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科是个特殊的工作场所,多种有害因素并存。病理科工作者长期接触大量携带潜在感染性的组织标本,极易发生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甚至还可以造成感染的扩散。除生物因素之外,病理科工作者还会受到化学试剂、消毒剂等化学因素的危害和各种仪器设备产生的噪音、辐射等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病理科危害因素的分析,提出防护措施,以提高病理科工作人员自身防护意识和改善职业环境,最大限度的降低职业危害因素。
1 暴露的危险因素
1. 1 生物性因素病理科每天接触到的临床标本中,许多具有潜在的危险。比如尸检、术中冷冻以及对痰、尿等进行细胞病理检查时,除手部接触之外,各种污染物还会经暴露的眼、口、鼻黏膜和皮肤伤口等与工作者接触; 受这些标本污染的实验台、地面、仪器设备等表面会产生二次暴露接触。如结核分枝杆菌由于感染性强,潜伏期长,大多数实验室获得性结核病是由处理标本引起的,气溶胶也是结核分枝杆菌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可能性决定于每一空气容积传染性微滴核的数量( 传染性微粒密度) 和易感个体对微粒密度接触的时间,因此其结核病感染机会比一般人群要高。
1. 2 化学性因素
1. 2.1 有毒物质病理科工作中常用的甲醛、二甲苯以及免疫组化显色剂等均有一定的毒性。甲醛对黏膜、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肤均有强烈刺激性,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肝脏等产生毒害。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 MOSH) 已将甲醛列为人体可疑致癌物。二甲苯可经呼吸道、皮肤及消化道吸收。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二甲苯,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四肢无力、意识模糊等中毒症状。长期接触可使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抑制骨髓再生,引起肝肾功能损害,甚至还易致癌。3,3'-二氨基联苯胺( 3,3'-diaminobenzidine,DAB)为免疫组化标记最常用的显色剂,其反应产物也是一种致癌的诱变剂。
1. 2.2 腐蚀性和挥发性物质消毒是病理科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在消毒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消毒剂,如84 消毒液、过氧乙酸等及冰醋酸、乙醚、盐酸、酒精、氨水等化学试剂大都具有腐蚀性和挥发性,病理科工作人员与之长期接触,容易对皮肤、黏膜、神经系统、胃肠道及呼吸道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导至组织器官功能紊乱。
1. 3 物理性因素
1. 3. 1 机械损伤致感染因素机械性损伤因素是病理科医师和技术员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冷冻病理送检均为手术切下的新鲜组织,带有患者的血液等体液。在取材、制片时操作不甚均有被锐器刺伤的可能,此时污血或污染体液所携带的病原体经过破损的皮肤或眼睛而使机体感染。机械损伤常具有突发性、难预防等特点,致病风险很大。据报道,被HIV 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HIV 的比率为0.3%; 含HBV病毒量高的标本,只需残留0.004 ml 血液就足以使人感染HBV,被携带HBV 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为1 /5。HCV 也以血液传播为最常见,虽然HCV 的传播危险性低于HBV,但医务人员总感染率仍高于一般人群,Mitsui等报道抗HCV 和HCV RNA 阳性血所污染的锐器每刺破100 次,就有10 次血清转阳。据统计目前我国HCV 感染人数达3 600 万,其中有一半人将发展为慢性肝炎,而至今没有HCV 疫苗。
1. 3. 2 噪音及辐射影响病理科使用的离心机、微波炉、水浴箱、电脑等以及自动染色机、自动封片机、通风设备等大型仪器设备都会给病理工作人员带来各种不良影响。通风柜、离心机及各种电机轰鸣声等各种频率的声音混杂于整个工作空间,长期工作于噪音环境下容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和听力下降等。
1. 4 心理、生理因素心理性危害是由精神压力、工作紧张对机体所造成的伤害。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临床治疗有极高的指导作用。因此病理医师在日常的诊断工作中背负着极大的精神压力。同时长时间的固定坐姿看片或切片工作极易导至颈椎病的发生。
2 防护策略
2.1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由于过去医学教育的缺陷、教育理念的落后及知识来源的匮乏,在现有的医护人员中,通过教师教授而获得有关防护知识的仅占10.8%。因此,病理科内不论医师还是技术人员都应认真学习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和文件,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克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侥幸心理,加强普遍性预防( uiversal precations,UP) 的理念,了解工作中各种危害因素,熟悉意外事件处理办法。
2.2 改善病理科工作环境病理科实验室根据医疗机构病理科生物安全管理细则( 试行) 应达到BSL-Ⅰ、BSL-Ⅱ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biosafety level,BSL) 实验室的标准,设立生物安全的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与清洁区之间应有明显标志,各区之间设立缓冲间; 病理科相关实验室( 取材室、冷冻切片室、标本存放室、制片室、细胞室、组织化学染色室、免疫组织化学室、分子病理室及病理解剖室等) 应达到BSL-Ⅱ实验室的防护标准,布局要符合生物安全要求,同时设立独立的淋浴间。
2.3 遵守规范操作流程严格行为规范,应采用标准防护措施,戴工作帽、口罩、手套,必要时穿防护衣带防护镜。接触感染性强的标本要戴双层手套。有文献报道,通过洗手可降低30%医院感染,因此要根据《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中的洗手程序,对全科人员进行培训,严格要求,操作前后正确洗手。每日操作前及工作结束后均用消毒液清洗或擦拭取材台面,污染物品及器材须消毒液浸泡或擦拭后作清洁处理,对于处理过结核标本的实验室消毒,还应使用紫外线照射工作间空气,将其中细菌杀灭。使用辐射强度在100 μw/cm2 以上的30 W 紫外线灯,在相对湿度50% ~ 70% 的条件下,照射40min 以上可使空气中结核分枝杆菌杀灭效果达到99.9%以上。并采取定时通风稀释和冲刷空气,使含菌量降低至不能引起感染的程度。
2.4 病理废液的处理病理实验室主要的废弃物为甲醛、二甲苯、乙醇等化学试剂。正确的方式是采用相应的容器分装医疗废弃试剂,密闭瓶盖,再用黄色垃圾袋封装,外贴上标签,表明废弃物产生的单位、科室、种类、日期,确保无破损、渗漏后,放入专用收集箱,利器( 包括针头、刀片、金属和玻璃等) 应直接弃置于耐扎容器内,由专人送至医院的医疗废物处理站统一处理。在处理DAB 的问题上,Duke 大学环境安全部颁布了两种处理程序可以完全破坏DAB,而不会留下终反应混合物。一种是高锰酸钾法; 另一种是过氧化氢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 法,这样处理才能避免对工作人员身体的伤害,减少对实验室和公共环境的污染。
2.5 防止针头、刀片或锐利器械损伤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和宣传,大力提倡安全操作,掌握锐器和废弃物的正确处理方法: 小心处理锐器物品,不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 不给针头戴帽,不人为折断和弄弯; 如在工作中不慎被刺伤,应立即采取保护措施,如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可在伤口边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然后用0.5%碘伏消毒伤口。被HBV 阳性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时,最好在24 h 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记物检查。
2.6 噪声和电磁辐射防护在科室排班时,尽量采用岗位轮换制,减少辐射频率和强度。对电子设备尽可能采取仪器室和工作间分隔,并采用隔音、防辐射设计。对不适宜在环境污染严重场所工作的孕妇,体弱人员,进行适当岗位调整。有条件时可以配备适当的防噪音和防辐射装备。
2.7 生理、心理因素的预防病理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积极采取各种有利措施缓解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预防固定姿势久坐产生的危害,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定期体检,预防接种,增强体质。病理科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应引起大家的重视。增强安全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能力,确保自身安全、病理科安全、环境安全,也是我们病理界广大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