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某央企按国家要求开展某项业务,某市分公司采购了40余台共800万的设备,合同写明质保一年,后续维保价格为设备总价的5%/年。
本来全国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个地市负责人就觉得每年白花40万有点贵。就和运维公司谈按次付费。但是又不能明确如何计算次数。例如机器死机和系统升级,价格是不是相同,如何定价全然没有。
最后就没敲定维保内容。付款合同上仅写了质保一年。很快质保期就过了,后续机器系统的修修补补,都是项目副主管厚着脸皮向工程师咨询,当初采购和质保期间副主管和工程师关系不错。全靠私人关系勉强运转。
就这样还真稳定了3年。分公司领导沾沾自喜,声称自己节约国有资产120万元。
突然有一天政府系统升级,这批设备需要在测试环境里跟着升级。设备全体瘫痪。这时候赶紧联系运维公司要求升级。但是因为没有合同,暂时还不能付款。碍于国企僵硬的财务制度,应付多少钱,能付多少钱都得开会审批后才能确定。
总之就一句话,钱先放一边,活先给我干了。
运维公司心想:牛逼,在自己家里画饼还不满意,都画我这边来了。
因为全省都在升级,运维公司很忙,根本就没空回应这个无理要求。
然后国企又赶紧联系市政府,政府部门不管这些,就一个回复:你们要是不行,我们就把你的业务停掉了。
其实这种官方推的业务真没多少体量,企业还真不在乎,但是如果公开被官方停了,市公司从上到下全得吃大嘴巴子。
开了无数个会,最后这个死局的解法,居然是让那个副主管尽全力想办法。
每天早请示晚汇报,副主管终于不堪重负辞职跳槽。这下这个公司连该找谁都不知道了。
纸包不住火,不得不上报省公司。省公司最后从省会借了一个工程师先给他们调一台设备,保证业务连续。要求尽快解决维保问题,同时必须处分责任人。
运维公司就一个要求,签合同得把前三年的也补上,还是5%/年。要不然以后就是10%每年。这两个要求,国企审计哪个也通不过。最后就僵住了。
经过开会讨论,责任人是副主管。给辞职的人追加了一个处分,并扣罚绩效,让他回来退钱。
最可笑的是,副主管跳槽到同业。偶尔和原单位还能有接触,原来的领导张嘴就是:哎呦你可把我们坑惨了。
<hr/>看到大家讨论功与过,我觉得很多企业问题就出在功劳是动态的。
从事实上看,领导层不合逻辑的省钱行为势必带来意外的风险,副主管为了保证业务能开展,靠自己刷脸修修补补才是为企业尽心尽力。
但是功劳全在领导,领导多次在发言中以此事举例,我为什么能为公司节约一百多万?是因为工作思路要创新,不能墨守成规。此时盖在风险之上的光芒可以有很多角度为领导邀功。
副主管藏在水下忍辱负重,仿佛只是本职工作。而他这时还不能提出异议,一旦提出问题,就会得到“这么多年都没问题”“全国都在干怎么到你这里这么多事”之类的回复,只能显得自己能不足。
一旦东窗事发,功劳消失,责任迅速转移到直接经办人身上,领导层甚至连点锅灰都不想沾。
<hr/>那个副主管在基层干了很多年,为人踏实肯干,对公司的感情很深。为领导层不合理的想法买单也不止一两次。最后一次实在买不起这个单,心灰意冷,终于跳槽走人。
他没有责任吗?其实我觉得有。但不是他个人的责任,而是这种动态功劳簿的责任。
大家初入社会,谁都想出人头地,升职加薪。作为执行层,在决策错误时,该怎么做?
直言上谏?大多数结果就是“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埋头苦干?结果就和副主管下场一样。领导的无理要求只会越来越多。你舅惯他爸,迟早扛不住。
最后只能选择“浑水摸鱼”。嘴上喊大声,手上不用力。可是以前我们管这个叫“偷奸耍滑”,全村人都要笑话他的。
现在怎么就成了年轻人最好的选择了呢?只能说,可悲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