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本帖最后由 numbrg 于 2013-3-28 13:02 编辑
Colloidal Gold
胶体金是目前商业化层析时间最常用的标记物,具有以下优点:可在实验室方便便宜的制备,颜色强烈,不需要培育就能观察,一大堆关于它标记和应用的文献,在溶液中或干燥后都很稳定,结合到膜上以后不会脱色,而且在网上可以买到很多未标记的和标记后的胶体金。
胶体是稳定分散在另一种相中的,colloids一词来源于希腊文glue,是1861年化学家Thomas Graham定义的。大约同时,Enrico Selmi精确的描述了胶体的现象并发展了电荷作用的原理,某些原理沿用至今。第一次针对胶体金的制备和性质的科学研究是1857年Faraday完成的,他发现胶体金对电解质敏感,并指出了明胶和其他大分子具有保护作用。二十世纪初,胶体金再次出现在粒子科学的研究领域,用于研究测试胶体的电荷斥力、成核现象和浓集。更大的进步是对胶体金结构的认识,确定了金核外周包含双层负电荷。
1971年Faulk and Taylor首次使用白磷还原法制备胶体金用于免疫电镜研究。直到Frens描述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做到颗粒一致且大小可控,才使胶体金作为标记物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领域。Leuvering在1981年首次使用胶体金标记抗体用于免疫诊断。1984年SPA胶体金复合物与NC膜开始用于Western blots和斑点印迹试验。今天胶体金是最重要的一种免疫层析试剂标记物。
Preparation of Colloidal Gold
根据期望的胶体金颗粒大小,实验室可以有多种制备方法,所有方法都是用一种还原剂在受控方式下将金离子还原成金原子。还原剂包括:四氢硼酸钠、白磷、乙醇、抗坏血酸、柠檬酸三钠、柠檬酸钠+鞣酸。最常用的是Frens的柠檬酸三钠法,简单介绍如下:
在沸腾或接近沸腾的氯金酸溶液中快速加入柠檬酸三钠,立即出现金原子,其浓度一直上升到过饱和状态,紧接着发生成核现象,起初由11个金原子形成二十面体的晶核。成核现象发生的非常快,一旦完成,所有溶液中的金原子都会结合到晶核上面。最初成核的数量决定了形成胶体金颗粒的数量,核数量越多,金颗粒就会越小。
制备胶体金的注意事项如下:
(1)玻璃器皿要非常干净,清洗时用温和的去污剂和柔软的毛巾清洗,避免破坏内表面。玻璃器皿需要用蒸馏水彻底清洗以去除残留的去污剂。本文作者的实验室,漂洗程序之后,还用蒸馏水煮沸2次。
(2)有些研究者主张对煮金的玻璃器皿内表面进行硅烷化处理。
作者用处理的和未处理的玻璃器皿进行大量实验,结果基本一致。然而硅烷化处理不易粘附胶体金,因此容易清洗。
(3)所有试剂盒蒸馏水应该进行过滤以去除颗粒和杂物,这些杂物会影响胶体金的均匀性。
(4)最好是将柠檬酸三钠加入到沸腾或接近沸腾的氯金酸溶液中,而不是相反的加入顺序。柠檬酸三钠要一次、快速的加入到强烈搅拌的氯金酸溶液中,搅拌可以用强力的机械搅拌器,2L以内的可以用磁力搅拌器。
作者是将1L蒸馏水加入到2L的蒸馏瓶中,容器已提前称重,加热至沸腾。一个烧杯照在锥形瓶口以减小水蒸发流失。然后,加入10ml 1%的氯金酸溶液,用手回荡搅拌。此时可以看到淡黄色。然后将容器放回加热盘,相对低一下的温度下继续加热。用手剧烈搅拌沸腾的氯金酸溶液,一次快速的加入一定体积2%的柠檬酸三钠溶液(体积随颗粒大小而定),然后将容器放回加热盘,溶液发生明显的颜色变化:灰色--深灰--紫红色--红色,之后再继续加热10min确保反应完全,然后停止加热恢复到室温。最终的胶体金量是由 从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和液体的总质量中减去初始容器的质量。
每一批胶体金的相对浓度可以通过520nm吸光度来确定。不同批可以通过添加去离子水调整成一致的相对浓度。在相同的条件和程序下,多批小量的制备胶体金,然后混合在一起,比一次大量制备一批胶体金更简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