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血液一直是诊断检测的“金标准”,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替代样本类型,它们不仅可能揭示新的诊断信息,还能为患者提供更便捷、低创的检测方式。 然而,尽管兴趣日益增加,这些新型样本在大规模临床应用中仍面临挑战,其可行性和准确性仍需验证。 唾液作为诊断样本并非新鲜事物,在某些检测中已经得到应用,但它的潜力远未被充分挖掘。IlluminaVentures合伙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MaraAspinall表示,唾液、粪便、呼吸甚至头发等样本相比血液更易获取,尤其适合对针头恐惧或采血困难的患者。此外,这些样本在某些情况下更“针对性”,更有助于检测特定病原体或数据指标。 在新冠疫情高峰期,唾液检测就被广泛使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口腔/头颈肿瘤研究中心主任DavidWong多年致力于唾液诊断研究,他指出,唾液并未像血液、尿液或脑脊液那样普及,更多是因为社会认知问题,而非科学证据不足。唾液中包含蛋白质组、细胞外RNA以及循环肿瘤DNA,与其他体液在检测疾病方面并无差异。Wong的团队正在开发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唾液疾病标志物,期望通过监管审批和临床验证,推动唾液检测更广泛应用。 然而,唾液诊断仍面临挑战:年龄、性别、饮食和药物等因素会影响唾液成分,缺乏标准化采集和分析流程也限制了临床应用。此外,唾液中某些生物标志物浓度远低于血浆,有时低达1500倍。 组织间液(InterstitialFluid,ISF)是细胞间的液体,也开始被用于诊断。辛辛那提大学教授JasonHeikenfeld指出,许多从患者体内提取的液体并非纯组织间液,而是与血液混合的液体。真正的组织间液在连续血糖监测中能够得到准确测量,但在大多数诊断场景下,其准确性不及血液。 组织间液主要适用于特定场景,例如神经系统疾病标志物或难以在血液中连续检测的指标。然而,其提取困难、量少且分布在非常薄的层面,且大分子如抗体难以从血液转移,限制了广泛应用。尽管如此,一些公司仍在探索创新技术,例如KiffikBiomedical与RubixLS的联合方案,用于快速家庭癌症检测;EnCartaDiagnostics则开发微针贴片采集组织间液用于莱姆病检测。 汗液作为无创样本,可能是血液的替代选择。EpicoreBiosystemsCEORoozbehGhaffari指出,汗液中存在数千种生物标志物,可通过可穿戴设备实现连续监测,包括激素和微量元素水平,这对于慢性病患者或药物疗效监测有潜力。但汗液与血液中的代谢物浓度关系尚不明确,汗液生物标志物受汗液产生方式影响也需进一步研究。Heikenfeld曾指出,汗液检测可能仅适用于小分子或液体损失评估,其与血液指标的相关性存在局限,技术难度远高于现有可穿戴设备水平。 研究者还在探索更多样本类型。呼吸样本可用于检测癌症和感染性疾病,加拿大BreatheBioMedical针对乳腺癌研发呼吸检测,明尼苏达大学孵化公司VocxiHealth检测肺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英国OwlstoneMedical则开发多种消化健康呼吸检测方案。 头发检测也显示出潜力。例如LinusBio的研究发现,头发中元素模式可反映疾病状态,应用于自闭症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早期诊断。 替代样本类型的推广仍面临三大障碍:
Aspinall认为,随着检测技术成熟、样本采集更便捷、非侵入性优势被认知,这些替代样本类型将逐渐获得市场认可。Heikenfeld补充道,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准确性仍是首要考量,“医生和患者关心的最终是结果,而非方便性”。 血液仍是诊断检测的核心,但唾液、组织间液、汗液、呼吸甚至头发等替代样本正在悄然改变诊断格局,为未来无创、便捷、精准的医疗检测打开了新天地。 |