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3925|回复: 0

[国内新闻] 2014新一代测序大会嘉宾演讲摘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 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随着遗传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疾病的遗传复杂性远超预估,高通量方法系统检测势在必行。新出现的二代测序技术不断完善,成本逐渐下降,使得芯片技术将逐渐被高通量测序技术取代。二代测序的出现动摇了传统基因诊断的思路,使疾病的预测、诊断、治疗、预后都变得不再盲目和模糊。个体化医疗/精确医疗的贯彻将推进个人基因组学检测。

2014新一代测序大会将会讨论当前基因测序技术的进展,基因组测序技术所带来的基础科学方面的突破,以及备受关注的基因测序技术和健康分析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从基因序列到疾病的科研之路漫漫,但人类理性的光辉终将照亮这条求索之路。

以下是本次研讨会的部分嘉宾的演讲摘要,更多相关资讯可关注生物谷会议官方微博(@生物谷会议),或登录会议官网:2014新一代测序大会。

郭伟

教授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1989年师从邱蔚六院士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副教授;1998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1999年担任博士生导师;1999-2003年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2003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修。主要从事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近30年。尤其对口腔癌的靶向和综合序列治疗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诊治晚期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患者3000余例。先后二次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曙光计划”资助。现任中华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内科学组组长,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CSCO执行委员及恶性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委员。NCCN中国版《头颈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编委,上海市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副主任。《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等8本专业杂志编委及常务编委。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荣获上海市发明金奖。2011年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培养已毕业硕士9名,博士12名,先后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专着4部。

演讲主题:口腔颌面-头颈鳞癌多中心靶向治疗的临床研究

晚期口腔颌面-头颈鳞癌的治疗仍然是个巨大的挑战。尽管传统的手术、放疗及化疗近年来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晚期口腔颌面-头颈癌的预后仍然较差,分子靶向药物的兴起为此带来了希望。目前针对头颈癌的靶向治疗的靶点主要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前者的代表药物有西妥昔单抗及尼妥珠单抗,他们无论是单药治疗,还是与放化疗结合治疗,均表现出了良好的前景;后者的代表药物主要是贝伐单抗,也已经进行到临床III期实验。靶向治疗为晚期口腔颌面头颈鳞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重点分析国内口腔颌面-头颈鳞癌靶向治疗的现状,并且报道近期完成一项多中心临床靶向化疗(尼妥珠单抗+TPF)的初步结果。提出口腔颌面-头颈鳞癌的靶向治疗应该遵循循证医学结合国情开展随机的大样本符合国际标准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使我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科在国际上具有应有的地位。

目的:观察原发性晚期口腔颌面-头颈鳞癌靶向化疗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

临床资料及方法:年龄18~75岁,性别不限,其中试验组男性27人,平均年龄 60.2岁,女性17人,平均 53岁,对照组男性23人,平均60.7岁,女性19人,平均54.2岁。初治患者,均经病理和影像学证实为局部晚期SCC(III、IV A期)。免疫组化染色EGFR中、强表达,卡氏评分>70分,生存预期≥6个月,无严重的合并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精神病史等),患者没有可能影响方案依从性和随访时间的心理、家庭、社会或地理限制性因素 ,特别是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试验组尼妥珠 200mg/m2/次,(D1,8) ,试验组(TPF): 泰索帝?(75mg/m2,)→顺铂(75mg/m2,)→5-FU连续输注750mg/m2/天,从第1天到第5天。对照组(TPF):泰索帝?(75mg/m2)→顺铂75mg/m2,→5-FU连续输注750mg/m2/天,从第1天到第5天。每3周重复一个周期,累计最多4个周期。

结果:试验组近期疗效72.7%;对照组61.9%。不良反应皮疹发生率2.8%,未见3度以上严重的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另外观察的到止痛效果达70%。

结论:尼妥珠与标准化疗方案联合,能够提高SCCHN患者的近期缓解率,止痛效果尤佳;尼妥珠有很好的安全性,不增加化疗的毒副反应,患者耐受性好;同步放化疗联合靶向药物可能是晚期头颈部肿瘤治疗的理想方案,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关键词:靶向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西妥昔单抗,尼妥珠单抗,贝伐单抗,多中心临床研究。

石乐明

教授  复旦大学药学院/生科院

1985年湖南大学化学化工系分析化学本科毕业,理学学士;198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计算化学研究生毕业,理学硕士;1991年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原化工冶金所)计算化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工学博士,后留所任助理研究员(1991年)和副研究员(1993年)。1994年赴美国,先后在凯斯西储大学(研究助理)、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肿瘤研究所(访问学者)、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美国家用(惠氏)及巴斯夫等机构和公司任(资深)研究科学家职务。2001年作为原创人之一加入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任信息学部主任,负责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并参与创建了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创新药物研发和筛选平台。2003年作为资深研究员重新加入美国FDA,为阿肯色医科大学兼职研究教授,其研究成果为FDA制定药物基因组学的指南文件提供了科学依据;?2011年加入复旦大学药学院,创建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中心。一直从事化学信息学、生物信息学、药物基因组学和个体化用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8篇发表于Nature?Biotechnology);获4项创新药物化合物美国专利授权,其中两个化合物已进入中国I/II/III期临床试验,一个化合物进入美国I期临床试验。担任Expert?Reviews?of?Molecular?Diagnostics和BMC?Research?Notes编委。

演讲主题:新一代测序数据质量控制、标准化及临床应用

演讲摘要:新一代测序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对于疾病的诊断、预后以及药物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其结果的可靠性可直接影响病人的健康和安全。因此,在将其广泛用于临床实践之前,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数据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的数据分析流程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10年前基因芯片技术的可靠性曾经受到质疑,但芯片质量控制(MAQC)等研究计划大大提高了不同实验室、不同芯片平台之间结果的重复性和可靠性,而且不同数据分析方法的优缺点也得到客观公正的评判,这为美国FDA制订药物基因组学指南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新一代测序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基因芯片相比,其数据类型更加复杂、数据量更为庞大且应用面更具多样性;因此,其临床应用面临着更大的挑战。SEQC、GIAB等研究计划正致力于新一代测序数据的质量控制、分析流程的标准化,期待能够提高新一代测序数据在临床应用中的可靠性。

张学军

教授、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组部联系优秀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皮肤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安徽医科大学疑难重症皮肤病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兼任国际皮肤科学会联盟常务理事、亚洲皮肤科学会主席、美国皮肤科协会名誉会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SCI期刊J Invest Dermatol副主编,Brit J Dermatol、PloS One、J Dermatol Sci、Int J Dermatol、Ann Dermato编委; 美国梅育医学院(Mayo Clinic)和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客座教授;复旦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兼职教授、所长,香港大学医学院交流教授(Exchange Professor)。

致力于寻找疾病基因,特别是寻找皮肤病的致病基因和易感基因研究。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cine、Nature Genetics、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等SCI杂志发表论文235篇(通讯作者149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400分,SCI论文他引3000余次。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重大合作项目和面上项目12项, 主编教材、着作20部。以主持人身份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科普奖1项、全国高等医药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主持的研究成果《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发现银屑病、麻风和白癜风易感基因》入选2010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外显子测序分析发现汗孔角化症、掌跖角化症和少毛症致病基因》入选2012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演讲主题:外显子组测序加速孟德尔疾病研究步伐《Exome sequencing greatly expedites the progressive research of Mendelian diseases》

演讲摘要: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whole-exome sequencing,WES)是指利用序列捕获技术将全基因组外显子区域DNA捕捉并富集后进行高通量测序的基因组分析方法。该技术通过在遗传家系中测定少量样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检测全基因组范围内海量的结构功能变异,再结合之前连锁定位区域可以快速找到孟德尔疾病的致病基因。WES已经发展成为鉴定孟德尔疾病致病基因最有效的策略。自从2010年WES首次成功应用于米勒综合征以来,过去3年已经有超过150种的孟德尔疾病使用WES发现了致病基因。本研究团队先后利用WES技术发现了多种孟德尔疾病致病基因,包括播散性浅表光化性汗孔角化症致病基因MVK、Marie Unna遗传性少毛症致病基因EPS8L3以及点状掌趾角皮症致病基因COL14A1和AAGAB,这些研究成果为疾病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我们将对WES进行全面详细的描述,在强调其革命性创新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随着WES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成本降低,其势必成为寻找疾病结构与功能变异的主要技术手段。这些检测的疾病变异未来将被广泛的应用与临床服务中。

周国华

教授、主任药师 南京总医院(南京大学附属金陵医院)

周国华,南京总医院(南京大学附属金陵医院)药理科主任,主任药师,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另被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兼任江苏省药物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药物分析与药物代谢专业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军区药理学会主任委员。获江苏省青年科技奖、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南京军区“334”工程领军人才、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江苏省优秀重点人才。1998年5月获清华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国外留学5年。主要从事分子诊断新技术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在分子诊断、基因测序、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共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6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5的有15篇),主编专着1部。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成果4项,获美国发明专利3项、中国专利11项。共承担科研课题20余项,包括国家863重大课题1项(副组长)、973重大课题1项(子课题组长)、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项(1项首席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

演讲主题:测序技术的进步与个体化用药水平的提高

演讲摘要:个体化用药就是先采用某种诊断技术检测与药物效应和不良反应相关的患者遗传学多态性、病理组织基因特征(序列与表达量变化)、病原体耐药基因突变等三种类型标志物,然后根据对这些标志物的检测结果,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因此实现个体化用药的关键是如何准确、经济和方便地找到与药效和不良反应相关的基因标志物。测序技术是寻找这些基因标志物的最好工具。从毛细管电泳技术发展到如今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使单机测序速度提高了百万倍以上,人类基因组的测序成本也因此下降到5000美元左右。高通量测序技术使基于GWAS技术的个体化用药相关SNP的筛选成为可能;单细胞水平的基因测序,使基于血浆循环肿瘤细胞(CTC)和血浆循环肿瘤DNA的无创肿瘤靶向用药诊断成为可能;此外,测序技术也为快速发现病原体基因组中的耐药新突变提供了工具。测序技术的进步极大提高了临床个体化用药的水平。

陈琦

技术专家 Thermo Fisher(Life Technologies)

陈琦,男,34岁,为Thermo Fisher(Life Technologies)公司临床事业部测序技术专家。1999-2008年就读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从事肿瘤相关的细胞周期调控研究。2008年任职上海康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技术部总监,负责生物芯片技术与高通量测序技术推广。期间参与中科院系统、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等多家国内知名研究室的课题。2012年加入Life Technologies公司,负责测序技术在临床检测与医学研究的应用推广和拓展。

演讲主题:新一代Ion半导体测序技术在医学检测与研究中的应用

Life technologies公司 的Ion Torrent新一代测序平台代表目前最先进的测序技术,操作简单、速度快、应用广泛:可开展未知物种全基因组测序(如新爆发疫情菌)、已知物种基因组重测序(如人全基因组)、全转录组分析、全外显子组分析、非编码RNA分析、甲基化测序、染色体免疫共沉淀研究(ChIP-seq)、目标片段重测序(如疾病相关基因测序)等工作,已广泛用于生物、医学检测和诊断、食品、环境和化工等领域。

本次讲座将重点介绍Ion测序技术在临床医学检测与研究中的应用,包括肿瘤个性化治疗、疾病基因风险预估、无创产前筛查、新生儿遗传病筛查等领域的进展与前景

康熙雄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

康熙雄,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医科大学医学部获得博士学位;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任检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系主任、全国高等教育委员会诊断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和POCT分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芯片分会常务委员,主持并举办多期床旁实验室管理者论坛,成立北京天坛医院床旁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并担任主任委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关于床旁检测的文章。

演讲主题:基因测序平台在个体化医疗诊断中的应用

临床关心的问题:

1.临床医师如何认识新发现的基因突变的意义?

2.实验室如果向临床医师推荐新的项目?

3.如何提高突变的检测灵敏度?

4.如何降低检测费用?

高通量基因测序的应用

1.降低单位检测成本

– 加入更多的检测内容

– 外显子组突变分析,真正的肿瘤“全突变组”分析成为可能

2.深度测序 –极低比率肿瘤细胞

3.同一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多种基因突变

– 可与融合基因或其它基因突变同时存在

– 同一患者的同一基因可能存在不同的突变

– 诊断分型;预后判断;个体化用药

– 基因突变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变化

– 可以用初诊时的石蜡、涂片标本回顾性分析

– 帮助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

单基因病

– 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而发生

– 孟德尔规律,称孟德尔遗传病

多基因病

– 表型由多个基因协同决定

– 数量性状遗传

多因子遗传等方面进一步把临床应用所需要的管理体系和技术规范深入解决来推广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孙洪业

副总裁 药明康德

孙洪业现任药明康德技术平台运营副总裁和基因中心首席运营官。 他于2011年7月从生命技术公司 (Life Tech, 原应用生物系统公司)加入药明康德。在生命技术公司十年里他领导的多学科团队包括生物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化学家,纳米技术,光学和软件工程师致力于新型测序新技术的研发包括单分子即时测序技术的开发。他作为一个领导者为应用生物系统公司的执行团队撰写第一到第四代DNA测序技术研发的白皮书。他受邀在多个国际DNA测序会议上演讲。他在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及勘萨斯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他于1992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

演讲主题:应用第二代测序技术推动药物研发及临床药物开发

个性化医疗的愿景是根据对每个病人的基因特征采取不同的治疗。 理想的情况是在药物研发和临床的早期引入个性化医疗的理念。 现在测序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药物研发,临床和靶向治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里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来加快药物研发的过程。 我们将人的肿瘤移植到鼠上并将这些肿瘤进行了基因组学表征分类。在药明康德我们对220个不同类型人鼠移植肿瘤(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 胰腺癌等)进行了外显子深度测序(100X)。我们应用外显子深度测序结果建立了功能基因数据库以便研究者们在进行不同化合物实验时选择他们理想的动物模型。 对其中一些动物模型又进一步做了转录组学 (融合基因)和SNP芯片(基因拷贝数)的分析。根据基因分析的结果我们对三类driver突变(点突变,融合基因,基因缺失)的人鼠移植肿瘤模型成功地进行了靶向治疗。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基因组学表征的人鼠移植肿瘤模型是转化医学研究和个性化医疗的一个强有力的平台。

汪道文

主任医师、教授 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医院

主要受教育经历:1978年2月~1982年12月: 湖北医学院医学系读书,获医学学士学位;1985年9月~1988年7月:同济医科大学心血管内科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1989年9月~1992年7月: 同济医科大学心血管内科攻读博士学位,获博士学位;1995年1月~1998年8月:在美国Vanderbilt University医学系做博士后研究。

主要工作经历(包括任职经历):1982年12月~1985年8月: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科住院医师;1988年8 月~1989年8月: 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医院内科工作, 1988年底晋升为主治医师;1992年7 月~1995年1月: 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工作,1992年12月破格晋升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95年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1998年8月~现在: 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医院心内科工作;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演讲主题:二代测序在心血管系统的应用

随着遗传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疾病的遗传复杂性远超预估,高通量方法系统检测势在必行。新出现的二代测序技术不断完善,成本逐渐下降,使得芯片技术将逐渐被高通量测序技术取代。二代测序的出现动摇了传统基因诊断的思路,使疾病的预测、诊断、治疗、预后都变得不再盲目和模糊。个体化医疗/精确医疗的贯彻将推进个人基因组学检测。

来源:生物谷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