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163.com/swf/video/NetEaseFlvPlayerV3.swf?topicid=1000&vid=VA6EPOT94&sid=V8H1BIE6U&coverpic=http://vimg1.ws.126.net/imag&autoplay=true
韩健,现任美国阿拉巴马州哈森阿尔法生物技术研究院(HudsonAlphaInstitute forBiotechnology)研究员。苏州医学院学士,美国阿拉巴马伯明翰大学医学遗传学博士,并获得美国临床分子医学遗传学专科医生执照。 第五届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大会有幸邀请韩健研究员,来做“研发终极诊断:高通量测序分析免疫组库”的主题演讲。 韩健开场笑着说自己是另类的演讲嘉宾,既不是院士,又不写论文,创办了大堆的公司。生物技术有四种商业模式,卖技术、卖服务、卖产品、卖信息,而我们每种模式成立了一家公司。韩健说自己从事分子诊断行业是受父亲的影响。 作为创业者,2006年秋韩健在美国集资创办的公司Genaco刚刚被世界上最大的分子诊断公司(QIAGEN)以4000万美金收购。Genaco创办于1996年,经过五六年努力终于把唐氏综合症产前筛查产前诊断的技术引入中国。 他此前曾在其博客中解释分子生物学家是干什么的。“我觉得,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好格式是:我的职业=使用的工具+解决的问题+受益的人群。然后举一个例子,例子最好是提问者熟悉的,关心的。” 假设我在一个酒会上碰到了比尔盖茨,我知道我大概顶多有一分钟的时间给他留下一个较深的印象,那我就会这么说:“我是一个分子生物学家,做分子诊断的。我知道你很关心发展中国家结核病治疗的问题,我们有合作的机会。结核病治疗的一个关键是结核菌突变产生耐药性。我们研发出了一个多重PCR技术可以快速检测五个一线药物相关的耐药基因突变。而且我们的iCubate技术平台是全自动,全封闭的,不需要高端实验室装修,也不需要博士硕士类高端人才。完全可以在发展中国家推广。 韩健曾说,许多生物技术公司都非常关心分子诊断,可是说起分子诊断,人们又都觉得很迷茫,或者失望,因为没有什么醒目的代表作,没有一些象IT行业的Word, Excel, ppt那样的Killer App。为什么? 过去二三十年,在罗氏对PCR技术的垄断下,分子诊断的成果区区可数,qPCR定量检测病毒Viral Load可以算是一个很好的应用,现在的一些companion diagnostics也是一些很好的应用,再有就是一些感染性疾病的分子诊断了。可是这些诊断的市场都很有限,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Killer App. 细细地分析,缺少Killer App的原因有技术层面的,也有很多是市场方面的。 KA的前提是有用,而分子诊断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实用性。许多病原体诊断对医生来说没有指导意义,没有Actionable information,或者是临床意义不大,不是不能完全取代现有的方法,就是提供的信息现在对医生治疗病人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指导意义。对临床没有真正的指导意义,就不是“每天都用得着的App”。 在技术层面,分子诊断门槛太高,需要训练有素的科研人员才能完成核酸提取,扩增,检测的实验步骤。而且对硬件的要求也很高,包括仪器投入和实验室环境建设(防止扩增产物污染导至假阳性)。这些技术壁垒就使得分子诊断技术还不能被“许许多多人使用”。 因为分子诊断的核心技术就是PCR,而常规的PCR,也包括qPCR,都是一个标本,一个反应,检测一个指标。而临床上对医生来说最有用的是鉴别诊断。单一诊断的目的常常是为了证明医生的某一个猜测,而鉴别诊断才能提供actionable information。而鉴别诊断就需要同时对多个可能性进行分析,比较,排除,最后找到可行的方案。高通量测序技术之所以让人振奋,就是人们普遍认为它可以提供鉴别诊断所需要的大量相关信息。其实,不管是高通量还是“低通量”,分子诊断的KA出路都是找到一个“大家每天都用”的东西。我们iCubate2.0技术平台就是能满足这个需求的一个平台技术: 关于开发多重PCR试剂的免费软件iCubate2.0技术平台,韩健介绍到,为了能使“大家都能用”,我们通过硬件整合,使得分子诊断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大大降低。加上全封闭设计,使得对实验室环境要求降低。这就是“分子诊断民主化”,让分子诊断走出科研院校,大医院,让边远地区的社区医院,家庭诊所都能使用。 来源:生物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