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UID
Email
密码
记住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开启辅助访问
收藏本站
快捷导航
门户
Portal
社区
资讯
会议
市场
产品
问答
数据
专题
帮助
签到
每日签到
企业联盟
人才基地
独立实验室
产业园区
投资机构
检验科
招标动态
供给发布
同行交流
悬赏任务
共享资源
VIP资源
百科词条
互动话题
导读
动态
广播
淘贴
法规政策
市场营销
创业投资
会议信息
企业新闻
新品介绍
体系交流
注册交流
临床交流
同行交流
技术杂谈
检验杂谈
今日桔说
共享资源
VIP专区
企业联盟
投资机构
产业园区
业务合作
投稿通道
升级会员
联系我们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小桔灯网
»
社区
›
F、资源分享区
›
科学研究
›
国自然热点—铜代谢
图文播报
2025庆【网站十二周
2024庆中秋、迎国庆
2024庆【网站十一周
2023庆【网站十周年
2022庆【网站九周年
2021庆中秋、迎国庆
返回列表
查看:
3555
|
回复:
0
[分享]
国自然热点—铜代谢
[复制链接]
生物科研实验室
生物科研实验室
当前离线
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
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雷达卡
发表于 2025-4-3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
铜作为催化辅因子参与许多生物反应,在生物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铜离子可以在Cu+和Cu2+之间转换,一些关键的蛋白或者酶也利用铜的高度氧化还原活性完成各自的生理功能,例如超氧化物歧化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和赖氨酰氧化酶。 游离铜具有毒性,会破坏细胞膜、蛋白质和核酸。因此,细胞中精细的铜转运蛋白网络至关重要,通过将铜转运到靶向铜依赖蛋白上,调节其稳态以避免不必要的反应。
Cu是怎么进入细胞发挥功能的呢?
第一步,细胞表面还原与吸附 Cu2+首先通过膜结合的金属还原酶(如 STEAP 家族蛋白)还原为 Cu⁺,同时被细胞表面的糖胺聚糖或膜蛋白(如二价金属转运体 DMT1)吸附,形成膜表面 Cu⁺富集微环境。
第二步,高亲和力摄取 由高亲和力铜转运蛋白1(CTR1,也称SLC31A1)介导摄取以特异性吸收Cu+。
第三步,细胞内稳态调控 进入循环的 Cu⁺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稳态平衡: 1、储存途径:与金属硫蛋白(MTs)的半胱氨酸残基结合,形成复合物; 2、运输途径:与铜伴侣蛋白(如 CCS、ATOX1)结合,通过高尔基体分选系统传递至铜蓝蛋白(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等靶蛋白,或分泌至胞外与转铜蛋白结合,经血液运输至肝、脑、肠等靶器官。
第四步,细胞器靶向递送 Cu⁺通过特定载体蛋白实现亚细胞定位: 1、线粒体:由 COX17 蛋白介导,参与细胞色素 c 氧化酶组装; 2、内质网:通过 ATP7A/B 转运体调控铜依赖性酶(如赖氨酰氧化酶)的成熟; 3、溶酶体:通过 ATP7B 蛋白维持铜离子浓度梯度,参与铁代谢调控。
楼主热帖
小桔灯网业务合作须知!
如何注册小桔灯网VIP会员?
关于wb条带宽窄不一如何解决?
[
科学研究
]
调齐内参不难:1 分钟掌握核心方法
[
科学研究
]
PCR仪为什么需要加热盖?
[
科学研究
]
常用细胞培养基中葡萄糖含量
[
科学研究
]
血清 or 血浆? 我的检测基质到底该怎么选呢?
[
科学研究
]
原代细胞又污染了怎么办?5招急救法挽回实验
[
科学研究
]
如何证明一个分子影响铁死亡❓
[
科学研究
]
分享下自己的一些WB小经验
[
科学研究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返回列表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标结果
关闭
官方推荐
/3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参与交流!
网站定期开展行业相关话题互动交流活动!对认真参与讨论的桔友将有金桔奖励!欢迎参与。
查看 »
IVD业界薪资调查(月薪/税前)
长期活动,投票后可见结果!看看咱们这个行业个人的前景如何。请热爱行业的桔友们积极参与!
查看 »
小桔灯网视频号开通了!
扫描二维码,关注视频号!
查看 »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本站公众号
个人中心
个人中心
登录或注册
业务合作
-
投稿通道
-
友链申请
-
手机版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返回首页
Copyright © 2008-2024
小桔灯网
(https://www.iivd.net)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Powered by
Discuz!
X3.5 技术支持:
宇翼科技
浙ICP备18026348号-2
浙公网安备33010802005999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