺抗原)、F-PSA(游离前列腺抗原);标价1936元的女性套餐D检查APF、CEA、CA125(糖类抗原125)和CA153(糖类抗原153)。

面对如此复杂的防癌套餐,某三甲医院检验科主任表示,体检时查肿瘤标志物意义不大。他认为,目前所有的肿瘤标志物都不适合用于健康人群的肿瘤筛查。

对此,吴海云解释说,“一般来说,肿瘤标志物只能作为肿瘤患者监测其病情发展、治疗与康复的指标,不能作为判断一个人有没有癌症的标准。健康人的血清里也会偶尔含有这些标志物,用它们来作癌症筛查,敏感性和特异性很低,因而常常出现‘假阳性’的结果,所以这种笼统的肿瘤监测项目,往往没有太大意义。”

据悉,国际医学检验学领域最权威的学术组织美国全国临床生物化学学会(NACB)于2008年和2010年分别制定了睾丸癌、前列腺癌、直肠癌、乳腺癌、卵巢癌、肝癌、膀胱癌、宫颈癌和胃癌的肿瘤标志物使用指南。这些指南都明确指出,肿瘤标志物不适合用于普通人群肿瘤的筛查。

NACB的指南不仅阐述了该学会的立场,还汇总了其他各科专业学术组织关于肿瘤标志物使用的比分。各专业学会的立场与NACB大致相同,认为在普通人群中采用肿瘤标志物进行肿瘤的筛查是徒劳的。

据介绍,现今所知的肿瘤标志物, 绝大多数不仅存在恶性肿瘤中, 也存在于良性肿瘤、胚胎组织、甚至正常组织中。因此, 单独发现肿瘤标志物肿瘤升高, 不能作为肿瘤诊断的依据。因而,对健康人进行这些检查并不能减少肿瘤死亡的风险, 反而增加不必要的担忧和额外的其他检查。

一位临床医生直言不讳地说,肿瘤标志物全套用于健康人群筛查,跟滥开药物的行为没有什么区别。

真正有效的癌症筛查,需要根据一个人的家族病史、年龄、性别等因素来做具体有针对性的检查。比如,有肺癌家族史,或年龄大于50岁、每天抽烟一包以上,连续抽了20年以上的人,就需要做肺部的低剂量螺旋CT。

同时,吴海云介绍说, 对45岁以后的女性来说,定期筛查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有助于发现早期恶性病变,有效降低宫颈癌死亡率,且不会增加对良性病变的过度治疗。

2013年,北京市卫计委出台了《北京市常见肿瘤基础体检项目指引》,把肿瘤标志物纳入其中。这令吴海云感到不解:政府的职责本来是规范体检产业发展,怎么能指导癌症筛查这样一个专业的事情呢?并且这样的指引,也不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最新理念。吴海云认为,这个防癌套餐的出台,效果就是使整个防癌体检火了起来。

前列腺癌治疗 引发的争议

对于肿瘤筛查,吴海云还有一些听起来很“偏激”观点。他说,由于人种不同,美国的癌症谱系也与中国人的不同,因此,一些适用于美国人的检查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意义并不大。他举例说,乳腺癌的检查就会因为人种的不同而效果不同。美国女性所患的乳腺癌发展缓慢,因此在45岁以后积极做钼靶检查会有很高收益。但中国人的乳腺癌多为烈性疾病,就算刚做了钼靶检查,也有可能在下个月就得了乳腺癌。

另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是前列腺癌PSA检查,前列腺癌是美国男性发病率第一的癌症,因此美国人对筛查前列腺癌特别重视,但它在中国的发病率比较低,且发病年龄多在老年。“假如一位身体其他方面都很健康的80岁老人因为做了一次体检发现了前列腺癌,你说还要不要治疗?我认为不需要。”

对于吴海云的这个说法,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教授薛兆英说,国际上对于早期前列腺癌是否需要手术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在欧美国家, 早就有医生主张对某些早期前列腺癌病人采取不开刀而只做“观察性等待”的方式进行处理。薛兆英说,在“观察性等待”的过程中,对前列腺癌患者一般不做任何治疗,只通过定期检查和监测一系列指标,来判断前列腺癌的进展状态,并根据情况决定下一步是否需要转为手术或其他治疗。

实际上,上述观点有调查数据的支撑:欧洲的研究提示,推广前列腺癌PSA筛查虽使该病的死亡率略有下降,但极大地增加了社会医疗成本,治疗48例患者才有机会使1例患者的生存期延长,而其余47例患者,则很有可能因接受内分泌治疗而不再拥有性生活,或由于接受手术治疗而影响终身排便。研究人员认为,经PSA筛查而诊断为前列腺癌的患者正遭受着“过度治疗”的伤害。

2010年3月9日,美国专家指出,自1994年PSA被用作癌症筛查最常用指标以来,全美每年用于PSA筛查的单项费用已超过30亿美元,但该检测对前列腺癌的预测效率,“几乎不比投掷硬币决定更高”。

“甲状腺癌流行”背后的秘密

对于癌症筛查,最新的颠覆性意见来自《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4年11月6日,该刊发表一篇文章,揭示了韩国在近20年时间里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提高了15倍的秘密。

自韩国政府1999年启动了一项全国性的体检计划后,很多接受体检者顺便进行了颈部超声波检查。但这样做也意外地突显了及早诊断的巨大危害:一种本来罕见的癌症甲状腺癌,成为了韩国最常见的癌症。

文章中指出:早在1947年,病理学家就在尸检中经常发现死者患有甲状腺癌的情况,而这些患者并非死于甲状腺癌,他们生前也从未被诊断出过该病。当时的研究就发现,正常成年人群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患有甲状腺癌,其中绝大多数人患的都是微小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许多人一生中症状都不明显。

文章的作者美国医学教授韦尔奇表示,事实上在韩国,甲状腺癌并非真正的“流行病”。这是因为在韩国,虽然被诊断为甲状腺癌的人急剧增多,但死于甲状腺癌的人数并没有变化。按理说,如果超声检查挽救了患者的生命,那么死亡率应该降低才对;而如果流行病蔓延开来,死亡率应该缓慢上升才对——然而数据却完全没有起伏。

由于诊断而造成的所谓“流行病”对任何人的健康都没有好处,而且它毫无必要地转移了资源,也毫无必要地惊吓了患者。最大的问题是,它催生了过度治疗:多数被诊断患有甲状腺癌的患者被切除了甲状腺。然而甲状腺是人体内一个十分重要的腺体。

作者在文章中指出:检查在一些情况下是有意义的,尤其是对癌症真正的高危患者——例如,家族内有多人死于癌症的患者。

韦尔奇教授曾著有《过度诊断:追求健康却招致疾病》一书,同时,他近日在《纽约时报》撰文称:韩国的经验显示,试图早期诊断癌症的做法有负面的影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甲状腺癌和前列腺癌的问题最为严重,这种情况对肺癌、乳腺癌、皮肤癌、肾癌也存在。当然还有对于检查的焦躁,这可是对任何人的健康都不会有好处的。

美国梅奥诊所的医生布里托和他的同事去年也发表论文认为,更多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的出现,一个因素是高科技成像技术的进步和广泛使用。另一个因素是报销政策,这些政策鼓励医生使用这些技术。

“这些技术的简便性和滥用的驱动,导至过度诊断现象的发生。”布里托说,“已经观察到,(甲状腺癌在)全球发病率不断上升,但分布不均匀。例如,瑞典、日本和中国已经经历了这一特定癌症的发病率的逐步升高。”

布里托在论文中同时指出:过度诊断常常会导至过度治疗,包括不必要的手术。甲状腺切除术费用昂贵,而且可能会出现严重、永久性的并发症,包括喉部神经损伤。接受全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必须在余生中采取甲状腺素替代疗法,这一治疗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健康风险。

为此,梅奥诊所的研究团队建议使用“小乳头状病变”来被重新命名那些处于休眠期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布里托说,“通过去掉癌症这个标签,我们可以重新架构管理这些疾病的级别,减少患者对癌症的焦虑程度。”

关于“肿瘤标志物”你应该知道的

据《台州日报》报道 肿瘤标志物,它究竟代表着什么?检测结果超标是不是就表明患上了癌症?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潘印。

潘印告诉记者,看到肿瘤标志物高就十分害怕,感觉自己患上癌症的人非常多。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在临床上,相当一部分的癌症患者,其相关的肿瘤标志物都不会升高。除了这几种高度特异性敏感性的肿瘤外,其他各种各样的癌症患者当中,只有约30%左右的患者相关的肿瘤标志物会上升。

而临床上,略高于正常值的肿瘤标志物往往由于炎症造成的。“等炎症得到控制,升高的指标也会逐渐恢复正常。”潘印说。

潘印提醒,虽然肿瘤标志物的升高不一定等于癌症,但有两种情况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是短期内指标大幅度升高,二是一段时间内指标持续走高。”潘印表示,如果出现这两种情况,医生的态度是会“高度怀疑”患者得了肿瘤。


来源:黑龙江新闻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