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常规H&E染色和特殊染色是病理诊断工作的基础,是病理科诊断质量保证的基石。日前,在北京召开的罗氏诊断常规染色平台研讨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吕宁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北京朝阳医院病理科主任金木兰教授等4位专家就常规病理工作中组织污染、制片过程中脱水环节问题、自动染色机的使用及特殊染色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专题报告,为病理实验室自动化、规范化管理以及肿瘤的预防和诊治提供了新思路。
重视H&E染色过程中的污染问题 来自西雅图PugetSound Gastroenterology的病理学家、同时担任美国五所独立实验室病理总监的John B.Carpenter博士就病理实验室中的组织污染来源、处理措施等进行了系统分析。Carpenter博士认为,在制备H&E切片的过程中存在两大类组织污染:一是蜡块上的污染,可能是标本的处理、蜡块组织片的前处理及组织包埋等造成;二是切片上的污染,可能与技术员的操作区域、滩片的水浴或染色过程有关。
临床上很多疾病都需要有病理诊断的帮助才能对症用药,而常规病理检测作为病理检测的基础,除了占用病理工作者的大部份工作精力外,如何在不影响准确性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尽快完成尽量多的检测成为近年来病理实验室的发展趋势。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技术组副组长郑波老师分享了该院使用Symphony全自动单独滴染H&E染色平台的经验;该平台采用全自动单独滴染染色技术,成为首台真正实现了全过程无人干预的全自动平台,郑波老师分享了如何利用该平台提高常规染色工作流程与效率的经验,并对比了原有开放式浸染式浸色仪与全自动单独滴染染色仪在质控与试剂维护过程中的差异,"过去,原有的开放式浸染仪的质控操作,主要是通过定期更换试剂进行,染色质量与试剂中有效成份的浓度及氧化程度成正相关性,也与每缸溶液处理的切片数量相关;由于操作人员手工配制试液,使染色的质量随着操作员的更换及试剂重复使用的次数而出现变化,即使在注重质控与严格规定操作流程的实验室,由于实验室每天处理的样片数的变化且处理的组织不同,不同组织种类及大小对反应试液的影响程度亦不相同,在使用原有的开放式浸染系统时,仍然无法保证每天每张切片的染色效果保持一致。"采用单张滴染式的染色技术,保证了每张切片均在默认的标准化程序化的条件下,使用新鲜试剂的进行染色,同时,即用型的试剂也减少了因不同技术人员在配制试液过程中,因称量、溶解、过滤等操作中可能引入的人为误差,提高了染色质量的稳定性。此外,从烤片、染片到封片集于一体的全程自动化,机内封片后即可交予病理医生阅片,加快了病理制片染色速度,减少了试剂维护时间花费,标准化了染色的操作流程,提高了组织病理实验室工作效率及穏定性,从而改善H&E染色全过程周转时间,提高工作时间利用率,简化质控、维护流程。独特单独滴染的设计确保每张切片使用新鲜试剂,使从根本上避免染式过程的组织交叉污染成为可能。
特殊染色在临床病理中的重要价值 随着医学技术和肿瘤治疗的不断发展,个体化医疗时代已经来临。全自动化的病理检测技术,实现了检测流程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加快了病理检测速度,在确保高品质检测结果的同时,可使临床医生获得更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从而使个体化医疗发展成为可能。特别是在肿瘤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预后评估及指导靶向治疗药物用药中,病理检测技术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