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 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怎么做靠谱的队列研究
「如何做出高质量的病例对照研究,发表在国际期刊上」,这是一个有普遍意义的话题,毕竟对于绝大多数医生而言,高大上的临床试验、也就是所谓RCT,他们一辈子没有机会接触。他们做研究的素材只能是临床日常工作中积累的一个一个病例,没有随机、没有前瞻。
即使没有参与RCT的机会,也有可能作出像样的研究,病例对照就可以作出一点名堂,甚至能够发表在柳叶刀这样的顶级杂志。
给大家举个例子。2015年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杂志上的一篇原始论文(doi:http://dx.doi.org/10.1016/S2213-8587 (15)00126-6)。
标题是Association of HDL cholesterol efflux capacity with incid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events: a p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转运容量和新发冠心病事件的关联:一个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
从这个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病例对照研究。要作出高水准的病例对照研究,你必须了解这个类别研究的固有缺陷。以冠心病(心绞痛、心梗)为例,你收集一堆病例,再收集一堆对照,研究某个生理病理过程、某个分子通路。
具体到这里研究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转运容量,是否和发病有关。这就是一个病例对照研究,这样的研究有几个重大缺陷:
1)如何选取对照就是一个伤脑筋的问题。健康体检人群,还是同一个时期入院治疗其它疾病、但没有冠心病的病人?如果是前者,需要做什么检查、排除什么情况;如果是后者,纳入什么病、不纳入什么病?
作为冠心病的对照,脑梗行不行、心衰行不行?等等等等,没有标准的答案、只有更加正确的答案。
2)数据的可靠程度。研究对象什么时间开始吸烟、什么时间开始有高血压、什么时间开始吃降压药,等等,你研究心梗,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混杂因素,但在回顾性研究中,这些数据不够清晰准确,可信度不高。
3)更加关键的问题是指标和发病的时序关系。在绝大多数的病例对照研究中,生物样本(例如血样)的采集在发病之后。
你看到病例和对照之间某个因素的差别,比如胆固醇的浓度高低,可能是疾病的原因,也可能是疾病的结果,甚至既不是原因也不是结果,而只是一种关联。这些局限性加在一起,决定了病例对照研究可信度不高。
这篇论文,从基本设计角度出发考量,是一个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数据采集是在周密的计划下进行的,就是所谓的“前瞻”,血样的采集是在研究起点、发病之前进行的,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病例对照研究的缺陷。
“前瞻性研究”这个字眼,你可以随便说,但别人不会轻易相信。您必须在研究开始以前有一个确实、细致的研究方案,每一个步骤需要按照国际规范去做。
你作者说我有计划,是前瞻的,不行,得有令人信服得证据。如果是一个临床试验,试验方案必须注册;如果是一个前瞻性的队列研究,您的数据库必须可以查证,必须让别人看到您对每个病例数据的录入是实时的,不是后来补的,得让别人看到你的数据一旦录入,不能随意更改。如果你的数据放在一张Excel表格,揣在自己口袋里面,别人就会质疑你的研究。
回到柳叶刀糖尿病子刊的这篇论文,病例和对照来源于被同行们普遍认可的 EPIC-Norfolk Study,一个基于普通人群的大型队列研究。两万五千多个研究对象,入组时间是二十年以前,在随访期间,1745人得了冠心病。这些人是所谓的病例。剩下的两万多人,按照1:1的比例,随机抽取,作为对照。
这样一个设计,解决了两个问题:
1)研究的前瞻性得到了保证,别人相信,你自己还不需要花多大的功夫。
2)对照和病例来自于同一个样本,可比性非常好。
另外一个关键点是检测样本是二十年前采集冻存的血样,研究起点、发病之前的样本,不是研究结点的样本。
我们今天讨论的要点是:
1)从诊治流程入手,尽量保证病例和对照的同源性和可比性,并把研究流程、样本的来龙去脉在论文中充分体现出来;
2)采取一些措施,例如随机甚至匹配的方法选取对照,来控制混杂因素。做出一些努力,尽可能地克服病例对照研究的缺陷,审稿人就能更好地看到你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
楼主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