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659|回复: 5

[分享] 为什么生物基因科学领域,美国强悍的令人窒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7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7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是钱多
和美国学校同水平的其他国家学校,通常能给出的钱,远少于美国
而生物又是一个非常能吃钱的领域,远比计算机和化学吃钱。
理论上来说,物理其实比生物还能吃钱,但是毕竟CERN建的早。
或者可以说,因为已经有CERN了,欧洲没钱再在生物上砸巨额了。

所以,你现在是不是更能理解了,为什么杨老,反对中国建加速器呢?
21世纪的下一个亮点,到底是更有可能在生物和计算机上,还是更有可能在物理上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7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美帝政府养了一堆又一堆的生物/生命科学科研工作者。
以及几乎前赴后继源源不断的还想去美帝做研究的博士生,博后。
还有一堆已经阔绰到每年能投入一堆经费去做研发的生物医药公司!
不信的话,要不咱看看国内生物医药公司每年研发占比和总研发投入是多少?
国内科研的人均经费是多少来着?


科研以及科学技术,无论怎么说,怎么优秀的追赶,投入的时间、精力、经费就摆在这。
凭什么别人百年积累要跟你这刚吃饱饭的在一起喝咖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7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医学院分为临床和研究,甚至进行了分开排名,这种研究转化临床的方式根本上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在美国生物学是医学的基石,而中国生物学过度仰仗的生命科学学院又大比例依托于农业类大学,而我们又本身相比如瓦格宁根大学在内的传统农业大学发展起步晚,底子薄,众所周知生物三大基石   人,动物,植物,  美国人的独特大学学院分类更多依托于“人”在做分子生物学与神经生物学以及遗传学相关的深度研究,包括药企成果第一时间完成转化,而我国因为底子薄弱,新型学科分支人员不足,甚至出现了部分大学将生物信息学专业架设于动物科学学院,从根本学科架构上上落后于了部分发达国家的生命科学领域,但近些年差距在缩小也是事实。
但中国大部分认知还停留在如孩子还小想说比如研究癌症呀,家长就告诉孩子那将来就去考医科大学呀,其实相关靶向药,生物药与癌症机理研究


更多是生物学领域的分支而非临床医学,临床医学更多是成果转化为应用,而生物学更多为研究支撑临床,但很多国人事实并不能分清其中的区别。
如图为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临床与研究排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7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预则立,不预则废。
最近看了本书,《科学:无尽的前沿》,书的内容其实就是美国的这份“行动纲领”。
总结下来:一个国家科学领域的发展绝不是少数几个科学家的事情,需要政策方针支持,需要资金,需要意识到基础科学的重要性,也需要每个公民的共同成长。
二战末期,科学顾问范内瓦·布什提交给罗斯福总统一份报告。报告自1945年初次面世之后,得到了良好的执行,让美国在20世纪奠定了世界科技霸主的地位,直接推动了阿波罗登月计划和人类基因组计划。
报告的主题很明确:

  • 证明科学进步是一种必需
  • 倡导政府推动和支持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
  • 呼吁成立一个能得到充分拨款的新型独立国家机构,以督促推进包括军事和民用,生物学,医学和物理学,基础和应用,理论和实验等在内的所有研究。这一机构将负责以长期合同形式为科学提供稳定的资金,为科学家提供研究之自由,同事还要肩负起培养科学专家的重任。
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这个机构的名字,1950年,《国家科学基金会法案》通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正式成立。后续国家纷纷效仿,70多年来,这份报告多次被重温,修订,再版,它的意义已经超出了美国。
查了下,中国于1986年2月14日批准成立面向全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起步稍微晚了将近40年。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金额312.9亿元,2022年资助金额330亿元[1]。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2021年预算为85亿美元,可以看出差距已经逐渐拉小。
<hr/>这本书的思维挺超前,超前到有些点今天看也振聋发聩。

  • 需要广泛及基础的研究。
与医学进步有关的发现通常来自遥远的学科或出乎意料的发现。基础研究会带来新知识。何为基础研究:不考虑实际目的,产生的是一般性的知识以及对自然规律的理解。
举个例子,比如DNA结构的解析,就是一个双螺旋的结构,很难直接实际应用吧?但是它是构建整个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地基。再看看基因编辑,它的起源是一个古细菌的的自我防御系统,最开始发现他的人没想到它能够为哺乳动物所用,甚至改变我们自身的遗传密码,开创一个新时代。
谁知道下一个开创新领域的研究来自哪个意外的发现呢?而基础研究只能是学院和大学来做,他们必须在没有成规,没有偏见和商业需求的压力氛围下能依据兴趣,好奇心与想象力,不受限制的对自然科学展开自由研究。
据我观察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还要力求加上一段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否则不给你开题。我很遗憾在我博士期间未能明白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总是质疑自己研究的意义,在迷茫中离开校园踏入了工业界。基础科研这个冷板凳越来越少的人原意坐了。
2. 科学不能依靠自身独立存在。
不能把整个国家最杰出的人才以极端的比例吸收到科学和技术中。以牺牲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其他对国民福祉至关重要的研究为代价来发展自然科学和医学研究是愚蠢的。不应当将超出科研需求过多的高级人才吸引到科学领域。
请看看今天头重脚轻的科学结构,生化环材四大天坑里苦苦挣扎的科研狗们!!他们也曾是被美好的科学理想吸引过来的满腔热血的少年啊!!挥泪离开学术圈的人实在是数不胜数。
3. 资金充足、训练有素的的科学研究人员不能取代公众的知情和参与。
如果科学家超然物外,且公众认定证据只属于拥有精湛技术的科学家。在当今这个充斥着愤怒与情绪的时代,证据很快被各种观点、谣言和毫无根据地主张所取代。
范内瓦慷慨激昂地写道:科学家必须以一种决策者和普通公民清晰可用的方式来传播他们的科学工作。他们不仅应该在委员会面前讲述研究,还应该公开演讲、写通俗文章以及帮助公众理解科学。
真的每次看到微博热搜上的行业相关的新闻我都震惊地点进去,然后摇着头点出来,尤其是前两年更甚。这也是为何我想凭借自己微小的力量在此书写的理由。
<hr/>这份珍贵的文稿常读常新,大多数愿景直到今天也没能实现。开拓精神仍旧在这片土地上激荡,科学是无尽的前沿,我们每个人都怀揣使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7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并不只是美国人,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是阐明DNA双螺旋结构的科学家之一,他在60年代陆续发现了DNA编码氨基酸的机制并破译了密码子表。还有我最喜欢的科学家之一,英国的弗里德里克·桑格,在50年代发明肽链测序方法,70年代发明DNA测序法,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这是遗传学上划时代的突破。除此之外还有法国科学家雅克和莫诺,阐明了乳糖操纵子的原理并且开启了基因调控研究的时代。当然美国因为二战后发展很快,有钱,体量大,科学研究环境比较好,在50年代开始的分子遗传学革命中占据了很高的地位,但是其它国家科学家的贡献也是很重要的,科学这个东西本来就是你一砖我一瓦搭起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